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72892
- 條形碼:9787568072892 ; 978-7-5680-728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 本書特色
1. 閱讀世界文學名匠系列發端于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文明交流互鑒”思想,選取10個不同語種具有代表性的10位文學巨匠,邀約學界知名教授和學者執筆,回顧文學巨匠生平,深度專業剖析巨匠之作。 2.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作為系列書之一,延請上海外國語大學葡萄牙語專業徐亦行教授執筆,使用大量一手資料與高清圖片,推薦經典參照譯本,并摘選原文與中文對照,為讀者提供研習之便、閱讀之樂。 3. 學界認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陳眾議,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許鈞作序推薦。 4. 書中權威解讀可供高中生積累作文素材;經典譯本介紹、名段摘錄也可為文學愛好者進階學習指引方向。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 內容簡介
卡蒙斯,葡萄牙有名詩人,以文學成就而被尊稱為葡萄牙國父。他的詩作經常被與荷馬、維吉爾、但丁和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相比。他*有名的代表作品是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本書試圖從詩歌層次結構、寫作風格、詩歌深層意涵等多個維度分析、解讀《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和《詩韻》,為讀者展示詩人的偉大作品與不朽靈魂。卡蒙斯以渺小啟程,卻以偉大結束,尺幅之間,難以道盡。本書愿為橋梁,為讀者架起與偉大靈魂溝通、碰撞的通途。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 目錄
卡蒙斯之于其所在民族或者語言世界的文學…005
卡蒙斯之于世界文學…016
Part1 卡蒙斯的一生… 023
卡蒙斯的生平…025
卡蒙斯所處的時代…030
Part2 卡蒙斯代表作導讀… 039
《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人之時代的贊歌… 041
《詩韻》:愛情、大自然與變化… 171
Part3 卡蒙斯與東方… 193
前往東方的緣由…195
卡蒙斯在東方…196
關于澳門問題的學界討論…199
Part4 卡蒙斯經典名段選摘… 203
結語… 231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 節選
為什么今天我們還要讀卡蒙斯? 路易斯?瓦斯?德?卡蒙斯(Luiz Vaz de Camoes),又譯賈梅士,被公認為葡萄牙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其所作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又譯《葡國魂》)于1572 年出版,共10 章,長達1102 段、8816 行;其創作的300 多首抒情詩形式多樣,包括十四行詩、田園詩、贊歌等;另著有劇本《主人》《菲洛德莫》《塞萊烏戈國王》等。 卡蒙斯一生中成就*高的代表作便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這部史詩描寫了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遠航印度的經歷,歌頌了葡萄牙的光輝歷史和葡萄牙人的勇敢精神。該詩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公認為葡萄牙文藝復興時期*杰出的作品。除此之外,卡蒙斯所著的抒情詩還包括十四行詩、五七音節詩、短歌等形式。其詩歌創作,或受傳統詩歌影響,或受文藝復興思潮影響,或由自身經歷而觸發靈感。 卡蒙斯對葡萄牙文學、葡語世界的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影響都是廣泛和深遠的。 卡蒙斯之于其所在民族或者語言世界的文學 卡蒙斯對于葡萄牙文學的影響 卡蒙斯所處年代為文藝復興時代,他的作品被認為是古典與現代文學的交叉點。卡蒙斯所使用的葡萄牙語基本屬于古葡語,當時的葡語受西班牙語的影響很深。