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曹光華(宣紙制作通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53290
- 條形碼:9787565053290 ; 978-7-5650-532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曹光華(宣紙制作通家) 本書特色
安徽省涇縣的曹光華是中國文房四寶宣紙藝術大師、國家文房四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紙制作技藝傳承人。筆者近十幾年來與曹光華近距離接觸,通過本書文字記錄,我們能詳細了解宣紙的誕生、發展以及保護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更能了解一位宣紙人篳路藍縷、孜孜以求的人生華章。
曹光華(宣紙制作通家) 內容簡介
曹光華為“全國首屆輕工大國工匠”“宣紙重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安徽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書中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坦率而真摯地講述了曹光華自幼隨父以造紙為業,幾十年來對宣紙這門獨特的傳統工藝進行系統地研究、挖潛,使失傳多年的“白鹿宣紙”重新獲得生產,他還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創新發展適合時代需求的新工藝、新技術,多次獲得技術成果獎,逐漸成為中國宣紙工藝大師的人生歷程。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領略重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以更好地傳承中華很好傳統文化。
曹光華(宣紙制作通家) 目錄
第二章 短暫的“白大褂”生涯
第三章 相伴宣紙新生
第四章 “第三只眼睛”看蔡倫
第五章 追尋曹大三的足跡
第六章 正本清源說“宣紙”
第七章 家鄉人*知家鄉紙
第八章 天然的造紙之鄉
第九章 感受“水深火熱”
第十章 精心打造“曹光華牌”
曹光華(宣紙制作通家) 節選
涇縣小嶺,對于曹光華來說,是一部充滿夢幻般傳奇且情節跌宕的厚書。 從家譜記載來看,早在唐宋時期,小嶺曹氏的先祖便從徽州的太平縣(現黃山市黃山區)遷至南陵。元朝初年,小嶺始祖曹大三又從南陵遷徙到此地。從曹大三算起,至曹光華這一輩,已是第22代。 1954年9月21日,中秋節已過,曹光華出生在小嶺村老宅閣屋殿。從名字上看,在這個大山深處,既是“閣”又是“殿”,其豪華氣派已毋庸贅言。閣屋殿是父親曹湖生臨時租住的,他自家的老屋,比這個更氣派。規模可觀的老屋,離閣屋殿并不遠。它是一座前后兩進、中間有天井的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的老宅。地面由上百塊巨大的青石條鋪成,方正,平整。所用的木料通直,粗大,是小嶺人極少見到的。曹光華對自家老屋的具體陳設、布局記得并不清晰,只記得老屋被拆毀后,散落在全村主要巷道上的墊路基石,都來自他家的老屋。架在溪水上的小橋、石梁,一條一條的長條石塊,也都是從老屋上拆下來的。這些散落在小嶺村里的古老建筑構件,至今仍舊在向來往的行人訴說著曹家往日的輝煌。 上溯到祖父,其詳情曹光華已很難說清,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曹光華5歲時,其父親曹湖生(1901一1960)便因病去世,祖父的很多故事便隨著父親的離去而消失。生父的身世經歷尚且知道不多,哪能知道多少有關祖父的故事呢? 他只知道,祖父曹石甫是經營宣紙的。據本家曹寧志說,在清朝咸豐年問(1851一1861),曹石甫在小嶺皮坦村創辦了小型宣紙廠,生產能力為一至二簾槽。在涇縣,人們論及一個宣紙制造廠規模大小時,往往以該廠擁有的撈紙槽數量多少來衡量。一簾槽,就是只能容納一個紙簾撈紙的槽子,當地人就叫“一簾槽”。兩個槽子,就可以容納兩個簾子同時撈紙,叫作“二簾槽”。槽子多的,簾子就多,以此類推,這直接關系到宣紙的產量。曹石甫的宣紙廠只有兩簾槽,可見規模之小。可是,即便這樣的小廠,也有一個十分體面的名字,叫“曹興泰宣紙廠”。 曹寧志說,曹興泰宣紙廠辦得很精心,材料把關嚴,產品質量好,很快便打開了銷路。皮坦村還有幾家宣紙廠,雖然規模也不大,但競爭激烈。為了防止自己生產的宣紙被假冒,曹興泰宣紙廠向官府申請注冊了“魁星”商標。魁星,中國古人稱之為主文運興衰的星宿,在讀書人心目中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個商標的美好寓意,體現了祖父在企業經營方面的責任心之強和意識之超前。 隨著幾家宣紙造紙廠的發展,皮坦村一帶的用水很快緊張起來。沒有良好的水源,是無法造出良好的宣紙的,這是涇縣老少皆知的道理。這樣,在清末民初,曹石甫與幾名本家合伙人決定遷廠到涇縣東鄉慈坑。 慈坑,顧名思義,是個山洼。在涇縣,人們往往稱這種山洼為“坑(kang)”。坑的特點是四面環山,環境封閉,相對獨立。其實,一個“坑”,往往就是一個村。慈坑位于涇縣的東南部,距離縣城約20千米,小嶺人或稱其為東鄉。這里崇山峻嶺,山高林茂,曾設立蘇紅鄉。 蘇紅,大山深處,緣何有這么個靚麗的名字?據當地文獻記載,在20世紀30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和尋淮洲曾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建立了紅色蘇維埃政權,故而簡稱“蘇紅”。后來,蘇紅一分為二,山底下為漕溪鄉,山上面仍叫蘇紅鄉。與之相鄰的叫汀溪。曹石甫所遷之地——慈坑山洼里的龍潭坑,就處在汀溪與漕溪交界的地方。 從這個地名上,人們便不難發現這是個水系發達的所在,又是坑,又是溪,而且還不止一條溪流。溪流縱橫,竹翠松蒼;松竹之下,蘭草簇簇,幽香陣陣。著名的皖南綠茶——汀溪蘭香就出自這里。P2-4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