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成本管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39301
- 條形碼:9787030639301 ; 978-7-03-06393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本管理學 本書特色
內容結構新穎,注重各門學科的聯系與區別。根據國內外成本管理理論和實務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
成本管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成本核算基本原理、成本計算方法、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成本考核、作業成本法與作業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專題以及戰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學 目錄
**章 總論 1
**節 成本的本質及概念 1
第二節 成本管理的含義及發展 6
第三節 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論 9
第四節 成本管理方法體系 12
第五節 成本管理系統的設計 14
第二章 成本核算基本原理 17 1
**節 成本核算概述 17
第二節 費用要素的歸集和分配 25
第三節 輔助生產費用歸集與分配 39
第四節 制造費用歸集與分配 49
第五節 生產損失的核算 52
第六節 生產費用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的分配 56
第三章 成本計算方法 64
**節 企業的生產特點 64
第二節 產品成本計算方法概述 67
第三節 品種法 69
第四節 分批法 80
第五節 分步法 88
第六節 分類法 105
第四章 成本報表編制與分析 111
**節 成本報表概述 111
第二節 成本報表編制 113
第三節 成本分析 120
第五章 成本預測、成本決策 137
**節 成本預測 137
第二節 成本決策 142
第六章 成本控制 154 1
**節 成本控制概述 154
第二節 目標成本控制 159
第三節 定額成本控制法 164
第四節 標準成本控制 173
第七章 成本考核 183
**節 成本考核概述 183
第二節 成本中心和責任成本 187
第八章 作業成本法與作業成本管理 193
**節 作業成本法概述 193
第二節 作業成本管理 201
第九章 成本管理專題 206
**節 質量成本管理 206
第二節 環境成本管理 218
第三節 人力資源成本管理 225
第四節 產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233
第五節 物流成本管理 238
第十章 戰略成本管理 248
**節 戰略成本管理概述 248
第二節 戰略成本管理的定位分析 260
第三節 戰略成本管理的分析工具 268
第四節 戰略成本管理與競爭戰略分析 278
參考文獻 289
成本管理學 節選
**章 總論 本章學習目的:理解成本的本質、概念及作用;熟悉成本的基本分類;了解成本管理的發展歷程,理解成本管理的基本含義;掌握成本管理的對象、目標和具體環節;了解成本管理的方法體系;了解成本管理系統的影響因素和設計原則;掌握成本管理系統設計的程序。 **節 成本的本質及概念 一、成本的本質 對于成本的認識和理解,*早源于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經濟中商品價值的分析。馬克思認為“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出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價值中減去剩余價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在一個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 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馬克思的成本理論揭示了成本本質的經濟內涵:成本是商品生產中耗費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貨幣表現。可見,在商品生產中用以補償資本家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也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C+V)的貨幣表現。所以,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成本是由轉移的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價格組成的。勞動者在生產中創造的剩余價值為資本家的資本增值,轉化為利潤,不包括在成本之內。 馬克思對成本本質內涵的經典論述強調:成本是耗費和補償的統一體。因此,應以資本耗費的價值部分作為成本計量研究的理論依據,同時應以成本價值的補償尺度作為成本計量研究的實際出發點。 二、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主要組成部分。人們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或達到一定目的,就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人力、物力和財力),企業在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過程中所發生的資源耗費的貨幣表現是生產費用,生產費用的對象化稱為成本。因此,成本是特定的主體為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發生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代價。成本與費用的主要區別在于:成本是按一定對象所歸集的費用,費用是為獲得收入所發生的資產的耗費。 由于成本與管理相結合,成本內容往往要服從管理的需要,并且隨著管理的發展而發展。不同目的、不同條件,形成了對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因此就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成本概念。如為預測、決策需要的變動成本、固定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為控制、考核需要的標準成本、可控成本、責任成本;等等。隨著成本概念體系的完善與豐富,人們對成本認識的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多元的成本分類。