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治理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瑞麗市為個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6012
- 條形碼:9787520386012 ; 978-7-5203-860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治理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瑞麗市為個案) 內容簡介
對我國沿邊開放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的有效維護和保障,始終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議題。由于沿邊地區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民族宗教構成以及周邊靠前環境等多方面特殊性因素的相互交織,使該地區所形成的一切現實性問題都更加復雜和深刻。其中,外籍人員入境流動現象所形成的民生問題、社會認同問題、多元文化價值沖突問題以及非傳統安全隱患滋生問題等,都為沿邊開放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不同程度的阻滯性影響,為地區治理的實施過程增添了諸多困難和挑戰。因此,本書將充分結合我國延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及其治理的現實狀況,針對治理實踐中關于治理理念培育、治理資源配置以及治理手段選擇等環節上顯現出的具體癥結,綜合運用古典管理、行為科學、文化軟治理、公共治理等相關理論,以西南地區為典型個案,以實地調研和規范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嘗試探索和總結出以規制型、情感型、文化型、合作型等治理手段相協調統一的延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創新型治理機制。
中國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治理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瑞麗市為個案) 目錄
**章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的現實狀況
**節 外籍流動人口概況
第二節 外籍流動人口的行為特征
第二章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的形成原因
**節 當代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形成的背景
第二節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的成因基礎
第三節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形成的要素分析
第三章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產生的雙重效應
**節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產生的積極效應
第二節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產生的消極效應
第四章 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的治理模式設計
**節 外籍流動人口治理的法律體系完善與法治踐行
第二節 外籍流動人口治理的管理體制健全化與效能保障
第三節 外籍流動人口治理的“軟治理”模式及其輔助性運用
第四節 外籍流動人口合作治理模式的建構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瑞麗市緬籍跨境流動人員狀況調查問卷
后記
中國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治理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瑞麗市為個案) 節選
《中國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治理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瑞麗市為個案)》: 一 助力邊境地區經濟發展 近年來,由于中國一東盟“一帶一路”合作的引領,有效促進了中緬國家間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與經濟良性發展。2010年,中國已超越泰國,成為緬甸**大貿易伙伴,作為國家間*為主要的貿易往來形式,邊境貿易在中緬經濟交流與合作中的作用非常突出,而云南地區更是中緬邊境貿易區域的*前沿。和其他東南亞國家與地區相類似,緬甸境內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然而,由于落后的基礎設施條件和開發技術,導致緬甸國內的工業生產力不發達,工業自主能力較弱,這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緬甸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無法將自身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內驅力。正是因為緬甸自身生產力的限制,所以其日常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必須通過向國外進口才能得到必要滿足。相較而言,與緬甸相毗鄰的云南省地區工業化發展水平相對更高,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技術發展程度也更加成熟,所以緬甸往往會通過邊境貿易的形式不斷收納各式各樣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以及各式各樣的生產成品。同時,基于緬甸對中國商品進軍東南亞和南亞市場而言所具有的重要地理戰略位置,對緬甸的出口貿易也很大程度推動了云南邊境地區對周遭有效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在互惠互利的經濟貿易境況下,云南和緬甸的邊境貿易得到了快速發展,中緬貿易關系的穩固也成為必然。 中緬國家間的邊境貿易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雙方經貿合作關系廣泛。緬甸的市場需求非常龐大,無論是工農業機械、交通工具、化工材料、儀器設備還是日常所需的紡織品、家用電器、醫藥和食品用品、五金材料和其他生活用品,都離不開從中國進口。當然,作為貿易合作伙伴,緬甸也充分展現出自身的農業生產優勢,并向中國出口大量農副產品,包括水果、玉米、大米、豆類、水產品等食品類和皮革、橡膠、木材、珍珠、礦產等原材料和加工產品。緬方非常依賴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而中國商品面向整個東南亞和南亞的市場拓展也需要緬甸的支持,同時,在礦物資源、貿易市場和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緬甸也展現出自身不可替代的戰略發展優勢,因此中緬國家間緊密的貿易關系帶動了雙方大量邊境口岸的開通,國家間邊境地區因貿易經商而往來流動的人群規模非常龐大。 沿邊開放地區人口的跨境流動,對整個中緬邊境經濟貿易發展的作用非常突出。以商貿為目的人員跨境交流規模不斷擴大,各經濟要素流動活力顯著增強,邊境地區貿易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進一步積極完善和優化,這些因素持續助推了中緬邊境貿易產品的結構轉型與升級,為中緬邊境的開發開放程度和經濟聯絡與交往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2010年,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全面啟動,中緬邊境自由貿易得到更為廣泛而全面的發展。中方在與緬甸的貿易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當中,積極謀求營造更為開放和穩定的貿易投資環境,這不僅有利于國家間經濟和政治關系的向好發展,同時也對我國加快改革開放以及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提供堅定和持續的保障。 從德宏州總體情況來看,自1985年開放為邊境貿易區以后,對外貿易發展始終作為其主導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全州的經濟建設也因此得到穩步提升,據相關數據顯示,全州每年財政收入的30%-42%來自邊境貿易稅收。德宏州對外貿易經濟的發展,也從很大程度上拉動了當地交通、旅游、通信及能源和加工業等各領域水平的提升,并進一步促進了對外經貿體制改革,加強了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當地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這極大地促進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因此,中緬邊境貿易的迅速發展,有力推動了邊境地區乃至云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中緬邊境貿易為邊境地區民族商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積極效應,邊境貿易的多元化屬性,有力促進了包括商品生產、流通和技術開發等互為關聯且依賴的經濟單位,它們以互利互惠的原則建立起相應聯合,推動邊境地區的全方位開放。由此可以看出,沿邊開放地區以跨境人口流動為載體的規模化、全面化的經濟自由流動和貿易往來,充分釋放出邊境地區巨大的市場潛力,并為中緬國家間擴大經濟貿易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以瑞麗市為例,在國家對邊境地區各口岸開發開放力度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瑞麗市在社會經濟各領域——農業、工業、建筑業、固定資產投資、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旅游、財政金融、教育、科學技術、衛生和社會保障等——的發展都取得了矚目成就。2019年8月30日,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落成,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涵蓋昆明片區、紅河片區、德宏片區,總面積119.86平方公里。“德宏片區共29.74平方公里,德宏片區四至范圍:東至芒良村民小組,南至瑞麗江、姐告國境線,西至賀哈村民小組、乘象路,北至北門村民小組、芒喊村民小組、帕色村民小組、允崗村民小組、姐勒村民小組,重點發展跨境電商、跨境產能合作、跨境金融等產業,打造沿邊開放先行區、中緬經濟走廊的門戶樞紐。” ……
中國沿邊開放地區外籍流動人口治理機制研究(以云南省瑞麗市為個案) 作者簡介
郭天一,1990年生,云南昆明人,法學博士。畢業于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現為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研究、意識形態前沿問題研究。近年來在《思想戰線》《學術探索》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并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