他的代表作《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在情節表現、歷史價值、結構復雜性、神話學術性和詩歌修辭藝術性等諸多方面,均體現出史詩作品和抒情作品完美結合的特點,因而也成為至今仍受到高度評價的傳世之作。 卡蒙斯的影響力,在其后的作家和詩人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阿爾梅達?加雷特、費爾南多?佩索阿、索菲婭?德?梅洛?安德爾森等。 阿爾梅達?加雷特 阿爾梅達?加雷特(Almeida Garret, 1799—1854)的長詩《卡蒙斯》,如其詩名所示,體現出的是對卡蒙斯的敬意。這首詩歌寫于加雷特**次流亡海外期間,是葡萄牙文學進入浪漫主義時期的標志。它可以被認為是一首迷你史詩,其主人公便是史詩《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作者卡蒙斯,內容圍繞著卡蒙斯從東方回到葡萄牙之后的故事展開。全詩也是十章,和《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結構相同,語言風格也竭力追隨卡蒙斯的史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長詩起首,加雷特就引用了卡蒙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里第三章第21 節里的詩句: 這是我可愛而幸運的祖國, 但愿上天能讓我平安而返, 帶著已竟的現在這一事業, 在故鄉結束我的有生之年。 這充分說明了卡蒙斯在加雷特心中的地位,在自己這首長詩伊始便引用“偶像”代表作里的詩句,繼而開始自己的敘述。詩歌通過卡蒙斯和一名西班牙修士之間的對話,展示了卡蒙斯回歸故里后的遭遇:他并未被當作英雄對待,而是受到了漠視甚至是蔑視;在卡蒙斯向塞巴斯蒂安國王(D. Sebastiao)朗誦自己的史詩片段之后,國王為之神往,繼而率兵征戰,*后在戰場上失蹤,卡蒙斯亦在此后不久與世長辭。加雷特在詩歌里表達著對卡蒙斯的敬仰,同時也即題抒發了自己身在國外對自由的憧憬和對祖國的思念。但當時葡萄牙政治局面混亂,詩人的抱負無法得到實現。因此,在《卡蒙斯》的*后,詩人長嘆: 卡蒙斯骸炭的樸陋安所, 也難認出這般的盧索 費爾南多?佩索阿 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 1888—1935)是葡萄牙文學史上一顆璀璨耀目的明星。他善以不同的名稱同時寫作(異名寫作),詩歌創作體裁豐富。其文學創作受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詩人的很大影響,這在他**部詩集《使命》當中可見一斑。《使命》共有44首詩歌,分為三大部分:《榮耀》《葡萄牙之海》《烏云遮天》,分別代表葡萄牙國家的光榮歷史、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以及葡萄牙王國的沒落。其中,《葡萄牙之海》中的部分詩歌呈現了葡萄牙航海大發現的兩個方面:一是對未知大海的征服,二是葡萄牙的淚水。由此,我們可以觀察到,佩索阿所作詩歌和卡蒙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比如《葡萄牙之海》一開始的“哦苦咸的大海”就和卡蒙斯史詩開頭所述的“威武的船隊,強悍的勇士”一樣,直點主題,大海、船隊、勇士,都是歌頌葡萄牙偉大形象的主題詞。 哦苦咸的大海, 多少你的鹽粒 匯成這葡萄牙的淚水! 為了穿越你, 多少母親哭泣 多少孩子徒勞地祈禱! 多少待嫁的姑娘滿待成婚 都是為將你擁有,哦大海! 這值得嗎? 答案毫無疑問 只要那靈魂并不渺小。 誰若想穿渡博哈多爾以外, 就需要禁受痛苦與忍耐。 上帝賦予了大海冒險與深淵 而在其上他也懸照著蒼天。 佩索阿在其詩作里強調的大海和葡萄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葡萄牙文學家極力倡導的國家英雄主義主題,而其中的代表就是卡蒙斯的作品《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因而可以認為,卡蒙斯對佩索阿的創作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索菲婭?德?梅洛?安德爾森 索菲婭?德?梅洛?安德爾森(Sophia de Mello Andresen, 1919—2004)是葡萄牙著名兒童作家和女詩人。在其詩歌《卡蒙斯與薪祿》中,采取了與卡蒙斯的十四行詩《過失、厄運、火熱的愛》對答的形式,為卡蒙斯拿不到國家應該付給他的年金而叫屈。卡蒙斯這樣的英才,卻被國家拋棄,只落得個悲慘的結局。安德爾森的創作也深受著卡蒙斯的影響: 你將謁于宮廡, 以求薪祿 能夠如期而付。 