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48619
- 條形碼:9787214248619 ; 978-7-214-24861-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 本書特色
獲**出版基金項目 **將中國哲學史的書寫截至1949年 20余位學者篳路藍縷 ,12余載心血今朝面世
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 內容簡介
宋、元哲學特別是兩宋哲學在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個波峰。這一時期的哲學,不論其學術追求還是其理論建構,都是以復興與拓展儒學的形式完成的。這種復興與拓展,既涵括哲學家們對儒學自身發展的歷史總結,又涵括哲學家們對佛學、道家、道教理論的批判、借鑒與吸納。北宋道學的興起,即是這種以融會儒、佛、道之學為特征的宋、元哲學成型的標志。因此。本卷考論宋、元哲學,既注意把握宋、元哲學演生發展的時代條件、理論趣向、思想淵源與學術追求,也注意清理宋、元哲學演生發展的歷史脈絡與邏輯線索;既注意以中國哲學的傳統概念、范疇來概括宋、元哲學的思想內容與理論系統,也注意從本體、功夫,或發展、知識、價值的角度辨析宋、元哲學的理論得失。在這種考論與辨析中,本卷作者既注意借鑒已有的宋、元哲學研究成果,尤其是“五四”以來宋、元哲學的研究成果,又注意突顯作者自己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對宋、元哲學經典的考論詮釋,以及作者自己與對宋、元哲學理論價值的解析評斷。鑒于本卷的學術版性質,作者在對宋、元哲學的考察論析中,對于宋、元哲學指稱的流變、派別的區劃,以及各家思想源流的解析、歷史地位的評斷之類在學術界尚存異議的問題也不取回避態度,而是盡可能地闡釋自己的理解;以求對讀者深入地了解宋、元哲學的歷史發展,能夠有所啟發,有所助益。
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 目錄
導論
**章道學的先驅:韓愈與李翱
**節韓愈與佛教
第二節李翱之《復性書》
第二章北宋早期道學
**節北宋道學的興起
第二節胡瑗與道學
第三節孫復與道學
第四節石介與道學
第三章李覯的哲學思想
**節李覯的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李覯的《易》學思想
第三節李覯的“禮”學思想
第四章邵雍的象數易學
**節邵雍的學術活動與理論著作
第二節宇宙生成論
第三節中國社會歷史演變理論
第四節人生哲學
第五章周敦頤的哲學思想
**節周敦頤的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陰陽一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宇宙生成論
第三節“五常之本,百行之源”的“誠”本說
第四節周敦頤哲學的歷史地位
第六章張載的哲學思想
**節張載的生平與學術著作
第二節“太虛即氣”與“天道神化”
第三節“見聞之知”與“大心體物”
第四節“中正”“至當”“民胞物與”
第五節張載哲學的理論貢獻與歷史地位
第七章程顥與道學
**節“天理”與“性”
第二節“識仁”與“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第八章程頤的心性論與工夫論
**節程頤的生平與學問志向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節工夫論
第九章司馬光的哲學
**節司馬光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與學術淵源
第二節《潛虛》氣本論體系的構建
第三節司馬光論性情
第四節司馬光的史學思想
第十章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節宇宙論
第二節天人觀
第三節人性論
第四節新經學
第十一章呂大臨的哲學
**節呂大臨與張載
第二節禮以成性
第三節呂大臨與程顥
第四節理心之間
第十二章謝良佐的哲學思想
**節性論
第二節仁論
第三節本心論
第十三章楊時的哲學思想
**節理本論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節工夫論
第四節總結
第十四章朱震及其《漢上易傳》
**節朱震生平與傳世著作
第二節朱震易學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節朱震易學之*高范疇——太極
第四節朱震易學之變化觀
第五節朱震卦圖及對北宋圖書學傳承之考察
第六節朱震象數之學的義理歸宿
第七節總結
第十五章胡安國的哲學思想
**節明體致用的為學旨趣
第二節正心明道為致用之本
第三節窮理致知、察識持養以正心明道
第四節總結
第十六章胡寅的哲學思想
**節胡寅的“中道觀”
第二節道物一體說
第三節心跡不二論
第四節以史論政
第十七章胡宏的哲學
**節胡宏道學思想的淵源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節胡宏本體論的現實性層面——心范疇
第三節胡宏的存在論——性體
第四節天命與天道
