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追星傳奇——從大地形狀到“中國天眼”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769619
- 條形碼:9787542769619 ; 978-7-5427-6961-9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追星傳奇——從大地形狀到“中國天眼” 本書特色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前臺長 王綬琯,中國科普界耆宿 李元,名家聯袂推薦《追星傳奇》是《追星——關于天文、歷史、藝術與宗教的傳奇》的升級版。 既秉承《追星》原有的特色,內容又有大幅更新:更充分地反映近年來天文學的新進展,多視角地展示了21世紀以來我國天文學領域的諸多重要成就。 打開微信掃一掃,同步視頻輕松看書中附有二維碼,將國內首檔電視科普系列講壇類節目《科普新說》之《天文追星》搬下熒幕,卞毓麟老師親自講解錄制,助力讀者在紙質讀物與新媒體的切換中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
追星傳奇——從大地形狀到“中國天眼” 內容簡介
"人類的“追星”,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的祖先很聰明,他們在“追星”中盡管犯過不少錯誤,但是他們的智慧依然令后人驚嘆。 本書開篇“極簡的宇宙景觀”,從地球出發延伸到膨脹的宇宙邊際。第二篇“重溫古人的智慧”,介紹了古代天文學家對行星運動的不懈追究,以及他們如何據此加深了對宇宙體系的認識。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從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于 1609 年發明天文望遠鏡以來,人們見到的各類天體就越來越多了,天文學也隨之發生了難以言狀的巨大變化。向往探索宇宙奧秘的人,自然希望了解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史。本書的第三篇,便是談論“追星”利器——天文望遠鏡,以及望遠鏡制造家們的故事。 有了望遠鏡,天文學前進的步伐就更堅定有力了。本書第四篇談的是天文望遠鏡問世以后,人類如何追逐越來越遙遠的行星 ;也就是說,人類所知的太陽王國——太陽系的疆界,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外擴展的。這是近代科學的偉大勝利,而且處處充滿著詩意。 人類從肉眼觀天,到使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是天文學目前的一次飛躍。從利用光學望遠鏡接收群星發出的可見光,到借助射電望遠鏡探測來自宇宙的無線電波,是天文學目前的又一次飛躍。射電望遠鏡是怎么一回事? 它們為天文學帶來了哪些喜訊?這正是本書第五篇的主題。 中國古代天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年來,中國現代天文事業也有了長足進步,某些方面甚至已居靠前靠前地位,家喻戶曉的“中國天眼”(FAST)就是突出的一例。本書第六篇“華夏天文譜新曲”,專門簡介當代中國天文學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聽著這部激動人心的交響曲,你一定會對國人如何“追星”增添更加強烈的感受。 本書用大量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歷程,不僅貫穿著科學與歷史、藝術等人文元素的交融,而且準確及時地反映了天文學的近期新進展,特別是多視角地展示了21世紀以來我國天文學領域的諸多重要成就,對切實提高廣大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大有裨益。全書可讀性與趣味性兼備,圖文并茂,全彩印刷,并附有二維碼視頻講解,助力讀者在紙質讀物與新媒體的切換中獲得全新的閱讀體驗。"
追星傳奇——從大地形狀到“中國天眼” 目錄
追星傳奇——從大地形狀到“中國天眼” 作者簡介
卞毓麟,1965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今國家天文臺)從事科研30余年,后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致力于科技出版事業。曾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所獲表彰獎勵有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普貢獻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大眾科學獎、中國天文學會九十周年天文學突出貢獻獎等。 1976年開始科普創作,40余年間共著譯科普圖書30多種,主編和參編科普圖書百余種,發表科普文章700余篇,其中《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數字雜說》等短文曾入選多種中小學語文課本。《追星——關于天文、歷史、藝術與宗教的傳奇》一書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星星離我們有多遠》獲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87年)。《擁抱群星——與青少年一同走近天文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被科技部評為2018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