-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改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5278
- 條形碼:9787030685278 ; 978-7-03-06852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改進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總結當前匯總方法存在的主要理論問題與應用問題之基礎上,擬解決三個關鍵問題:①技術方面:改進基本類水平價格匯總方法的估計方法;②應用方面:比較一類滿足可加性的匯總方法之優劣;③理論方面:提出滿足更多優良性質的基本類以上水平價格匯總方法。研究的核心目的在于,將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基本邏輯,嘗試對不同層面的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作出改進。上述三個問題都是圍繞著對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改進展開的。
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改進研究 目錄
**章 緒論1
**節 ICP的由來與本書選題價值2
第二節 空間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發展及應用梳理6
第三節 本書內容安排18
第二章 國際比較的方法論基礎20
**節 國際比較的基本方法20
第二節 購買力平價測算的方法論基礎37
第三節 多邊指數理論54
第三章 多邊比較方法問題探析60
**節 理論層面問題探析60
第二節 應用層面問題探析65
第三節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69
第四章 基本類水平匯總方法的改進:CPD法異方差問題及處理73
**節 CPD法發展的技術脈絡73
第二節 CPD法的計算邏輯74
第三節 價格異方差問題與CPD法的改進78
第四節 實例分析82
第五節 本章小結89
第五章 一類基本類以上水平匯總方法及其替代偏差的測算90
**節 可加性的重要性90
第二節 滿足可加性的多邊比較方法及其基本邏輯91
第三節 替代偏差的經濟學機理104
第四節 替代偏差的測度框架、數據來源與方法求解說明106
第五節 替代偏差測度結果解讀109
第六節 本章小結114
第六章 基本類以上水平匯總方法的改進:MBC法的提出115
**節 官方比較方法的現實困境115
第二節 已有滿足特征性的匯總方法探析116
第三節 MBC法的基本邏輯121
第四節 實例分析與方法比較總結126
第五節 本章小結128
第七章 雙邊比較的可靠性差異問題與WMBC法129
**節 關于MBC法的進一步思考與WMBC法的構建129
第二節 WMBC法權重的選擇131
第三節 實例模擬135
第四節 本章小結137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138
**節 研究結論138
第二節 研究展望142
參考文獻144
附錄153
附表 WLS估計與FGLS估計下的標準誤對比153
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改進研究 節選
**章 緒 論 總產出、投資和生產率的國際比較是國際經濟統計的重要內容。雖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的誕生為各國官方統計機構提供了一套標準的國民經濟核算賬戶體系。各國基于SNA可以編制一套在時間維度上具有連續性和可比性的國民經濟核算賬戶,基于這些賬戶,我們可以了解本國在一定時期內的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如生產、消費和積累等國情現狀。 然而,在空間維度上,各國貨幣度量單位不同、價格不同,使得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投資等經濟指標并不具備可比性。即便是如中國、印度、巴西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同樣單位的貨幣在一國內部的購買力差異亦存在,這也導致省(或者州)之間的經濟總量數據不可比。就上述情況而言,一個共同的問題是,貨幣在國家之間或者一國內部不同地區之間的購買力不同。因此,要進行經濟總量的比較,就需要剔除貨幣購買力或者是價格在空間上的差異性,即*終進行的是純物量的比較。為此,我們需要使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指數。 不同于時間維度的價格指數,如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PPI)等,由于國家之間的經濟結構差異、消費結構差異往往較大,居民消費的商品籃子在國家之間可能千差萬別,相比之下,要獲得合理的空間維度的價格指數的難度更大。PPP指數作為一個重要的貨幣轉換因子,其用途是獲得可比的經濟指標。毋庸置疑,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好壞直接決定PPP數據質量的高低,可見,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PPP數據質量又直接影響相關國際比較結果的準確性。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的準確性比較問題:①準確進行國家間貨幣購買力及價格水平的比較;②從物量層次準確地進行國際經濟、福利、生產率、貧困、不平等一系列的區域及全球性的國際比較。 **節 ICP的由來與本書選題價值 一、ICP的由來 收入的國際比較一直是國際經濟統計的重要內容,在**次世界大戰前,匯率是用于國際經濟比較的**貨幣轉換因子。Cassel(1918)提出了購買力平價理論,其是作為匯率決定理論出現的。