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通史·古代科學哲學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35893
- 條形碼:9787214235893 ; 978-7-214-23589-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通史·古代科學哲學卷 本書特色
本書依據翔實的史料,詳細考察了原始與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與隋唐、宋元以及明清時期這六個歷史階段中國傳統哲學與科學的關系,討論各種哲學思想中的科學內容,各種哲學觀念與數學、天文學、醫學等的關系,提出科學能夠促進哲學、哲學也可以完善和啟發科學,并指出一部中國古代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歷史是理性逐漸戰勝迷妄的歷史,這對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正確看待中國古代哲學與科學的關系大有助益。作者對于各歷史階段中科學與哲學關系的梳理清楚明晰,條理分明;表述簡明嚴謹,有理有據。對于中國古代哲學史、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學生來說,本書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史料價值。
中國哲學通史·古代科學哲學卷 內容簡介
本卷所考察的是中國古代哲學與知識的關系,這既包括知識對哲學的影響,也包括哲學對知識的影響,因此涉及哲學與科學共同使用的觀念、概念及思維、方法,此外還涉及知識、理性與神秘主義的關系。敘述分六個時期:原始與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與隋唐、宋元、明清。在此期間,涉及自然、知識或科學的觀念、概念與思想從無到有,然后蔚為大觀,其中僅概念就包括:類、象、數、陰陽、五行、氣、宜、因、地、時、天、天人、天象、天數、天道、道、中、和、象數、力命、故、理、窮理、格物、致知等等。這些概念普遍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但它們大多數正是在知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哲學通史·古代科學哲學卷 目錄
導論
**章中國哲學思維與觀念的上古知識源頭
**節原始社會與三代時期的知識背景
第二節思維、觀念的萌芽及其與知識的關系
一、 工具制作對于思維發生的意義
二、 經驗思維的早期知識源頭
三、 從早期神話傳說看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四、 從早期占卜行為看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第三節“類”觀念的產生及其知識源頭
一、 人類早年普遍的“類”觀念及其知識源頭
二、 原始中國人的分辨活動與觀念
三、 三代時期的分類活動與觀念
第四節“陰陽”對立觀念的知識源頭
一、 萬物對立觀念在史前思維中的普遍性
二、 早期中國“二分”對立觀念的生成
三、 三代時期“二分”觀念發展的知識背景
四、 “陰陽”語詞和概念產生的知識背景
第五節“五行”圖式觀念的知識源頭
一、 宇宙圖式觀念在史前思維中的普遍性
二、 早期中國“四方”圖式觀念的生成
三、 三代時期“四方”觀念發展的知識背景
四、 “五行”語詞和概念產生的知識背景
第六節自然“天人”觀念的萌芽
一、 遠古時期的宗教“天人”觀
二、 遠古時期自然“天人”觀的萌芽
三、 三代的自然“天人”觀
四、 西周時期的自然“天人”觀及“時”、“宜”概念
第七節“象”、“數”觀念及其知識背景
一、 早期“象”知識與觀念
二、 早期“數”知識與觀念
第八節“氣”觀念的知識背景
一、 由觀念而語詞的哲學判斷
二、 由觀念而語詞的歷史考察
三、 “氣”概念的產生
第二章春秋戰國時期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節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背景
第二節春秋時期的“陰陽”、“五行”、“氣”觀念與概念
一、 “陰陽”觀念的發展與知識的關系
二、 “五行”觀念的發展與知識的關系
三、 “氣”觀念的發展與知識的關系
第三節春秋時期的自然之“天”、“天道”、“天人”觀念與概念
一、 自然之“天”的產生
二、 “天人”
