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物種起源(精)/科學人文名著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6451
- 條形碼:9787100196451 ; 978-7-100-19645-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物種起源(精)/科學人文名著譯叢 內容簡介
《物種起源》是英國有名博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的代表作,是達爾文論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在該書中,達爾文使用自己在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從遺傳變異、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等方面論證物種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物種起源》不僅開創了生物學發展目前的新紀元,而且引發了人類思想的巨大革命,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物種起源(精)/科學人文名著譯叢 目錄
本書**版刊行前,有關物種起源的見解的發展史略
緒論
**章 家養狀況下的變異
第二章 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第三章 生存斗爭
第四章 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
第六章 學說的難點
第七章 對于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
第八章 本能
第九章 雜種性質
第十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全
第十一章 論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
第十三章 地理分布(續前)
第十四章 生物的相互親緣關系:形態學、胚胎學、殘跡器官
第十五章 復述和結論
修訂后記
物種起源(精)/科學人文名著譯叢 節選
《物種起源/科學人文名著譯叢》: 各個物種增加的自然傾向都要受到抑制,其原因極其難以解釋。看一看*強健的物種,它們的個體數目極多,密集成群,它們進一步增多的傾向也隨之強大。關于抑制增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連一個事例也無法確切知道。這本來是不足為怪的事,無論誰只要想一想,便可知道我們對于這一問題是何等無知,甚至我們對于人類遠比對于任何其他動物所知道的都多,也是如此。關于抑制增加這一問題,已有若干著者很好地討論過了,我期望在將來的一部著作里討論得詳細些,特別是對于南美洲的野生動物要進行更詳細的討論。這里我只略微談一談,以便引起讀者注意幾個要點罷了。卵或很幼小動物一般似乎受害*多,但絕非一概如此。植物的種子被毀滅的極多,但依據我所做的某些觀察,得知在已布滿他種植物的地上,幼苗在發芽時受害*多。同時,幼苗還會大量地被各種敵害所毀滅,例如,有一塊三英尺長二英尺寬的土地,耕后進行除草,那里不會再受其他植物的抑制,當我們的土著雜草生出之后,我在所有它們的幼苗上做了記號,得知357株中,不下295株被毀滅了,主要是被蛞蝓(slugs)和昆蟲毀滅的。在長期刈割過的草地,如果讓草任意自然生長,那么較強壯的植物逐漸會把較不強健的消滅掉,即使后者已經充分成長,也會如此;被四腳獸細細吃過的草地,其情形也是這樣;在刈割過的一小塊草地上(三英尺乘四英尺)生長著二十個物種,其中九個物種由于其他物種的自由生長,都死亡了。 每個物種所能吃到的食物數量,當然為各物種的增加劃了一個極限;但決定一個物種的平均數,往往不在于食物的獲得,而在于被他種動物所捕食。因此,在任何大塊領地上的鷓鴣、松雞、野兔的數目主要決定于有害動物的毀滅,對此似乎很少疑問。如果今后的二十年中在英格蘭不射殺一個獵物①,同時也不毀滅一個有害的動物,那么,獵物絕對可能比現在還要來得少,雖然現在每年要射殺數十萬只。相反地,在某些情形下,例如象,是不會被食肉獸殺害的;因為甚至印度的虎也極少敢于攻擊被母獸保護的小象。 在決定物種的平均數方面,氣候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極端寒冷或干旱的周期季節似乎在一切抑制作用中*有效果。1854-1855年冬季,我計算(主要根據春季鳥巢數目的大量減少)在我居住的地方,被毀滅的鳥達五分之四;這真是重大的毀滅,我們知道,如果人類因傳染病而死去百分之十時便成為異常慘重的死亡了。*初看來,氣候的作用似乎同生存斗爭是完全沒有關系的;而氣候的主要作用在于減少食物,從這一點來說,它便促進了同種的或異種的個體間進行*激烈的斗爭,因為它們依靠同樣食物以維持生存,甚至當氣候,例如嚴寒直接發生作用時,受害*大的還是那些*不健壯的個體,或者那些在冬季獲得食物*少的個體。我們如從南方旅行到北方,或從濕潤地區到干燥地區,必定會看出某些物種漸次稀少,終至絕跡;氣候的變化是明顯的,因此我們不免把這整個的效果歸因于氣候的直接作用。但這種見解是錯誤的;我們忘記了各個物種,即使在其*繁盛的地方,也經常在生命的某一時期由于敵害的侵襲或同一地方同一食物的競爭而被大量毀滅;只要氣候有些許改變,而稍有利于這些敵害或競爭者,它們的數目便會增加;并且由于各個地區都已布滿了生物,其他物種必定要減少。如果我們向南旅行,看見某一物種在減少著數量,我們可以覺察到必定是因為別的物種得到了利益,而這個物種便受到了損害。我們向北旅行的情形亦復如此,不過程度較差,因為各類的物種數量向北去都在減少,所以競爭者也減少了;因此當向北旅行或登高山時,比之于向南旅行或下山時,我們見到的植物通常比較矮小,這是由于氣候的直接有害作用所致。當我們到達北極區,或積雪的山頂,或純粹的沙漠時,可以看到生物幾乎完全要同自然環境進行生存斗爭了。 花園里巨大數量的植物完全能夠忍受我們的氣候,但是永遠不能歸化,因為它們不能和我們的本地植物進行斗爭,而且也不能抵抗本地動物的侵害,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氣候主要是間接有利于其他物種的。 ……
物種起源(精)/科學人文名著譯叢 作者簡介
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其《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