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7814
- 條形碼:9787208127814 ; 978-7-208-1278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李德·哈特是英國知名軍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作為其遺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此書出版后,風靡全球,受到了讀者的好評,是一部公認的專業性著作! 李德·哈特非常重視記錄軍事領袖們在事件當時的實際想法和“談話記錄”,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寫作。對于本書,他曾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我訪問英國和同盟國指揮官們的時候,我對于和他們的討論,總是作了詳細的‘為歷史而寫的筆記’,尤其是要記錄他們在當時的觀點——作為對官方文件記錄的補充和一種對于事后所寫的回憶錄和記載的核對工具! 精裝版增加了黑白照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優選的戰爭,無論是戰火波及的區域、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國家、生命財產的損失等,沒有其他的戰爭堪與比擬;其所造成的沖擊與影響,更是全面而深遠,值得我們加以關注、省思。 在汗牛充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這本書無疑是其中蕞具通盤關照的非常不錯作品之一。作者憑藉著個人的軍事經歷、豐富的資料文件、當事人的訪談記錄,集22年之功才完成這部巨著。本書對歷時6年的二戰中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敘述,鋪陳詳盡。此外,作者更對此段歷史作冷靜、客觀的分析與思考。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本書能使讀者鑒往知今,歷史的真實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目錄
**章 戰爭是如何引起的
第二章 戰爭爆發時雙方的兵力
第二篇 爆發(1939-1940)
第三章 對波蘭的蹂躪
第四章 “假的戰爭”
第五章 芬蘭戰爭
第三篇 狂瀾(1940)
第六章 對挪威的蹂躪
第七章 對西歐的蹂躪
第八章 不列顛之戰
第九章 從埃及發起的反擊
第十章 對意屬東非洲的征服
第四篇 蔓延(1941)
第十一章 對巴爾干和克里特島的蹂躪
第十二章 希特勒轉向蘇聯
第十三章 對蘇聯的侵入
第十四章 隆美爾進入非洲
第十五章 “十字軍”作戰
第十六章 遠東的漲潮
第十七章 日本的征服狂潮
第五篇 轉向(1942)
第十八章 在蘇聯的潮流轉向
第十九章 隆美爾的高潮
第二十章 在非洲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一章 “火炬”作戰
第二十二章 向突尼斯的賽跑
第二十三章 在太平洋的潮流轉向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之戰
第六篇 退潮(1943)
第二十五章 非洲的肅清
第二十六章 再度進入歐洲
第二十七章 進入意大利
第二十八章 德國在蘇聯的退潮
第二十九章 日本在太平洋的退潮
第七篇 低潮(1944)
第三十章 攻克羅馬和在意大利第二次受阻
第三十一章 法國的解放
第三十二章 蘇聯的解放
第三十三章 轟炸的逐漸增強
第三十四章 西南太平洋及緬甸的解放
第三十五章 希特勒的阿登反攻
第八篇 終結(1945)
第三十六章 從維斯瓦河到奧得河
第三十七章 希特勒在意大利*后據點的崩潰
第三十八章 德國的崩潰
第三十九章 日本的崩潰
第九篇 尾聲
第四十章 結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節選
當時在同盟國方面只有極少數人認清了這種危險,其中一個就是法國的新總理雷諾先生。在戰前以一個在野批評家的身份,他曾經一再敦促其國人發展裝甲部隊。因為對于裝甲部隊的威力有太清楚的了解,所以他在15日清晨就在電話里向丘吉爾先生說:“我們已輸了這場會戰!薄 ∏鸺獱柣卮鹫f:“所有的經驗都指出一個攻擊在相當時間之后就會自動停止。我還記得1918年3月21日。在五六天之后,為了補給,他們就必須停止下來,于是反擊的機會也就出現了。關于這一切我在當時是親自聽到福煦元帥說的!贝稳账惋w往巴黎,在那里他反對在比利時的聯軍作任何撤退。即令他不反對,甘末林的行動太遲緩,也無法將他們撤回。他現在就計劃發動一次1918年式的大反攻——使用大量的步兵師。丘吉爾對這一點也繼續寄予信心。那是非常不幸的,甘末林的思想始終跳不出一種落伍的圈套,盡管他在當時的法國是比任何人都有采取較多行動的能力。 