為正確理解各種成本概念,需要先清楚成本的分類。 三、成本的作用 現代企業制度是以完善的法人制度為基礎,以有限責任公司為特征,以公司形態為代表的企業制度。為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需要,必須提高成本管理意識,加強成本管理,增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因此,成本在企業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成本是生產耗費的補償尺度 為了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必須對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耗費進行實物和價值上的補償,這是企業簡單再生產的基本條件。而補償的標準是什么以及補償多少,就需要通過成本來衡量,正確計算成本,不僅能夠確認補償的標準,而且也能確認企業的損益,在收入一定的情況下,成本越低,企業的利潤就越多。因此,研究成本作為補償生產耗費的能力,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有重要影響。 2.成本是反映企業經營質量的綜合指標 成本是綜合反映企業生產耗費和經營質量的一項經濟指標。企業經營管理的好壞、生產技術的高低、產品設計是否合理、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原材料的消耗節約與否等,都能通過成本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來,但絕不能以犧牲必要的質量來換取成本的節約。因此,通過對成本預測、決策、計劃、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工作,可以促使企業以及企業內部各單位加強經濟核算,改進經營管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各種生產耗費,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經濟效益。 3.成本是制定產品或勞務價格的*低經濟界限 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制定要體現價值規律的要求,但人們不能直接確定產品或勞務的價值,而只能通過成本計算間接地衡量其價值,雖然價格制定應考慮諸如國家的價格政策、產品或勞務的比價等諸多因素,但成本卻是制定價格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企業只有努力開拓,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才能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從而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成本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依據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目標的確定、生產計劃的安排、工藝方案的選擇、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等,都要由企業經營決策者決定。而成本指標是企業進行經營決策*重要的依據,如果經營決策正確,成本低,則利潤高,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也好;相反,經營決策失誤,成本高,利潤低,甚至虧損,企業就難以生存和發展。 5.成本是企業持續經營的條件 企業能否順利持續經營下去,有賴于它是否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而市場的競爭取決于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企業在新技術、引進優秀人才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投入,在費用發生后的短期內可能效果并不明顯,但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企業員工素質,促進企業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這類成本發生多少,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體現出企業今后發展后勁的多少。 四、成本的分類 為了適應成本核算、成本預測、決策和成本控制及績效評估的需要,尋求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徑,企業在生產經營以及決策管理過程中需要對成本做出不同的分類。企業成本可依據不同目的、按各種不同的標準加以分類。 (一)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分類 按經濟用途或其職能,產品成本可分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制造成本是指產品在制造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成本,一般可設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個項目。 (1)直接材料。直接材料是指加工后直接構成產品實體或主要部分的原料、主要材料與外購半成品,以及有助于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等。例如,鐵礦石是鋼鐵企業煉鋼的實體原料,布料是服裝生產企業的主要材料。 (2)直接人工。直接人工即直接人工工資費用,是指生產中對材料進行直接加工制成產品所耗費的人工的工資、獎金和各種津貼,以及以工資總額為基數按規定比例支付的福利費、社會保險費等。 (3)制造費用。制造費用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那些除了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外的各種費用。具體是指企業各個生產單位(含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以及生產單位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折舊費、設備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機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設計制圖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季節性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費用。