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鄭州城隍廟(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7397
- 條形碼:9787030667397 ; 978-7-03-06673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鄭州城隍廟(精) 內容簡介
鄭州城隍廟歷史悠久,延續使用至今。鄭州城隍廟全稱是“鄭州城隍靈佑侯廟”,是目前河南保存很完整、規模優選的古建筑群。該廟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重修。主要有山門、前殿、樂樓、大殿、寢宮等,全部殿堂均為琉璃瓦覆頂,造型精致,結構緊湊。本書對城隍廟的歷史沿革進行了梳理,并對城隍廟各部分以及碑刻進行了圖文結合的描述,使人們對鄭州城隍廟有清晰的認識。搶先發售揭露了遺址內藏的多塊石碑碑文,對鄭州歷史研究、城隍民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鄭州城隍廟(精) 目錄
**章 城隍文化與城隍廟的演變 1
**節 城隍的考述 2
第二節 城隍信仰的源流 3
第三節 城隍神的職能 5
第四節 城隍廟的演變 6
第二章 鄭州城隍與建筑 9
**節 鄭州城隍 10
第二節 歷史沿革 11
第三節 廟會 14
第四節 鄭州城隍廟選址與環境 16
第三章 單體建筑研究 19
**節 鄭州城隍廟的功能構成 20
第二節 大門 24
第三節 儀門 45
第四節 樂樓 67
第五節 大殿 105
第六節 寢殿 145
第四章 碑刻 181
后記 212
鄭州城隍廟(精) 節選
城隍神是城市的保護神,是鬼神信仰的一部分,屬于民間地方信仰。在古代神話中是可以“剪惡除兇,護國保邦,監察幽冥,保安黎庶”的神靈。其建筑類型在我國古代宗教建筑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章城隍文化與城隍廟的演變 **節城隍的考述 城隍之名,始見于《周易》卷四《泰》卦有“城復于隍,勿用師”[1]。《說文》:“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無水曰隍。”[2]追溯城隍神的源頭,學術界一般認為是《禮記 郊特牲 第十一》: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種,以報嗇也。饗農及郵表畷、禽獸,仁之至,義之盡也。 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與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3] 何為大蠟八?鄭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許慎《說文》云蠟“從蟲昔聲, 曰年終祭名者矣”[4]。大蠟八即年終祭祀的八位神,他們是:司嗇、百種神、農神、郵表畷、禽獸神、坊、水墉、昆蟲。對水墉的解釋,鄭玄注:“水墉,溝也。”孔穎達疏曰:“坊者所以蓄水,亦以障木,墉者所以受水,亦以泄水,謂祭此坊與水墉之神。”[5]《續文獻通考 群祀考三》引《春明夢余錄》則說:“水則隍也,庸則城也。”可見水墉是農田中的溝渠,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是農田之神。古代人民每年年終時祭祀它和其他七位神靈,來慶祝今年的收成,祈禱來年的豐收,感謝它們的恩賜。城隍神原型可能是由溝渠神發展而來的村落保護神。“早期的村落,為了生活的便利,往往選擇依山傍水之處,尤其是水,是原始人選址的首要條件,幾乎是無水不成村;同時,為了防止野獸的騷擾和外族的侵犯,往往在村莊的周圍挖一條深溝,圍上籬笆。因為水墉神人們已經很熟悉,而村落周圍的深溝與農田中的溝渠形式相同,因此人們相信同樣有溝渠神的存在,但他的功能已成為村落保護神。”[6] 圖一 城隍神像 第二節 城隍信仰的源流 城隍神源于“水墉”演化來的村落保護神,而城隍信仰進入民間則始于漢代。漢代迷信氣氛濃重,相信鬼神,因此漢代又是中國歷史上造“神”*多的朝代之一。《風俗通義 祀典第八》記載“自漢高祖受命郊祀祈望,世有所增。武帝尤敬鬼神,于是甚矣。至平帝時,天地六宗以下及諸小神,凡千七百所”“城隍之祀,三代盛時未知有聞。至漢以紀侯初平江南有功,因祀之,為城隍神,南唐進封輔德侯”[7]。可見,此時城隍神已由自然神向人鬼崇仁的社會神轉變,*早的城隍廟是建于三國東吳孫權赤烏二年安徽蕪湖的城隍祠。 魏晉南北朝戰亂紛起,統治王朝爭權奪利,普通百姓哀告無門,悲觀絕望,轉向宗教信仰,祈求神靈庇佑。在這種背景下,城隍信仰得到了滋養。在正史上已有所反映,如《隋書》卷二十三《五行下》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又如《北齊書 慕容儼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于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8] 從中說明,城隍神的功能是護國保民的,同時對城隍神的祭祀已經很頻繁了,不僅民間百姓祭拜,官府也參與其中。 