這國家,慢慢把你戕殺, 你呼之不應的國家, 你喚之未醒的國家。 你的困頓生自合點的妒焰。 你的沉淪出于漠然的讒言。 一人,有超拔萬眾的膽, 敵人,便常會蜂擁來犯。 你所求的他們,對你少聞寡問。 因隱忍與恭順,已令他們躬身。 隱忍的臟手,恭順的污掌, 奪去他們雙眸,給予他們目盲。 你將謁于宮廡,等守良苦, 他們不要詩句,要你順服。 這國家,慢慢把你戕殺。 卡蒙斯對于巴西文學的影響 卡蒙斯的影響力不僅限于葡萄牙本國,在以巴西為代表的一些葡語國家同樣巨大。20 世紀70 年代,巴西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歷時十年,通過對巴西歷史上各類詩歌進行整體研究與分析,發現多數的巴西詩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卡蒙斯這位葡萄牙詩人寫作風格的影響,他們的詩歌里或多或少地留有《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或《詩韻》的痕跡。這些詩人中,有舊體詩的代表,也有新詩的先驅;有寂寂無名的,也有赫赫有聲的,甚至像馬查多?德?阿西斯(Machado de Assis)、卡洛斯? 德拉蒙? 德? 安德拉德 (Carlos Drummond de Andrade)這樣的巴西文壇巨擘,其很多援引、用典、取譬也來自于卡蒙斯的絕妙詩行。可見時過境遷后,作為葡萄牙人的卡蒙斯依然受到眾多巴西文學家的敬仰和推崇,即使是阿豐索?阿維拉(Affonso Avila)、德西奧?皮格納塔利(Decio Pignatari)、奧古斯托?德?坎波斯(Augusto de Campos)等一眾先鋒派詩人,有時他們革故創新的作品同樣未掙脫卡蒙斯詩歌的傳統。所以,巴西詩人塔索?達?西爾維拉(Tasso da Silveira)這般盛贊道:“我們的詩作里,是太多太多的‘卡蒙斯’。” 卡蒙斯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在分期上屬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史詩作品。那么相應地,其帶給巴西文學的影響也更為明顯和集中地體現于17—18 世紀葡萄牙殖民巴西時期的一些史詩作品上,即為這些巴西史詩提供了一種“卡蒙斯式”的寫作范式。阿納濟爾多?席爾瓦(Anazildo Silva)甚至將這段時期直接命名為“卡蒙斯時代”,該時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本托?特謝拉(Bento Teixeira)的《擬聲》、巴西利奧?達?加馬(Basilio da Gama)的《烏拉圭》、圣塔?里塔?杜朗(Santa Rita Durao)的《卡拉穆魯》等。這些史詩或將抒情詩節引入敘述,或暗示卡蒙斯史詩中的段落,或借用其中一些要素和資源。 總之,它們無一不在對《盧濟塔尼亞人之歌》進行著不同程度的仿照,或者說后者儼然成了巴西史詩文學的教材。例如標志著巴西文學進入巴洛克時期的《擬聲》,頌揚了伯南布哥領地受贈人若熱?德?阿爾布克爾克?科埃略的功績;《烏拉圭》高歌了西葡聯軍對陣印第安人的英勇;而《卡拉穆魯》講述的是葡萄牙人迪奧戈發現巴伊亞,娶當地印第安酋長女兒為妻,并教化其皈依基督的事跡。這些史詩均帶著深淺不一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痕跡,尤其是《卡拉穆魯》,更是被稱作“巴西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卡蒙斯寫《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既是在贊美葡萄牙人的歷史成就,也是在宣示和強調葡萄牙民族的獨立性。而《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在巴西受到追捧和仿效,恰恰也是滿足了巴西獨立意識興起的需要。因此,這些“卡蒙斯時代”的史詩作品,生來不會止步于十足的臨摹,而事實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成為巴西史詩乃至巴西文學的礎石,支撐起上方自然而然進行著的、吸收過本土之養料后所結出的一系列創新果實。這可以說是卡蒙斯及其作品對巴西文學所做的更為重大的貢獻。 以上幾部巴西史詩作品,對《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既有仿照,也有創新。史詩《烏拉圭》在形式上以無韻體突破了《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范式,在內容上用印第安神話人物取代了古希臘羅馬諸神,體現出美洲本土主義的色彩。再如《擬聲》,雖極盡史詩文學命題、獻辭、祈語、結語之能事,卻也有詩人自己開辟的新路。