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22310
- 條形碼:9787569522310 ; 978-7-5695-2231-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 內容簡介
本本書重點討論了延安文藝在世界的傳播與研究成果、延安文藝作品在世界的傳播與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藝研究引發的反思與回應的方面。
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 目錄
導 言 / 001
**章 延安文藝在世界的傳播與研究綜論
**節 延安文藝的世界譯介與交流縱覽 / 016
第二節 延安文藝的世界研究概覽 / 036
第二章 延安藝術在世界的傳播與研究
**節 延安戲劇在世界 / 054
第二節 延安電影在世界 / 069
第三節 延安美術在世界 / 087
第四節 延安音樂在世界 / 103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節 書寫延安的域外視角與基本現狀 / 131
第二節 美國作家的延安書寫 / 135
第三節 多元化的域外延安書寫 / 153
第四節 不同時空的域外延安書寫 / 165
第五節 域外延安書寫的文化意蘊 / 174
第四章 從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節 丁玲作品的國內外研究概觀 / 191
第二節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問題 / 227
第三節 梅儀慈的丁玲研究 / 257
第四節 域外丁玲研究空間的擴展 / 272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節 趙樹理研究在世界 / 296
第二節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 341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藝研究的反思
**節 域外延安文藝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 357
第二節 域外延安文藝研究的損耗與局限 / 369
第三節 域外延安文藝研究的思考與回應 / 385
結 語 / 403
參考文獻 / 408
附 錄 / 427
后 記 / 446
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 節選
結 語
域外延安文藝研究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然而于中國本土的延安文藝研究而言,從整體上引入域外視域的研究方法是相對缺乏的。本書以延安時期孕育的多元藝術作品、書寫延安的域外作家群體、延安作家的文學創作為主要方面,討論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在傳播內容、譯介行為與創作主體、文學研究等層面上所展開的多元對話與深度互動,試圖開啟以延安為肇始的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交流互鑒的新階段。
對延安文藝域外研究的再研究,是為了重新思考延安文藝在民族性特征中所匯聚的豐富內涵。延安時期在戲劇、電影、美術、音樂等領域收獲的藝術作品,拓寬了民族性的話語限度,吸引了地域意義上世界其他民族的聽眾與觀眾,也將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資源統攝其中,因而在歷史創傷與時代記憶的共鳴之下,呈現了民族話語的普遍適用性,使得域外受眾從延安藝術作品中求索一種來自國家的想象共同體、人民凝聚力、國民性情感的力度。令域外觀眾涕淚縱橫的延安戲劇與電影,令域外欣賞者內心顫動的延安木刻作品,將世界聽眾及合唱者熔鑄為一的延安音樂與歌詠活動,均在超越本土的地域民族性之上,在一種大民族的層面實現深層的情感締結,支撐起延安藝術作品的世界性傳播的同時,為當下重新估值中國文藝的民族性與大眾性提供了有效的參照。
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不僅在譯介方式上對傳統的文本譯介有所擴展,還引入了域外作家親身前往、自覺書寫、考察研究等多樣化的譯介行為;在國際形象學的理論話語中,探討了延安形象的世界性及形塑歷史;更將域外作家所感知到的延安精神與情感氛圍等生命體驗,以文學化的形式進行了自我踐行與精神重塑。延安經歷影響了域外作家所固有的文學創作態度,人民性的精神內核隱現于他們的延安書寫之中。部分域外作家的文化心理的內在變遷與情感的深層締結,既充分還原了延安文學歷史的獨特景觀,也為我們重新認識跨文化、跨時空的延安精神提供了一個延安文藝鏡像的世界性坐標。
延安時期的重要作家創作引起了域外學界的廣泛討論與深入研究,將人民文學的理論話語導入作家創作,這為延安文藝與世界的關聯提供了話語基礎。域外學界在研究丁玲的轉向、趙樹理的人民性追求、周立波的主體性創作傾向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將政治話語與農民話語作為延安文藝研究的固有路徑。這一方面造成域外學界被強烈先驗觀所支配的誤區,以拒絕政治話語的方式來否定延安文藝的價值,進而影響了延安文藝研究的客觀性,此思路主要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的美國學界;另一方面會致使域外學者一味秉持實用主義的目的,將延安文藝的價值簡化為政治話語的強力介入,這主要源自域外學界面對“延安道路”成功之后所出現的迷茫心理,表現為戰后日本文化界的“人民文藝”研究熱潮,因而為域外延安文藝研究帶來了某些限度。當然,上述域外延安文藝研究雖然顯露了相當程度的極端化與功利性色彩,但也時有迸發辯證思考與反思意識。
域外學者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文學理論,為延安文藝研究帶來了諸多的新可能,如丁玲研究中白露、顏海平等的女性文學研究視角,約翰·布喬治的作家傳記研究,以及丁淑芳的人文心理學研究。同時,從理論創新的層面看,“回心型”文學傳統與文學的抒情傳統是域外學界為延安文藝研究注入的新資源。當下中國的延安文藝研究應該在這樣的氛圍中活躍起來,在保持嚴肅審慎的研究態度的同時,以世界視野進行宏觀參照,對某些狹窄僵化的研究思路施以有效解決,進而提高學界對延安文藝研究的重視程度與更新意識。由此觀之,域外延安文藝研究的再研究是一個鉤沉文學交流事跡、梳理文學傳播與研究歷史、探究域外學界文學研究的程度與高度、回應域外研究的觀點與態度,并反思中國本土研究方法與研究視野的重要話題。
延安文藝研究中存在一個典型論調即政治與文學二元論,以此為中心可以從理論的層面對域外延安文藝研究進行反思與回應。延安文藝研究中存在的一個認知前提,是研究對象與研究者之間相隔著沉重的歷史與戰爭的鴻溝,在當下躲避崇高、消解宏大敘事的時代氛圍之下,許多深受西方后現代主義影響的研究者,試圖遠離自己身處的文化坐標而去理解延安文藝的“崇高”與“光暈”,這或許是極為困難的。也正因此,西方文藝理論家伯克的“崇高”理論,可以作用于為藝術作品帶來“光暈”的“崇高”的作者形象。延安作家的使命擔當與革命獻身意識,促使他們在自我崇高的過程中完成了不斷革命的文化更新與積極的精神重生。延安作家崇高的作者形象,以其熱情樸素的革命選擇、歷史發生的日常性解構了歷史、戰爭與革命話語所帶來的沉重感,可以成為我們還原并重新認識延安作家的一個角度,也拆解了延安文藝研究中政治話語所占據的必然背景。 一種具有建構性且積極有效的研究方式,應該是對話性而非對抗性的。對抗性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造成了顯著的價值判斷傾向,這為延安文藝研究帶來極端化誤區的同時,落入了新的遮蔽。正如竹內好所批判的那樣,“要么是一百要么是零”的結論是形式化的。發現并探索零與一百之間的無限空間與能量,應該是我們研究延安文藝的基本態度,由此,才能洞開延安文藝所內蘊的現代性張力,進而在延安文藝與世界的密切互動中,從世界視野出發尋得外部參照,反觀延安文藝為20世紀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所帶來的民族性與精神性價值。
世界視域中的延安文藝 作者簡介
王鑫,文學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在《中國社會科學》(第二作者)、《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陜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