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廣西地名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111802
- 條形碼:9787219111802 ; 978-7-219-1118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西地名文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一本解讀廣西地名文化的圖文書】 地名是人們賦予不同方位、范圍的個體地理實體的專有語言符號,是人類活動穩定的印記。地名作為特定區域的外在標識,既潛藏著解讀區域發展演進軌跡的內在密碼,又蘊含著區域個性特征的象征符號和感召力量。本書以地名考釋為切入點,圖文并茂梳理廣西地名的得名及演繹歷程。讓我們一起讀《廣西地名文化》,聆聽廣西地名的光陰故事,以地名為了解廣西文化的切口,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廣西,進一步深入認識廣西區情及區域歷史文化內涵,積極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吧。
廣西地名文化 內容簡介
本書是“文化廣西”叢書之一,是一本關于廣西地名文化的圖文書。本書以廣西地名考釋為切入點,主要從地名歷史沿革、民族分布融合、古代交通、歷史印記、經濟交流、鄉愁情愫等方面介紹廣西部分地名的來歷和演變,圖文并茂展示廣西地名的魅力。本書能使讀者進一步深入認識廣西、了解廣西,激發廣西各族人民熱愛家鄉,積極投身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熱情。
廣西地名文化 目錄
物換星移幾度秋
“廣西”“八桂”的前世今生 2
祈望南疆安寧 :南寧 7
輾轉漂移的“桂林” 11
由村變市的“北海” 13
由郡變縣的“蒼梧”“合浦” 16
“慶遠”“潯州”“鎮安”“泗城”“思恩”何處尋 18
從古鬱林到今玉林 25
青箬裹鹽歸峒客
西邊“壯”來東邊“漢” 30
八桂何處不有“那” 36
“百色”并非百樣色 41
“六景”何曾見六景 45
“花山”其實為“岜萊” 48
溪行十里古關道
“光華鋪”與“腳山鋪” 56
靈渠與湘桂古道 58
十里一“塘”:三塘、五塘 63
南天三關 :友誼關、平而關、水口關 67
南北天險 :昆侖關、嚴關 70
水陸險關 :龍虎關、大藤峽 73
蒼蒼森八桂
遠人來賓 :來賓 80
興旺安寧 :興安 84
欽順服從 :欽州 88
順從向善 :崇善 93
歸附順從 :歸順州 97
上思懷柔 :上思 101
“十府一州”:廉州 103
扼守郁江 :橫州 106
歷史榮耀 :思明州 110
千年印記 :義寧 113
一江春水向東流
“兩廣”地名有淵源 118
自然、人文地理之廣西地名 121
廣西地名與圖騰崇拜 123
漓江邊上圩鎮之* :大圩 125
廣西水上之門戶 :戎圩 128
邊關古城 :龍州 131
三江總匯 :梧州 134
日暮鄉關何處是
人在畫中游 :興坪鎮 140
詩中的家園 :黃姚鎮 145
邊陲古鎮 :那良鎮 151
壽鄉茶城 :恭城鎮 154
千年臨賀之歌 :賀街鎮 158
四十八??的明珠 :中渡鎮 163
紅色故地 :界首鎮 166
畫扇之鄉 :福利鎮 169
“秀水”出秀才 :秀水村 172
明清遺珠“小南寧”:揚美村 174
廣西楹聯**村 :大蘆村 177
后記 179
廣西地名文化 節選
“廣西” “八桂”的前世今生 廣西東接廣東,南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大西南進出口的重要通道。廣西境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廣西物產資源豐富,有甘蔗、橡膠、劍麻、烤煙、香蕉、八角等經濟作物,有錫、錳、磷、黏土等礦產資源。廣西內河航運便利,西江水系在廣西境內的通航河段遍及大部分市縣,并可上溯至云南、貴州二省。另外,廣西還有南流江、欽江等50條通航的獨流入海河流。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統一嶺南,設桂林、南海、象三郡,現在的廣西大部分地區屬于桂林郡和象郡。秦末漢初,趙佗于西漢高祖三年(前204年)成立南越國,今廣東、廣西(簡稱“兩廣”)同屬南越國。漢武帝平定南越后,于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將嶺南重新劃分為9個郡,包括南海、蒼梧、郁林、合浦四郡和今屬海南島的珠崖、儋耳二郡,以及今屬越南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現在的廣西分屬郁林、蒼梧、合浦三郡。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分設13個刺史部,就近監察各郡縣。嶺南九郡屬交趾刺史部[東漢建安八年( 203年)后改為交州],治所(政府駐地)先在贏??婁(今越南順城),后來遷移到蒼梧郡廣信縣(今梧州市)。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治所再從蒼梧廣信遷移到廣東番禺。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從交州劃出南海、蒼梧、郁林、高涼四郡和合浦北部,另外設立廣州。交州(主體在今越南北部)和廣州由此分洽。唐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十道,現在的廣西大部分與廣東同屬嶺南道,兩廣視為一體的格局自此沒有改變。 唐咸通三年( 862年),分嶺南道為東、西兩道。今廣西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廣東部分地域屬嶺南東道,治所在廣州。兩廣由此分治,廣西作為單獨政區雛形初現。 宋代設廣南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設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現在的廣西大部分地區及雷州半島、海南島等地區為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或“廣西”,治所在桂州(后改名為靜江府,今桂林),廣西因此得名。首次在文獻中使用“廣西”這個稱謂的是宋人周去非,其所編寫的《嶺外代答》記載:“總廣西二十五州,而邊州十七。”元至正二十三年( 1363年),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是廣西建省之始。明代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設廣西省,行政區城曾略有調整,但廣西的稱謂一直延續下來。 廣西又稱“八桂”,“八桂”這個名稱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據考證,“八桂”之稱是從《山海經》中的“桂林八樹,在番隅東”演變而來的。晉代郭璞注:“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這里的“八”,按郭璞的解釋,指多而大的意思,“八”用于泛指,而非實數。 歷代文人吟詠多有“八桂”一詞。*早出現“八桂”一詞的詩句,是東晉孫綽《游天臺山賦》中的“八桂森挺以凌霜”。其后,南梁沈約《齊司空柳世隆形狀》中有“臨姑蘇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嶷”之句,南北朝庾信的詩中亦有“南中有八桂,繁華無四時”之句,等等。這些詩句中的“八桂”是否指現今廣西,有待進一步考證。有專家認為,*早以“八桂”稱廣西的是南朝陳徐陵,其所撰寫的《廣州剌史歐陽危頁德政碑》載有“八桂之土,蠻夷不實,九疑之陽,兵兇歲積”等內容。亦有專家認為,*早以“八桂”來描寫現在的廣西地理環境、風物特征的應該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他在唐長慶二年( 822年)為出任桂管觀察使的嚴謨送行時作詩《送桂州嚴大夫》,詩云:“蒼蒼森八桂,茲地在湘南。” 唐代以后,“八桂”逐漸成為廣西的專稱。如宋代楊萬里為送友人移調桂林主持軍政而賦詩《送贛守張子智左史進直敷文閣移帥八桂》,另《贈劉景明來訪》載:“來從八桂三溯外,憶折雙松十載前。”《大明一統志》載:“八桂,廣西桂林府郡名。”這是首次在官府編修的書籍中以“八桂”來詮釋行政區劃名。明代以后,“八桂”成為指代廣西的別稱。
廣西地名文化 作者簡介
梁金榮,文學博士,研究員,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機關黨委書記。吳輝軍,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綜合部部長。作者團隊長期致力于廣西地情文化的考究,對廣西地方文化有較深入的研究。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