本托?特謝拉用詩中人物普洛特的發聲,拒絕了傳統史詩通過貶低異教來捧高基督教、鼓吹擴張主義或英雄主義的慣用套路,因而《擬聲》被譽為巴西文學的奠基詩也不無道理。即使放眼巴西現代詩壇,我們也能發現卡蒙斯為廣大詩人們提供的創作靈感。如巴西現代主義詩人若熱? 德?利馬(Jose deLima)的代表作《俄耳浦斯的創造》,當中充滿了對卡蒙斯的學習與致敬。這部現代史詩,和《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一樣共十章,里面不僅有俄耳浦斯、繆斯等西方諸神,更有卡蒙斯充當詩人自己的代言人并與但丁平起平坐的情形出現。 此外,若熱?德?利馬還貫徹著《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第三章的理念,將依內斯王后(Ines de Castro)這位葡萄牙歷史上的殉情典范奉為永恒、純潔、勇敢之愛的象征,等于在完成一次和卡蒙斯跨越四百余年的互文。 至于在所謂的“卡蒙斯時代”之后仍受卡蒙斯影響的巴西詩人,除若熱?德?利馬外,知名者還有很多。他們來自不同的主義流派,如浪漫主義的卡濟米羅?德?阿布雷烏(Casimiro de Abreu)、阿卡迪亞主義的克拉烏迪奧? 曼努埃爾? 達? 科斯塔(Claudio Manuel da Costa)、帕爾納斯派的維森特?德?卡爾瓦略(Vicente de Carvalho)、象征主義的阿爾蓬蘇斯?德?吉馬拉恩斯(Alphonsus de Guimaraens)①以及現代主義的吉列爾莫?德?安德拉德?伊?阿爾梅達(Guilherme de Andrade e Almeida)等等。這些詩人在各自門派中皆據有一席之地,他們并非史詩作家,因而繼承的是卡蒙斯抒情詩的衣缽。以下選取阿爾蓬蘇斯?德?吉馬拉恩斯的作品簡要分析。吉馬拉恩斯的詩風同卡蒙斯類似,古典主義的底蘊上飄浮著浪漫主義的味道。他的詩歌作品多為愛情抒情詩和宗教詩,前者與卡蒙斯抒情詩以及中世紀同類行吟詩如出一轍,都在描摹柏拉圖式的理想女性,或者說對女性柏拉圖式的愛。例如以下這首在巴西婦孺皆知的詩歌《伊斯瑪莉婭》: 伊斯瑪莉婭發了瘋, 在塔樓上面做起了夢…… 她看到天上有一輪月亮, 她看到海里有一輪月亮。 她沉浸在夢境中, 全身沐浴著月光…… 她要升上天空, 她要下到海洋…… 她神志恍惚錯亂, 在塔樓上面唱起了歌…… 她靠近了天空, 她遠離了海洋…… 她猶如一位天使, 展開雙翅飛翔…… 她要得到天上的月亮, 她要得到海里的月亮…… 上帝賜給她的一對翅膀, 羽毛洞開陣陣作響…… 她的靈魂升上天空, 她的軀體落入海洋…… 全詩形式簡單,卻尤其高效地把自然、女性、詩韻、詩情等諸方美感融調一體,擬造出夢幻的世界。詩中,伊斯瑪莉婭不顧一切地要飛升太虛,實現自己的愿望,結果其靈魂升了空,軀體卻落入海洋,這或許會令讀者聯想起同在飛翔時墜海的神話人物伊卡洛斯,滿含了古典的浪漫。而我們發現,縱是寥寥幾句幾節,吉馬拉恩斯也能夠頗為出色地完成詩作的隱喻與象征。當女性追逐理想而上時,女性自身也變作詩人理念中追逐的目標。在被自然而然地理想化、觀念化后,伊斯瑪莉婭凝成了光彩奪目的、象征純潔和神圣愛情的結晶體。這些與卡蒙斯在抒情詩里求索的愛情、營造的理念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包括求索和營造的方式。 時至今日,卡蒙斯的作品依舊是巴西文壇學習的標桿,更是葡語文學的驕傲。究其原因,其在巴西能夠產生巨大影響有著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巴西與葡萄牙在語言、歷史、文化上的深厚淵源,為之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巴西文學在興起和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可供站立的堅實根基和可資借鑒的優秀榜樣;*后是卡蒙斯詩作自身水平的過硬,它代表著葡萄牙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乃至整個葡語詩歌文學的*高水平,因此也具有足夠強大的生命力,能在巴西這片和葡萄牙遠隔萬里的異土生根發芽,蔭及后世。 卡蒙斯之于世界文學 和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英國的莎士比亞、德國的歌德一樣,卡蒙斯不僅僅因為他的文學造詣被本國民眾崇敬與瞻仰,成為整個葡萄牙民族的驕傲,同時他也給世界文學之庫和人類文明之園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作品在世界范圍內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并為不同國家的人們所知曉。 