三、 “天象”與“天數”
四、 “天道”
第四節春秋時期的“類”、“象”、“數”觀念與概念
一、 “類”知識與觀念
二、 “象”知識與觀念
三、 “數”知識與觀念
第五節無神論觀念及其意義
一、 無神論觀念的萌芽
二、 自然知識對于無神論觀念產生的作用
三、 無神論觀念對于哲學和科學發展的意義
第六節道家思想中的科學問題
一、 對知識與智慧、技術與技藝的看法
二、 “道”與“自然”
三、 “道”與宇宙理論的提出
四、 養生思想的源頭
五、 其他思想
第七節儒家、法家與知識的關系
一、 對待知識與技術的基本態度
二、 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知識內容
三、 法家思想中的一些知識內容
第八節名家及各種邏輯思想與科學的關系
一、 惠施“歷物十事”的科學思想
二、 公孫龍的科學邏輯
三、 公孫龍的科學分析方法
四、 《墨經》與荀子在“類”或種屬問題上的邏輯思想
第九節后期墨家思想中的科學內容
一、 早期墨家思想的知識傾向
二、 《墨經》的自然觀
三、 《墨經》的數學思想
四、 《墨經》的力學思想
五、 《墨經》的光學思想
六、 關于墨家科學思想的評價
第十節陰陽五行家和《易傳》與科學的關系
一、 陰陽五行家的世界圖式
二、 《易傳》的世界圖式
三、 觀念的模式化
第十一節《呂氏春秋》的科學思想與理論
一、 天文思想與宇宙理論
二、 養生思想
三、 農學理論
四、 其他思想和理論
第十二節中國傳統概念體系的確立
一、 新的概念的補充
二、 原有概念的完善
三、 中國古代科學與哲學概念系統的完全確立
第十三節中國傳統方法樣式的形成
一、 科學與哲學中經驗傳統的形成
二、 綜合與分析方法
三、 以“類”為中心所形成的經驗與邏輯方法
第十四節影響當時和后世的重要問題
第三章秦漢時期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節秦漢時期的知識背景與觀念背景
第二節“陰陽”、“五行”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五行”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二、 “陰陽”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三、 “陰陽”觀念與“五行”觀念結合中的知識內容
四、 批評
五、 李約瑟對“陰陽”、“五行”觀念與中國古代科學關系的看法
第三節“天人”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順應自然的“因”、“宜”觀念
二、 《淮南子》中的“或使”說、“莫為”說及知識論證
三、 董仲舒論證天人感應理論即“或使”說的知識基礎
四、 王充論證“莫為”說即駁斥天人感應說的知識基礎
五、 人為觀念的累積
第四節“氣”觀念和“類”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氣”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二、 “律氣”與“卦氣”
三、 “比類”
四、 “同類相應”
五、 李約瑟關于古代知識活動中類比思維的看法
第五節其他觀念與概念
一、 “常”與“變”
二、 “象”與“數”
三、 “道”與“理”
第六節天文學的發展及各種宇宙理論
一、 天文學的發展
二、 《淮南子》的宇宙起源與演化理論
三、 《易緯》等緯書中的宇宙生成理論
四、 論天三家
五、 張衡渾天說的宇宙理論
六、 張衡宇宙理論中的哲學問題
第七節數學的發展與數的觀念
一、 《周髀算經》的數學觀與數學思想
二、 《九章算術》的數學思想及哲學意義
三、 數的觀念及其背景
四、 律數
五、 易數
六、 駁雜、神秘的思維特征及其巫術性質
第八節醫學的發展與《黃帝內經》的整體觀
一、 《黃帝內經》思想概說
二、 陰陽五行理論與整體觀
三、 臟腑經絡學說與整體觀
四、 辨證施治思想與整體觀
五、 對于《內經》整體觀的評價
六、 《神農本草經》和《傷寒雜病論》中的科學思想
第九節王充的科學思想
一、 天文與地理思想
二、 對物理和生命現象的解釋
三、 局限
第十節科學與思維方法
一、 觀察方法
二、 歸納方法
三、 對檢驗與實驗的重視
四、 形式邏輯方法的衰落
第十一節科學、哲學與宗教的關系
第四章魏晉南北朝與隋唐時期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節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的知識背景與觀念背景