Cassel指出,兩國間的一般價格水平決定兩國間的匯率,因此在任何時刻,兩國間的真實平價可以使用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比值來表示。Cassel建議將這個平價稱作購買力平價,后來這一理論也稱作絕對購買力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之后,學術界開始重視匯率法在國際經濟比較中的缺陷。匯率的主要問題在于,無法反映兩國間的一般價格水平,只能反映一國貨幣在國際貿易中的購買力,但卻無法反映其在本國的購買力,因此匯率也就無法準確衡量一國貨幣的真實購買力。隨后,學術界開始研究如何進行國家間一般價格水平的比較,從而進行實際收入的比較 。 真實收入的比較,*早可追溯到King(1936)對英格蘭、荷蘭和法國人均收入的比較。但真正將Cassel的購買力平價理論應用于國際比較的是Clark(1940)出版的《經濟發展的條件》(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Clark將Fisher價格指數與購買力平價理論相結合,首次提出并使用購買力平價。Clark使用居民*終消費支出數據和價格數據,計算了包括30個國家在1929年的PPP,以及包括超過12個國家在1946年的PPP。Clark這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充分展示了基于購買力平價進行國際比較在實踐上的可行性。這兩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為隨后具有規模化、有組織的國際比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民經濟核算理論、方法和實踐均得到蓬勃發展,以斯通(Stone)和庫茲涅茨(Kuznets)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構建了現代SNA的基本框架。SNA的誕生為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s,GNP)、GDP及其主要總量的一致測算提供了框架,這對以GNP為核心指標的國際比較的早期研究有著實質性的影響。Gilbert和Kravis(1954)、Gilbert(1958)以及Paige和Bombach(1959)的研究開創了基于SNA進行現代國際比較的先河,這些研究成果奠定了后來建立ICP、產出和生產率國際比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ICOP)的理論基礎,被認為是現代國際比較的奠基之作。他們的研究成果促使匯率法逐漸被削弱,購買力平價法開始取代匯率法,逐步成為國際經濟比較的主流方法。 自此,在學術界和有關國際組織逐漸興起購買力平價測算和國際經濟比較的浪潮,涌現出大量研究成果。一些國際組織為了解相關經濟問題,在購買力平價的測算上作出了諸多嘗試,這些國際組織包括如OECD的前身—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OEEC)、經濟互助理事會(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MEA)、世界銀行、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ECLA)等。此外,還包括眾多國家的政府機構所做的工作,如加拿大、德國、日本、蘇聯、美國等,同時還包括一些個人的研究成果。可是,不管是官方組織還是個人的研究,所關注的視角不同,在比較的國家數量、比較的時間點上不同,以及所使用的方法不同,*終也就無法得到一致的、全球性的、可靠的比較結果。*關鍵的是,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際比較框架,以供在世界范圍、在時間上可以持續性比較。 基于上述考慮,在1965年UNSC第13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將以往的、不完全的比較發展成更為完整的、全球性的比較。為此,需要對過去有關國際組織、國家機構以及個人的研究經驗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以形成這項工作的專門建議。1967年,這項建議得以完成。隨后,在1968年UNSC第15次大會上,正式成立ICP,并委托賓夕法尼亞大學的Kravis、Heston和Summers三位專家共同主持ICP方案的研制,開創并發展以購買力平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比較方法,同時確定1970年為**輪國際比較的基準年份。ICP的目的就是為測算購買力平價及進行全球性的國際比較提供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方法論框架與操作指導。 截至2011年,ICP已開展過8輪調查活動,基準年份分別是1970、1973、1975、1980、1985、1993、2005和2011,參與ICP的國家也由*初的10個,發展到2011年的共199個國家和地區。前三個階段是在UNSC支持下,主要由Kravis、Heston和Summers三位教授共同主持完成的,這一時期形成了ICP的方法論基礎;中間三個階段是由UNSC和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合作完成的;從2005年開始,世界銀行全面接手ICP的實施工作。隨著參與國數量的增多,ICP所采用的比較方法也從前三輪的雙邊比較方法發展到后五輪的多邊比較方法。在2010年UNSC第41次會議上,正式將ICP確定為常規性的國際統計合作活動,每5年或6年進行一次全面的價格調查,自此,ICP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大型的官方統計項目。 