就在那一天,雷諾也決定撤換甘末林——他從敘利亞召回魏剛(Weyg-and)——福煦的老助手,直到19日魏剛才到達,所以在3天之內聯軍統帥部都是處于一種虛懸的狀況。20日古德里安已到達海峽,切斷了在比利時境內聯軍的交通線。此外,魏剛甚至于比甘末林還要更落伍,他也還是繼續照1918年的路線來策定他的計劃。所以一切恢復的希望也就都幻滅了! 】偠灾,同盟國領袖們的一切作為不是太遲,就是錯誤,也就終于無補于危亡! 1940年英國遠征軍的逃脫大致是應歸功于希特勒個人的干涉。當他的裝甲部隊已經蹂躪法國的北部,并且也從其基地切斷英軍之后,希特勒卻在他們剛好要沖入敦刻爾克(Dunkrik)實施掃蕩的時候,命令他們暫!莻港口也正是英國人所留下來的惟一退路。此時,英國遠征軍的大部分距離這個港口都還在許多英里之外,但希特勒卻讓他的坦克停止達3天之久! ≌敍]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挽救他們的時候,希特勒的行動卻保住了英軍的生命,讓他們逃走了,結果才使英國仍能繼續作戰,并保留著足夠的人力以來防守海岸和應付侵入的威脅。所以這也就種下5年之后他本人和德國*后失敗的禍根。因為實際了解這次逃脫的間不容發,但對于其原因卻一無所知,所以英國人民才說那是“敦刻爾克的奇跡”(The Miracle of Dunkirk)。 希特勒是如何才決定發出這個決定命運的命令呢?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那在許多方面對于德國將軍們本身也都是一個謎;而且也將永遠不可能確實知道他是如何決定的,其真正動機是什么。即令希特勒已經給予一個解釋,那也不一定就可靠。居高位的人若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通常事后很少會說實話的,何況希特勒并非一位真正熱愛真理的偉大人物。非?赡艿氖撬淖C詞將會使審判變得更糊涂。同時也更可能的,即令他有此心愿,他也還是無法給予一種真實的解釋,因為他的動機也許是非常的復雜,而他的行動又是如此的多變。此外,所有一切人類的回憶又都會受到后來所發生的事情之影響。這是一種天然的趨勢,所以不易避免! ≡趯τ诖艘恢匾聦嵉拈L期探索中,已經發現了足夠的證據,可以容許史學家不僅能把前后的經過編成一條完整的鎖鏈,而且對于導致這個*后決定的一連串理由也似乎可以得到相當的解釋。 在切斷了比利時境內聯軍左翼的補給線之后,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于5月20日就在阿布維爾(Abbeville)附近到達了海岸線。于是他就向北旋轉,直趨沿海峽的各港口和英軍的背面。此時英軍還留在比利時境內,面對著包克集團軍的正面壓力。在這個向北的前進行動中,位置在古德里安右側的即為賴因哈特的第四十一裝甲軍,它也是克萊斯特兵團的一部分! 22日,他的前進已經孤立了布倫(Boulogne),而次日又孤立了加來(Calais)。這樣的快跑使他達到了格拉夫林(Gravelines),距離敦刻爾克僅有10英里——而后者則已成英國遠征軍*后可以逃走的惟一港口。賴因哈特裝甲軍同時也已經到達了艾爾(Aire)——圣奧梅爾(St.Omer)——格拉夫林之間的運河線。但到了此時,上面的命令叫他們停止繼續前進,命令要他們把裝甲部隊都撤回到運河之線的后面。他們立即紛紛向上級提出緊急的詢問和抗議,但所得到答復卻說這是“元首的手令”! ≡谏形磳@個問題的根源作進一步深入研究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英國方面的情形又是怎樣,并對于這次大規模逃脫行動作一個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國軍事記者、軍事理論家、戰略學家。生于法國巴黎。早年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任步兵團軍官,并曾在戰斗中負傷。后來加入英國皇家軍事教育協會。一戰結束后,先后服務于《英國每日電訊報》(1925-1935)和《英國泰晤士報》(1935-1939),從事軍事記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時也是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在軍事學上提出了“間接路線”的觀念以及涵蓋軍事以外領域的“大戰略”概念,同時他也是現代戰爭“裝甲兵”作戰的鼓吹者。李德哈特與克勞塞維茲同時被譽為西方戰略思想史中的兩位現代戰略大師。主要著作有:《大戰略——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沙漠之狐隆美爾》等。1966年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勛章。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