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這樣評價卡蒙斯道:“卡蒙斯仍然對得起他的時代和他的民族*好的東西。再沒什么能對得起我們時代*好的東西了!”他從縱向上肯定了卡蒙斯的作品是具有超拔的歷史價值的。而在橫向上,葡萄牙學者阿尼巴爾?品托?卡斯特羅(Anibal Pinto Castro)則認為卡蒙斯無愧世界級作家之名。根據其調查,至少目前在美國及歐盟國家中,卡蒙斯已被列入文學研究的重點對象。除此之外,涉及卡蒙斯與其作品的課程也成為這些國家高校的熱門選課之一。也就是說,即便是在使用不同語言的國度,卡蒙斯的作品依然閃耀著它的光芒。 西班牙 作為毗鄰之邦,西班牙與葡萄牙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關聯密切,也是*早接觸到卡蒙斯作品的國家。1572 年首版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到了1580 年,便已出現兩種不同的卡斯蒂利亞語版本。也就是說,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語社區是西班牙境內*早閱讀《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地方。而由于語言和文化上的密切聯系,卡蒙斯作品在西班牙的接受程度相對較高。在西班牙一眾的卡蒙斯支持者中,*知名的要數米格爾?德?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這位寫下世界首部現代小說《堂吉訶德》的作家了。 不知是因為有相似的人生遭際,還是所處的時代幾乎一致,塞萬提斯對卡蒙斯懷有特殊的尊敬和崇拜,以至于在其成名后,仍然在著作里大力宣傳這位當時尚無名氣的葡萄牙詩人,連帶著還要贊美卡蒙斯的故國葡萄牙。在他的表述中,卡蒙斯的文學造詣與西班牙歷史上的*詩人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Garcilaso de la Vega)是并列的,這顯示出塞萬提斯對卡蒙斯詩歌水平的肯定和他在識人方面非同一般的眼光。其后,卡蒙斯作品在法國的傳播與盛行,或多或少也是因有塞萬提斯這位文學巨擘的贊譽作為倚仗。有了塞萬提斯與卡蒙斯的這重關系,西班牙的卡蒙斯研究火熱,更有一些學者傾向于將兩位作家放在一起比較,而西葡兩國文學上的溝通也常會以卡蒙斯和塞萬提斯為紐帶,如2019 年,并論兩位作家的《卡蒙斯與塞萬提斯—對比與交融》一書由葡萄牙卡蒙斯學院和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聯合出版,標志著兩國的文學交流再度邁進了一步。 英國 英國對卡蒙斯作品在文學上的價值,長期以來都頗為重視,這一方面來自于英葡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的親近(從14 世紀便宣布確立的英葡同盟關系一直延續至今),另一方面和眾多英國譯者的大力譯介密不可分。根據學者約蘭達?拉莫斯(Iolanda Freitas Ramos)和伊莎貝爾?洛薩達(Isabel Lousada)1992 年做的統計,《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出版問世以來的400 余年里,在英國出自不同譯者的英語譯本計18 種,這一數目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雖然這些譯本風格相異、韻致迥然,但一致地顯示出英國人對卡蒙斯詩歌始終如一的喜愛。 1655 年,英國的理查德?范肖(Richard Fanshawe)翻譯并出版了首部《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英譯本,隨書還附有**張傳入英國的卡蒙斯肖像畫。從此,卡蒙斯的名號在同葡萄牙隔洋相望的英國迅速傳揚開來。范肖對于卡蒙斯的崇拜近乎狂熱,在他看來,卡蒙斯完全能夠與意大利的維吉爾、荷馬、塔索等詩歌名宿比肩,他本人也心甘情愿地成了卡蒙斯詩歌在英國的堅定宣傳者。 而在范肖之后,又有出自威廉?米克勒(William Julius Mickle)、托馬斯?穆斯格雷夫(Thomas Moore Musgrave)等不同譯者之手的譯作陸續出現,使得一次次或大或小的“卡蒙斯熱潮”被掀起,強化著英國讀者對這位葡萄牙詩人的印象。于是,在對《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評價、探討甚至爭論中,卡蒙斯幾乎成了英國上下皆知的國民詩人。 法國 1674 年,耶穌會士雷內?拉平(Rene Rapin)所著《亞里士多德詩學及古現代詩人作品反思》一書在巴黎出版,書中提到了在葡萄牙有一位叫卡蒙斯的民族詩人。