第十八章朱熹的理學
**節理氣論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節工夫論
第四節朱陸之辯
第五節朱熹在中國哲學與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十九章張栻的哲學
**節天道論
第二節心性論
第三節工夫論
第四節理欲論與義利之辨
第五節張栻理學的影響
第二十章呂祖謙的理學
**節呂祖謙的本體論——“理”與“心”
第二節呂祖謙的工夫論
第三節呂祖謙的實踐哲學
第二十一章陸九淵的心學
**節“本心”與“心即理”
第二節“發明本心”的工夫論
第二十二章陳亮的事功之學
**節陳亮的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陳亮事功之學的世界觀基礎:道常行于事物之間
第三節陳亮事功之學的基本主張:事功有理、勉強行道
第四節陳亮事功之學的歷史觀與人性論
第二十三章葉適的功利之學
**節葉適的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葉適功利之學的世界觀:“物之所在,道則在焉”與“中庸之道”
第三節葉適功利之學的認識論:“格物致知”與“內外交相成”
第四節葉適功利之學的實學內涵:務實不務虛
第二十四章楊簡的心學
**節楊簡的覺悟歷程
第二節楊簡論“覺”
第三節楊簡“以覺訓仁”的仁說思想
第二十五章元代道學的演變與發展
**節趙復與理學傳介
第二節許衡的理學
第三節劉因的理學
第四節饒魯和吳澄的理學
第五節元代的朱陸之學及其發展趨勢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 節選
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兩個歷史時期受到學術界普遍關注:其一是先秦時期,其二是宋元時期。先秦時期,諸子蜂起,以儒、墨、道、法、名家以及陰陽家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各自建構自己的理論系統,形成了其后中國哲學歷史發展的基點與源頭;宋元時期,道學興起,其理論融攝儒、釋、道三家之學,思想系統升華到了更高的理論層次與認識層次,使中國哲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因此,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中,人們對宋元哲學的研究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學術成果豐碩繁富。但是,如何研究宋元哲學,怎么樣理解宋元哲學的衍生發展、學派分化、學術旨趣、歷史價值等方法學層面的問題,仍然是需要繼續探討的課題。這里記下一些我們對這類問題的思考,以為本卷導論。
一、宋元時期的儒學與道學
在中國社會歷史的演進發展中,唐代以后曾經歷短暫的分裂局面。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局面。從北宋王朝的建立到南宋王朝的覆亡,其間經歷三百多年時間。公元1275年,蒙古民族建立元朝。九十多年以后,元朝又為明王朝所取代。宋元兩代在中國歷史上存續的時間長達四百多年。宋元時期,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社會歷史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使得宋元時期的哲學也得到了拓展與更新,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形態與思想系統。
宋元時期的哲學,不論是其學術追求還是理論形態,主要是以更新與拓展儒學的形式來完成的。這種更新與拓展,既涵括哲學家們對儒學自身發展的歷史總結,又涵括哲學家們對佛學、道家、道教的批判、借鑒與吸納。北宋時期,道學的興起即是這種以融會儒、佛、道之學為特征的儒家哲學形成的標志。梁啟超考察儒家哲學,曾經指出東、西方哲學在理論意趣方面存在的差異,認為研究儒家哲學應具備自身的方法意識。他說:
單用西方治哲學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處。*好的名義,仍以“道學”二字為宜。先哲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謂道也。”又說:“道不遠人,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學只是做人的學問,與儒家內容*吻合。但是《宋史》有一個《道學傳》,把道學的范圍,弄得很窄,限于程朱一派。現在用這個字,也易生誤會,只好亦不用他。
基于這樣的觀念,梁啟超主張將儒家哲學表述為“儒家道術”。在梁啟超看來,這樣的表述更符合儒家哲學的實際。