第二節“天人”觀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魏晉時期哲學中的自然天道觀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知識活動中的天人觀
三、 道教對于“天人”和“力命”問題的看法
四、 天文知識領域在天人觀問題上的沖突
五、 唐代以柳宗元、劉禹錫為代表的天人觀
第三節“道”、“理”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道”與“自然”
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理”概念的興起
三、 隋唐時期“理”概念的發展
四、 由“道”而“理”的必然性
第四節“氣”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哲學與科學思想中的“氣”概念
二、 隋唐時期哲學與科學思想中的“氣”概念
三、 宗教思想中的“氣”概念及其與知識的關系
四、 “變化”觀念及其與“氣”的關系
第五節葛洪的科學思想及哲學思想
一、 煉丹術思想
二、 醫藥學思想
三、 強調變化與重視人為
四、 實驗與實測精神
五、 評價
第六節天文學中的科學思想及其與占星術的關系
一、 天文學的發展及主要成就
二、 宇宙理論的發展變化
三、 “順天以求合”與“為合以驗天”的天文觀的沖突
四、 天文學與占星術的復雜關系
第七節醫學中的科學思想及其與鬼神迷信的關系
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醫學思想
二、 唐代孫思邈的醫學思想
三、 對身體的關注與形神觀念
四、 鬼神報應觀念侵入醫學
五、 “五運六氣”學說
第八節其他學科中的科學思想
一、 楊泉的《物理論》
二、 農學中的科學思想
三、 數學中的科學思想
四、 地理學中的科學思想
五、 煉丹術及其相關思想
第九節科學與思維方法
一、 經驗思維與方法
二、 邏輯思維與方法
三、 科學活動中的精細性思維
四、 科學活動中的實用性思維
第十節科學、哲學與宗教的關系
第五章宋元時期哲學與科學的關系
**節宋元時期的知識背景與觀念背景
第二節“氣”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張載思想中“氣”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二、 理學思想中“氣”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三、 知識活動中的“氣”概念
第三節“理”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知識活動中的“理”概念
二、 北宋早期思想中“理”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三、 二程與朱熹等思想中“理”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四、 “窮理”說
五、 從知識或科學的角度看“理”概念的發展線索及其意義
第四節“格物”概念與知識的關系
一、 “格物”的語詞淵源
二、 思想活動中的“格物”概念
三、 知識活動中的“格物”概念
四、 “格物”與“博物”
五、 關于“格物”概念及其對科學活動影響的評價
第五節其他觀念與概念
一、 “陰陽五行”
二、 “象數”
三、 “天人”或“力命”
第六節沈括的科學思想與哲學思想
一、 沈括簡介
二、 沈括科學思想的時代背景
三、 主要科學思想
四、 科學思想的哲學基礎
五、 科學方法
六、 科學精神
七、 沈括科學思想中的問題
第七節天文學與地理學的發展及相關思想
一、 宋元時期天文學發展的一般概況
二、 沈括的“十二氣歷”
三、 北宋以張載為代表的宇宙天文思想
四、 南宋以朱熹為代表的宇宙天文思想
五、 潮汐及其他地學理論
六、 郭守敬與中國古代歷法思想的巔峰
第八節農學與生物學的發展及相關思想
一、 宋元時期主要農學與生物學思想
二、 農學與生物學中的天人關系思想
三、 農學和生物學中的“理”與“格物”
第九節數學的發展與數學思想
一、 宋元時期主要數學思想
二、 宋元數學與象數學
三、 數學與理學
第十節醫學的發展與醫學思想
一、 宋元時期主要醫學思想
二、 宋元醫學與運氣說
三、 醫學與儒學
第十一節朱熹的科學思想
一、 朱熹科學思想的背景
二、 關于天文
三、 關于氣象和地理
四、 對于朱熹科學思想的評價
第十二節科學與思維方法
一、 觀察與考察
二、 實驗
三、 推理
四、 具體、精細的思維方式與懷疑、批判的科學精神
第十三節全面和正確認識理學或儒學對于科學的態度以及對于科學的影響
第六章明清時期傳統哲學與科學的終結
