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高質量發展: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571114
- 條形碼:9787503571114 ; 978-7-5035-711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質量發展: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本書特色
1.林毅夫、賈康、巴曙松等人多角度、深層次解讀高質量發展在本書中,林毅夫、賈康、巴曙松等人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多角度探討,有助于讀者明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依據,知道高質量發展“高”在哪兒,明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內涵、要求以及如何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即明白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形成對高質量發展的較為全面的認識。 2.探討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分析“十四五”規劃和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本書闡明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面性、普遍性、長期性要求,幫助廣大黨員干部要把準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義,及時糾正認識偏差。 同時,深入剖析了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探究提出雙循環的深意以及其具體貫徹落實,展開了基于邏輯層面、理論層面、實踐層面的分析,幫助讀者立體了解究竟什么是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了解中央的方針政策理念。 3.聚焦中國發展和全球治理,探索后疫情時代的發展方略 在對高質量發展進行探討的基礎之上,本書將目光放到新冠肺炎影響下的中國與世界,重點講述了后疫情時代的世界走向,包括后疫情時代的全球治理等,有助于讀者看清后疫情時代的世界形勢與中國選擇。
高質量發展: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全面理解高質量發展內涵、開啟高質量經濟發展新篇章、后疫情時代的優選發展方略三大方面展開了多層次、多維度的探討,特別是對于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重要性、要求以及推動策略問題、目標、意義等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和認識。深入回答了讀者對高質量發展較為關心的問題,如“十四五”時期如何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什么、新基建如何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如何構建全面發展性社會政策、如何推動中國制造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如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等,同時深層次分析新發展格局,探討如何以新發展格局引領高質量發展等,有助于讀者全面理解高質量發展,把準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義,及時糾正認識偏差。
高質量發展: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目錄
**篇 全面理解高質量發展內涵
鄢一龍 “ 十四五”規劃: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 / 002
李偉 開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 008
郭朝先 徐楓 新基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 / 015
葛道順 “十四五”時期構建全面發展性社會政策的思考 / 032
劉勇 面向2035 年的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 038
魏鵬舉 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使命與產業內涵 / 050
周宏春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064
郇慶治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 070
第二篇 開啟高質量經濟發展新篇章
林毅夫 經濟結構轉型與“十四五”期間各地的高質量發展——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 / 076
楊虎濤 高質量經濟活動:機制、特定性與政策選擇 / 085
林毅夫 張軍 中國是如何通過國際大循環實現經濟追趕的 / 103
賈康 加快形成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134
劉世錦 兩種類型增長與深圳角色轉換 / 141
陸銘 診斷中國經濟:結構轉型下的增長與波動 / 163
林毅夫 雙循環的深意與落實中的關鍵點 / 180
張明 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六大內外支柱 / 188
劉志彪 重塑中國經濟內外循環的新邏輯 / 198
巴曙松 對雙循環格局下推進更高水平資本項目開放的深層思考 / 212
樓繼偉 實現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結構性改革和法治 / 218
第三篇 后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方略
賈康 疫情沖擊下的中國目標與挑戰 / 226
張宇燕 新冠肺炎疫情與世界經濟形勢 / 241
何哲 后疫情時代全球治理的挑戰、趨勢與對策 / 252
石源華 韓常順 后疫情時代的國際秩序調整與中國周邊外交 / 276
高質量發展: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節選