在梁啟超的這種論述中,有兩點值得我們在考察宋元哲學的時候留意與參考:其一是他以中國傳統的學術觀念考察儒學,將儒家哲學稱為“儒家道術”。這表明他在考察儒家哲學時,意識到應將一般意義上的儒學與儒家哲學進行區別。梁啟超的這種方法意識在中國哲學史研究中是值得借鑒的。因為,在現代學術研究中,對于儒學,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進行考察,也可以從倫理、政治、經濟等其他學科的角度進行考察,具體視角可有所不同。其二是梁啟超雖然認為宋代所謂的道學范圍“限于程朱一派”,主張不以道學概指儒家哲學,但他所理解的“宋儒道學”,不論在何種意義上皆在宋代儒家哲學的范圍,而且在梁啟超看來,道學本來即是一個*適宜指稱儒家哲學的概念。由此可見,梁啟超考察儒家哲學,不僅對儒學與儒家哲學進行區別,對宋代儒學與宋代儒家哲學也進行了區別。他肯定儒學與儒家哲學的聯系與區別,將儒學與儒家哲學置于不同的視域中進行考察,為我們考察宋元時期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學啟示:對儒家哲學的考察應有別于一般的考察儒學,用中國傳統的學術術語來表達對儒家哲學的考察,其內容與范圍主要在“儒家道術”;在儒家哲學的系統中,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宋代儒家哲學自成格局,建構了自身獨特的理論系統,而道學這一概念則典型地概括了宋代儒家哲學的理論特征,實是對宋代儒家哲學*合理的指稱。從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正是北宋道學的興起,使得中國哲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后元代哲學乃至于明代哲學的演繹與發展實際上都是以北宋時期興起的道學為起點和根基的。
道學是對宋代儒家哲學*合理的指稱。但在現實的中國哲學史研究中,道學能否作為一個概指宋代中國哲學的概念,學術界實際上對此存在對立的觀念和理解。其具體表現是:有一派學者主張,宋明哲學只宜稱為“理學”,不能稱為道學。這派學者認為:
道學之名雖早出于理學之名,但道學的范圍比理學要相對來得小。北宋的理學當時即稱為道學,而南宋時理學的分化,使得道學之稱只適用于南宋理學中的一派。至明代,道學的名稱就用得更少了。所以總體上說,道學是理學起源時期的名稱,在整個宋代它是理學主流派的特稱,不足以囊括理學的全部。
另一派學者則認定以道學概指宋代哲學更為合理。馮友蘭晚年在其《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仍在重述自己的這種觀點:
近來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的同志們,有用理學這個名稱代替道學這個名稱的趨勢。這兩個名稱從清朝以來是可以互用的。理學這個名稱出現比較晚,大概出現在南宋。我們做歷史工作的人,要用一個名稱,*好是用出現*早的、當時的人習慣用的名稱。照這個標準說,還是用道學這個名稱比較合適。這也就是“名從主人”。而且用理學這個名稱還使人誤以為就是與心學相對的那種理學,因而,不容易分別道學中的程朱和陸王兩派的同異。只有用道學才能概括理學和心學。
針對學術界這兩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曾有學者對中國學術史上的道學與“理學”概念進行系統的考察研究。在這類研究成果中,人們不僅考察道學與“理學”概念的形成,也辨析道學與“理學”概念意涵的演變。通過這種考察,學者們意識到在中國學術文化史中,道學的概念出現較早。北宋以前,中國的經、史典籍如《禮記》《隋書·經籍志》中即已經存在道學這一概念。只不過《禮記·大學》中所謂的道學,其意為講論學問,而不是指稱專門的思想理論。《隋書·經籍志》中的道學概念,其意為道家之學,與北宋時期人們所論道學的意涵并不完全相同。宋明時期,學術界對道學和“理學”概念的使用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北宋道學早期的代表人物程顥、程頤、張載等人都曾論及道學。“理學”概念的出現晚于道學。南宋陸象山、張南軒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使用“理學”概念,其意都指宋代的儒家哲學。關于“心學”,有學者認為,明代才有學者在道學中“分理學與心學為二”,標明道學內部存在具體學派的差異。學者們考察道學與“理學”以及“心學”概念歷史演變的這些認識成果對于促進與深化宋元哲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
中國哲學通史·宋元卷 作者簡介
田文軍,1948年生,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馮友蘭學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朱子學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中國辯證法史、宋明哲學、馮友蘭哲學研究等方面獲得了多種認識成果,已出版的學術著作有:《馮友蘭與新理學》《馮友蘭新理學研究》《現代新儒家學案——馮友蘭學案》《馮友蘭傳》《珞珈思存錄》《中國近世的儒學與儒家》《中國辯證法史》等,并先后參與多種學術著作的編撰工作,在各類報刊發表篇學術論文一百多篇。
文碧芳,1965年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代表作為《關洛之間——以呂大臨思想為中心》。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