**節明清時期的知識背景與觀念背景
第二節中國古代科學的終結
一、 農學、生物學思想
二、 醫學思想
三、 其他傳統知識及思想
四、 中國傳統天文學與數學的困境
第三節中國古代哲學的終結
一、 王廷相與王夫之
二、 方以智的科學思想
三、 對蹈虛空談學風的批判
四、 實學思潮的興起
第四節傳統概念體系的終結
一、 “天人”
二、 “氣”
三、 “理”與“數”
四、 思想領域對于格物致知的理解
五、 知識領域對于格物致知的理解
第五節傳統方法樣式的終結
一、 實考
二、 實驗
三、 實測與精細思維問題
第六節中西科學的接觸與以明末徐光啟為代表的先進思想
一、 利瑪竇來華與西方科學的引入
二、 徐光啟的生平簡介
三、 徐光啟對西學的認知
四、 “責實”與“求精”思想
五、 “會通”思想
六、 對徐光啟的評價
七、 其他學者對西學的介紹與認知
第七節中西學的碰撞與清初知識界、思想界的反應
一、 西學東漸
二、 中西學的碰撞及政治風波
三、 知識界與思想界的反響
第八節中國古代學術的余音與近代科學的發端
一、 中國古代學術的余音
二、 中國近代科學的發端
三、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哲學通史·古代科學哲學卷 節選
本書應題名《中國古代科學哲學——及其理性與神秘主義的關系》,限于本套哲學史叢書所限,改為現名。本書所考察和探討的是中國古代哲學與知識或科學的關系,這既包括知識或科學對哲學的影響,也包括哲學對知識或科學的影響,具體來說,它涉及科學活動中的哲學內容,也涉及哲學思考中的科學內容,還涉及哲學與科學共同使用的觀念、概念以及思維、方法。當然,如書名的補充所示,本書也涉及知識、理性與神秘主義的關系,這也是中國古代科學與哲學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 中國古代知識或科學向度與哲學的關系一直是中國哲學史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它其實反映了中國哲學史研究在此認識上所存在的問題。馮契先生在其《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一書上冊的緒論部分就深刻地指出了這一點:“認為中國傳統哲學中認識論不占重要地位的人,大概都以為中國哲學‘重人生而輕自然,長于倫理而忽視邏輯’。就是說,與認識論不發達相聯系,中國傳統哲學不重視邏輯學與自然哲學的研究。在30年代,某些哲學史家就提出這樣的看法:中國以往的哲學家,其興趣為倫理的而非邏輯的,注意‘立德’、‘立功’,而不重視‘立言’,因此中國哲學在理論的闡明和論證方面,比之歐洲哲學和印度哲學大有遜色。據這些哲學史家說,中國哲學的這一弱點,是同中國文化的弱點分不開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政治、道德、文學、藝術方面確有突出成就,唯獨在科學上缺乏貢獻,因此影響到哲學,使得認識論、邏輯學和自然觀成了中國哲學的薄弱環節。”這樣一種看法或認識直接影響到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絕大部分著作(尤其是通史類著作)對于哲學思考中所涉及的科學問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于知識或科學活動中的哲學認識或關心同樣也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至今猶然。 而這樣一種認識其實可能有著更深刻的根源。如在西方學術界長期以來對中國或東方古代的科學及其思維就持有相當的偏見。李約瑟曾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一書中對萊維-布呂爾(即列維-布留爾)將中國古代科學知識與原始思維完全聯系起來的做法提出極其嚴厲的批評,原因是萊維-布呂爾曾武斷地對中國古代科學及其思維加以指責。
中國哲學通史·古代科學哲學卷 作者簡介
吾淳,亦名吾敬東,1955年。哲學博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發生與范型問題研究,兼涉科學、倫理、宗教、藝術。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等CSSCI類刊物上發表論文約百篇。著作有《中國思維形態》《古代中國科學范型》《中國社會的倫理生活》《中國社會的宗教傳統》《中國哲學的起源》《中國哲學起源的知識線索》《重新審視軸心期》《文明范式:連續與突破》等。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