經濟結構轉型與“十四五”期間各地的高質量發展——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 林毅夫 “十四五”規劃對我國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規劃,這是我國進入新時代以后制定的**個五年規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實現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個規劃,要為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打下牢固的基礎。 在“十四五”規劃實施期間,我國將會跨過12700美元的門檻,從一個中等收入國家變成一個高收入國家。這在人類歷史上將是一個里程碑。目前,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僅占全世界總人口的15%,中國變成高收入國家以后,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將會從15%增加到34%。 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國內地區的發展差距相當大。有14個人均GDP已經超過2萬美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廈門、珠海、南京、武漢、寧波、無錫、常州、鄂爾多斯,總人口達1.5億人;同時,甘肅、山西、云南等地區的人均GDP在7000美元以下,還有6億人口每個月收入僅1000元人民幣左右。在這樣一個收入差距相當大的大經濟體里面,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十四五”期間也將是2016年20國集團在杭州峰會提出的新工業革命由方興未艾到快速發展的一段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個地方怎樣根據各個地方經濟的實際狀況,和國內國外形勢的變化,來制定一個高質量發展的規劃?這是各位關心的課題,也是奉行“知成一體”的新結構經濟學所要思考的課題。 一、推動“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原則: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按照比較優勢發展各地經濟 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視角,不管在哪個發展階段,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都是收入水平的提高。要不斷提高收入水平,有賴于現有的產業技術不斷創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涌現,由這樣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也要根據新產業新技術的需要,不斷完善硬的基礎設施,像電力、電信、道路、港口等,以及軟的制度安排,像金融環境、營商環境、法治環境等,來降低交易費用,讓技術和產業的生產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上述是經濟發展的一般機制。 但是,怎樣利用這個機制來推動各地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各個地方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時,必須充分利用各個地方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并把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為什么必須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較優勢?因為,只有發展的產業符合當地的比較優勢,生產成本才會*低,這是構成競爭優勢的物質基礎。但是,在市場上面的競爭不僅是生產成本的競爭,而是總成本的競爭,總成本除了生產成本以外,還包含決定于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安排好壞的交易成本。 怎樣讓企業家按照各個地方的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成本來選擇產業、選擇技術,以及怎樣把各個地方的比較優勢變成競爭優勢?前者需要有一個制度安排,就是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必須反映這些要素在這個地方的相對稀缺性。如果資本相對短缺,勞動力相對豐富,那么就應該資本相對昂貴,勞動力相對便宜;如果是資本相對豐富,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相對短缺,那資本就相對便宜。如果有這樣一個要素價格體系,企業家為了自己的利潤*大化,就會多利用那些豐富的、廉價的要素,少用那些稀缺的、昂貴的要素企業家選擇的技術就會符合當地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的技術,所進入的產業就會是符合當地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的產業。怎樣才能形成能夠充分反映各個地方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價格體系?這就要求在產品和要素市場上是充分競爭的“有效的市場”,這是按照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的制度基礎。 不過,競爭的市場固然能夠引導企業家按照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來選擇產業和技術,但這影響到的只是在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成本。要變成競爭優勢,還需要有和所要發展的產業相適應的硬的基礎設施和軟的制度環境。基礎設施和制度環境的完善,企業家自己是無能為力的,需要政府幫助協調或有政府來提供。所以,要按各地的比較優勢來發展產業,除了有效市場之外,還需要有“有為的政府”,根據各個地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提供合適的硬的基礎設施以及軟的制度環境,幫助企業家把當地的比較優勢變成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優勢。所以,經濟要快速發展,一方面必須有一個有效的市場,另一方面也必須要有有為的政府,兩只手都要硬。 二、推動“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方法:“因勢利導”和“倒彈琵琶” 各個地方在“十四五”期間怎么運用按照當地比較優勢的基本原則制定的規劃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具體如何操作?