就這樣,卡蒙斯的名字首次出現在法國的出版物上,《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也被拉平描述為一首“征服印度的詩”,進而為法國人認知。同年,路易斯?莫雷里(Louis Moreri)在其編纂的首版歷史大辭典中用一篇長文介紹了卡蒙斯的生平及作品。至此,卡蒙斯的詩歌在法國打開了市場。而在這兩位介紹者之外,塞萬提斯所表現出的對卡蒙斯的追捧,也是法國人愿意去了解這位陌生的葡萄牙詩人的重要原因。 卡蒙斯作品在法國的傳播與被接受,按學者瑪麗亞?德萊爾(Maria Manuela Delile) 的觀點,可以以1800 年為界線,之前屬于評價性接受,之后屬于產出性接受。也就是說,1800 年以前,法國人對于卡蒙斯作品僅停留于文學評論的褒貶;而1800 年后,卡蒙斯作品開始真正對法國作家的創作起作用,即意味著它在當地的被接受程度實現了質的飛躍。 但其實在18 世紀下半葉,已經有一些法國作家開始接受卡蒙斯作品所帶來的影響,并表現于他們的創作當中。詩人魯徹(Roucher)在其1779 年發表的詩集《月份》里,模仿《盧濟塔尼亞人之歌》中達馬斯托爾的相關情節,創作了組詩《四月》和《十二月》;讓利斯(Mme de Genlis)在其1784 年發表的作品《楓丹白露》中也像卡蒙斯創造世外桃源“愛情島”那樣,擬造出了一個“愛情泉”。這些明顯在向《盧濟塔尼亞人之歌》致敬的作品,體現出當時法國文壇對卡蒙斯接受度的提高。而葡萄牙米紐大學教授塞爾吉奧?德?索薩(Sergio de Sousa) 在其研究中稱,在“達馬斯托爾”“愛情島”之外,卡蒙斯敘述的依內斯和佩德羅一世的愛情故事,其實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里*被法國人熟知的部分。這段以悲劇收尾的傳奇情事迎合了法國人的浪漫品位,令人動容,使《盧濟塔尼亞人之歌》成為受法國民眾熱捧的讀物,并對越來越多法國作家的寫作產生持續且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 中國 卡蒙斯詩歌漢譯的出現時間較晚。受各種原因影響,直到20 世紀80 年代,卡蒙斯的詩歌才被相對完整地引入中國內地。先是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和葡萄牙古本江基金會聯合出版了《卡蒙斯詩選》,將卡蒙斯所著《詩韻》譯成了漢語;進而在1982 年,張維民所譯《盧濟塔尼亞人之歌》的部分篇章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皇皇史詩也終于在遙遠的東方被更多的讀者了解。而直至本書寫作之時,國內出版發行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均為張維民所譯。無論版本屬于何年何月,它們都成功地把這部史詩的偉大之處展示給了讀者。而譯本的陸續再版,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對卡蒙斯之令名不再陌生。這種心理距離的拉近,甚至還體現于中葡兩國政府的交流中:2018 年12月3 日,在訪問葡萄牙前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葡萄牙《新聞日報》發表題為《跨越時空的友誼 面向未來的伙伴》的署名文章。 而文章的一開篇,習主席就引用了卡蒙斯那世代傳頌的名句——“陸止于此,海始于斯”。事實上,和在中國內地相比,卡蒙斯在澳門更為人所熟知。首先,澳門曾經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文化上存在著更多的交集;其次,結合卡蒙斯的個人經歷看,詩人有很大可能途經中國南海到過澳門。現如今,在澳門老城區的白鴿巢公園里,仍遺存著傳說中卡蒙斯借以避暑寫詩的石洞—賈梅士石洞。不僅如此,我們在澳門的路名、郵票、貨幣等處,都能夠或曾經能夠見到這位葡國詩人的名字或形象,這至少說明卡蒙斯對澳門的文化影響猶未散去。
葡萄牙史詩巨匠:卡蒙斯 作者簡介
徐亦行 上海外國語大學葡萄牙語專業教授,葡萄牙里斯本科學院外籍通訊院士,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語非通用語種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曾獲葡萄牙總統功績勛章。翻譯作品:《不毛之地》《奧麗安娜仙女》《海的女孩》。 王佳飛 上海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學專業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葡語文學及翻譯。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