對于這部分費用,應該先歸集到“制造費用”賬戶中,然后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配,*后計入不同產品的成本。 (二)按成本與特定產品的關系或分配方式分類 在生產中所發生的各種耗費按其同特定產品的生產活動是否緊密相連進行分類,可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全部生產(制造)成本劃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 (1)直接成本:與特定產品的生產活動具有直接聯系,可以直接計入產品成本的生產耗費。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一般屬于直接成本。 (2)間接成本:與特定產品沒有直接聯系,或者不易直接計入產品成本,而必須按照一定的原則或者方法進行分配,然后歸由某種產品負擔的有關耗費,如間接材料費和間接人工費等。在企業的成本核算中,間接成本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分配計入各種產品成本,企業的間接成本主要是制造費用。 (三)按成本的可盤存性分類 成本的可盤存性是指一定期間所發生的成本是否計入期末資產,并結轉至下期。以可盤存性為標志,可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所發生的全部耗費劃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成本。 (1)產品成本(可盤存成本):在產品生產(加工制造)過程中直接變動并伴隨生產量的變動,而做相應變動的有關耗費。如直接材料費和直接人工費等作為產品成本,它同產品的實際生產(加工制造)活動是密切相關的。 當產品制造完成并于當期實現銷售時,產品成本即應作為產品銷售成本,從當期銷售收入中予以扣除;而當產品尚未制造完成,或者已完工但還未實現銷售,則其成本應作為資產,在“在產品”或者“庫存商品”賬戶中反映,并結轉至下一會計期間。 (2)期間成本(不可盤存成本):按期間發生,與生產經營持續期相聯系,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持續期的長短成比例的成本,其效益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因此該種成本不應列入下期,而應在發生的當期全額列入損益表,作為當期銷售收入的扣減項目。例如,某一會計期間發生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等。 (四)按成本的可控性分類 按成本費用發生是否可控為標志,成本可分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主要是指各種被考核對象的成本的發生是可以被掌握、計量控制和調節的成本。否則就是不可控成本。成本的可控與否主要是針對責任中心來討論的。 (1)可控成本。可控成本是指能在一個責任單位(包括部門、生產車間、工段、班組,甚至個人等)的職責范圍內加以調節、掌握和控制的成本。可控成本受責任單位工作好壞的影響。可控成本屬于責任成本,需要進行成本考核。 (2)不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是指不能在一個責任單位或個人的職責范圍內加以調節、掌握和控制的成本。 必須明確的是,成本是否可控并不是固定指什么項目的成本,而必須同一個具體的責任單位或個人職責聯系起來。某項成本從某一責任單位來看,是不可控成本,但是對另一個責任單位或個人來說,就有可能是可控成本。因此,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就整個企業來說,所有成本都應該是可控的,如原材料的采購從生產車間看是不可控的,而對于負責采購業務的責任單位來看,則是可控的。另外,理解成本可控性還必須同成本發生的時間相聯系進行考察。例如,制造成本在產品設計階段、成本的決策和計劃階段尚未發生,基本上都是可控的;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產品成本只是部分可控,而在產品完工之后,制造成本已基本形成,也就無所謂可控與不可控的分析了。因此從這方面來看,事前控制也就應作為成本控制的重點。將成本劃分為可控成本與不可控成本,對責任單位的績效評價工作非常重要。 (五)按成本性態分類 成本性態(成本習性),是指成本總額與特定業務量在數量方面的依存關系。業務量可以使用多種計量單位表現。在一般條件下,業務量通常是指生產量或銷售量。按性態分類,成本可分為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類。 1.變動成本 變動成本是指在相關范圍內其成本總額隨業務量增減變化而成正比例變動的成本。變動成本具有兩個特點:一是變動成本總額與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即業務量增加,變動成本總額隨之增加,業務量減少,變動成本總額隨之減少;二是單位變動成本是不變的。 變動成本的內容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計件工資形式)和制造費用中隨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的動力費、燃料費、物料用品費、外部加工費、外購半成品,按銷售量或銷售收入的百分比支付的銷售傭金以及與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的一些管理費用和銷售費用。 2.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在相關范圍內其成本總額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固定不變的成本。固定成本具有兩個特點:固定成本總額的不變性和單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變動性。由于固定成本的總額保持不變,必然導致單位業務量負擔的固定成本將隨業務量的變動成反比例變動。 固定成本的內容一般包括房屋設備租賃費、保險費、廣告費、不動產稅、按使用年限法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管理人員薪金等。 3.混合成本 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會碰到這種情況:有些費用既不屬于變動成本,也不屬于固定成本。因為它們既不是與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動,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業務量增加時費用也適當增加,業務量減少時費用也適當減少。這種成本具有變動與固定的雙重性質,所以稱為混合成本。這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