新結構經濟學把各個地方的產業,不管在哪個發展階段,根據三個維度來劃分。這三個維度是:**,現有的產業跟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技術差距有多大?是已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技術前沿,還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內部,與前沿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第二,這個產業是符合當地的比較優勢,還是違背比較優勢?是否過去有比較優勢而現在喪失比較優勢?第三,這個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周期是短周期,經過半年、一年、18個月的研發就可以有新產品、新技術?還是長周期,要研發10年、20年甚至要30年才能有新產品、新技術?新結構經濟學根據這三個維度,把各個地方的產業分成5種不同類型的產業。 **類是追趕型。這種產業當地現在有或者正準備進入,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一般質量比較差,價格比較低,固然也有市場需求,并且能盈利,在這個水平的產品市場上有比較優勢,但是和發達的國家的產品相比,價格差了好幾倍,如一些裝備、工作母機等。我國生產的賣100萬美元,瑞士、德國生產的可以賣300萬美元、500萬美元,這樣的產業屬于追趕型。 第二類是領先型。我國的產品、技術已經在世界的*前沿,或是接近世界的*前沿,家電產業、華為生產的5G通信設備等屬于這一類。 第三類是轉進型。通常是勞動力比較密集的產業,過去是世界領先,但是由于工資上漲非常快,我國在這類產業中逐漸失去了比較優勢。這類產業稱為轉進型產業是因為有部分企業需要進入附加值較高的微笑曲線兩端,建立品牌,從事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等。附加值較低的生產制造則轉移到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內地,或是海外去創造“第二春”。 第四類是換道超車型。這類產業有一個特性,它的產品、技術的研發周期特別短,通常半年、一年、18個月,就有一代新產品、新技術。由于研發周期特別短,*重要的投入是人力資本,包括高科技人才和對市場方向把握非常好的企業,金融物資資本所需相對較少。以“人、機器、資源智能互聯”為特征的新工業革命大多集中在這種換道超車型產業。發達國家經過工業革命以后二三百年的發展和積累,金融、物質資本比我國豐富,但是在后天的教育以及先天的天賦為主要組成部分的人力資本上我國沒有什么劣勢。所以,在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的換道超車型產業上,我國和發達國家可以齊頭并進,并且已經有很多成功的典型,如華為、中興、大疆、科大訊飛、阿里、騰訊、百度等。在這些產業上,我國可以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個起點上競爭。 第五類是戰略型。這種產業和第四類換道超車型產業特性正好相反,產品的研發周期特別長,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還要有高人力資本投入和高金融、高物質資本投入。我國即使跨過12700美元的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相比于美國人均GDP已經達到6萬多美元,我國人均GDP還不足美國的1/4。在這類產業上我國還不具有比較優勢,但這類產業影響到國防和經濟安全,不能沒有,否則國防安全會受到威脅,經濟上也可能會像目前一些核心芯片那樣出現被“卡脖子”的情形,所以,我國也必須發展這類產業。 各個地方的產業都可以分成這5種類型,各個地方的政府如何在市場中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來促進這5類產業的發展?新結構經濟學提出了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因勢利導”,二是“倒彈琵琶”。 因勢利導主要針對的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包括追趕型、領先型、轉進型、換道超車型。如果是追趕型,當地的產業是在低水平的產品和質量上有比較優勢,但是跟發達國家來比,技術還相對落后。怎樣來縮小技術差距?一是要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在引進技術的時候,有的是買更好、更新的設備,有的是購買專利,有的是要到國外去設立研發中心雇用當地高水平的人才,或是在國內設立研發中心,來掌握這個技術。各個地方的政府要分析現有的產業狀況,了解企業的需要,幫助當地企業克服在技術追趕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幫助企業更快地提高技術和產品質量水平。 領先型產業必須不斷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以維持在國內、國際市場的領先地位。在基礎科研和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中,企業對開發有很大的積極性,因為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出來以后,可以獲得專利,可以獲得國內、國際市場上的壟斷利潤,成功以后回報非常可觀。但是,要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上取得成功,必須有基礎科研的突破。基礎科研的成果通常體現為一篇論文、一個公共產品,一般企業不太愿意在這方面耗費資源。可要是沒有基礎科研的突破,那么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合力通過設立國家實驗室,省、地級的實驗室,建立產學研合作,支持領先型產業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所需的基礎科研,幫助企業克服基礎科研上面的瓶頸。
高質量發展:邁上現代化新征程的中國 作者簡介
賈康,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和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現任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導,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學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學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