二、本書研究目的與價值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采用購買力平價法衡量和評價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顯得尤為重要,這已經是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正是出于對相關經濟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需要,這也是有關國際組織和各國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全球性的ICP活動的根本原因。目前,ICP所提供的PPP、實際GDP和人均GDP等數據除了應用于國際競爭力比較、生產率比較、投資回報等領域,還廣泛應用于有關國際組織。例如,世界銀行采用PPP制定了每人每天1美元的國際貧困線,并以此測算全球貧困率,該貧困線也是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用于減貧監測的主要統計指標;世界銀行根據實際人均GDP標準,重新劃分了低、中、高等收入國家組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測算的人文發展指數也需要用到實際人均GDP指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采用購買力平價法加權計算世界經濟增長率,作為預測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依據;IMF在計算成員國特別提款權份額公式中引入了實際GDP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應用PPP來比較各國人均醫療費用支出和教育費用支出;眾多國際組織應用ICP數據來確定派駐國外的員工工資和津貼標準等。 雖然ICP數據已被諸多國際權威組織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但歷年ICP數據一經公示,均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討論,所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ICP數據結果的可靠性問題。2011年是中國首次全面參與ICP,世界銀行2014年7月公示了該輪ICP的比較結果,國際社會對此反響強烈。一個引人關注的焦點是,經過購買力平價折算,中國的實際GDP總量在2011年已達到美國的86.88%,而采用匯率法則僅及美國的47.14%。與世界發展指標(word development indicator,WDI)2013版本的結果相比,中國ICP2011的比較結果上調幅度達到35.36%。不同方法下的比較結果所呈現的巨大差異降低了ICP比較結果的可信度。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世界銀行根據ICP2011的結果隨即做了*新預測:2014年中國的實際GDP總量將超過美國,一舉成為全球**大經濟體。該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起國際社會對新一輪ICP測算結果合理性和準確性的熱議。 ICP2011初步報告中也特別提到,有關國家對世界銀行所采用方法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意見,不同意世界銀行公示其比較結果。 ICP2011的數據結果提醒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世界銀行公示的數據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這同時也警醒我們對有關國際組織應用 ICP 數據的分析結果也該持審慎的態度。PPP是ICP的核心指標,其計算也是ICP的基礎性工作。計算PPP需要搜集ICP各參與國兼具可比性與代表性的貨物和服務的價格數據及支出數據。在此基礎上,再使用價格指數匯總方法計算GDP及其支出構成各層面的PPP。因此,PPP的測算可能會受到基礎價格數據誤差、支出數據誤差以及匯總方法的影響而出現偏差。基礎價格數據誤差和支出數據誤差的控制主要屬于實際統計部門的職責,而從研究的角度看,如何改進PPP匯總方法,得以從方法的角度提高比較結果的準確度,也就成為國際比較研究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自購買力平價理論提出以來,伴隨著ICP的不斷實施與完善,諸多多邊價格匯總方法相繼發展。世界銀行2013年出版的ICP官方手冊《測度世界經濟的真實規模—ICP的框架、方法與結果》,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在討論與多邊價格匯總方法有關的議題(World Bank,2013)。由此可見,多邊價格匯總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ICP應用的方法為核心,站在整個匯總方法發展的歷史長河看,當前關于方法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爭議。例如,針對一類滿足可加性的匯總方法,在應用中該如何選擇;如何提高基本類水平價格匯總方法的估計精度;世界銀行現行方法重支出物量比較,ICP比較結果無法用于支出結構分析,有待發展能兼顧可加性與特征性的基本類以上水平價格匯總方法。本書圍繞對多邊價格指數匯總方法的改進開展研究,嘗試對上述問題做出解答。 ICP自創建伊始,一直由發達國家主導,中國于2011年才首次全面參與ICP。相較國外,國內了解和研究ICP的學者甚少,這導致在這樣一項國際官方統計活動中,中國居于劣勢,話語權不夠。當前,國內對ICP的研究較為滯后,關于ICP方法論的研究更為滯后。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當前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