隋唐時期,城隍信仰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時有關城隍的信仰記載很多:張說、韓愈、杜牧、張九齡、許遠、李商隱有祭城隍文,杜甫、羊士諤有“賽城隍詩”,李白、李陽冰諸人有關于城隍廟、城隍神的碑、記和跋。在史書和一些筆記文集、志怪小說中也有城隍神顯靈、祭祀城隍神的記載。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此時各地的城隍廟已較為普遍,信仰的中心區在江南地區,一直延續到明清。而且城隍的神格也得到了提高,除保護城池外,還負責當地的冥籍和水旱吉兇,成了陰間的*高神。這是城隍神格衍變的重要轉折點。同時聰明正直之人死后可成為城隍的觀念也得到進一步明確。城隍神由人死后的鬼充任的觀念,至唐代成為定型,以后一直沒變。封建皇帝也開始注意城隍信仰的利用價值,并開始對城隍封王封爵。《金石萃編》卷一五六《華州城隍神新廟記》中記載,唐昭宗光化元年,華州城隍被封為了濟安侯[9]。 到了宋元時期,城隍信仰已經遍及全國,如《春明夢余錄》所言:“趙宋以來,城隍之祀遍天下,或錫廟額,或頒封爵 ”城隍的神格進一步提高。陸游在《鎮江府城隍廟記》中寫道:“唐以來,郡縣皆祭城隍,今世尤謹。守令謁見,儀在他神祀上。”宋時城隍神的地位已在其他神祀之上,對城隍神的祭祀已經相當頻繁,甚至超過了社稷。同時國家祀典把對城隍神的祭祀納入其中。但是這種國家權力的祀典時對個別神與廟的。且宋朝首都皇帝祭祀中沒有城隍,直至《元史》,祭祀志中還沒有出現城隍神。元代有了全國級的城隍即都城隍,《續文獻通考 群祀考三》記載:“元世祖至元五年正月,上都建城隍廟。七年大都始建廟,封神曰祐圣王。文宗天歷二年八月,加王及夫人號曰護國保寧。”[10] 城隍神不僅被封爵,還出現了城隍夫人,構成了完整的城隍神家族結構,呈明顯的世俗化趨勢。 明代是城隍信仰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其主要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和完善城隍祭祀制度。期間又經歷了“洪武二年新制”(傳統城隍的制度化)和“洪武三年改制”(城隍神的非人格化和禁毀偶像)的曲折經歷。 洪武二年(1369 年)正月太祖下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明史 禮志三》記載,洪武二年,禮官言:“城隍之祀,莫祥其始,按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甿庶是依,則前代祭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于岳瀆諸神之壇。乃命加以封爵。京都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為王。其余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11] 這一新制是中國歷史上城隍制度的發端,經過唐宋元時期的發展,城隍廟的修建在全國各地已經很普遍了,但以往的國家祭祀制度中并未將城隍神作為一個整體給予某一確定的位置,這次統一的制度規定,使城隍神成為國家祭祀的一部分。 二年新制還依據城隍所在地不同將之分為五個等級,并且制定了不同品級城隍神的服飾。**等級為京都應天府城隍;第二等級為開封府(承天鑒國司民顯靈王)、臨豪府(承天鑒國司民貞佑王)、太平府(承天鑒國司民英烈王)、和州(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滁州(承天鑒國司民靈佑王)的城隍;第三等級為府城隍;第四等級為州城隍;第五等級為縣城隍。二年新制采取了將以前各地的城隍神原封保留并給予封爵的形式,城隍神原有的人格神的性質沒有發生任何變化[12]。 在二年新制頒布的一年半后,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又頒布了新的詔書,改變了岳鎮、海瀆及城隍神號。詔書曰:“惟治之道必本于禮 今宜依古定制,凡岳鎮海瀆并去其前代所封名號,只以山水本名稱其神,郡縣城隍神號一體改正。歷代忠臣烈士亦依當時初。封以實號,后世溢美之稱皆宜革去。”[13] 這次改制的核心是恢復古制。《明史 禮志三》中詳述:“三年,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廟屏去他神,定廟制,高廣視官署廳堂。造木為主,毀其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涂壁,繪以云山。在王國者王親祭之,在各府州縣者守令主之。”[14] 三年改制中將代表朱元璋集團利益的第二等級的城隍廟取消,城隍神只存在于京都應天府、府、州、縣這四個的金字塔結構之中。城隍神在二年新制之中確定的“一定行政領域的冥界守護神或管理者”的特性,在三年改制中由于規定其等級、內部配置均比照官署而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更深的具有了與現實的行政機構相對應的冥界行政官的性質。并且明確規定祭奉城隍神是各地方長官的職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