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傳播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28402
- 條形碼:9787010228402 ; 978-7-01-02284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府傳播研究 本書特色
政治傳播作為一種政治活動在西方競選制國家獲得了充分的關注與研究,而在中國,符合本國特色的政治傳播研究仍處于摸索和自覺階段。作者在書中主要探討政府傳播、政府對外傳播、政府形象傳播活動中政府與公眾之關系,并構建了不同維度的關系模型。
政府傳播研究 內容簡介
政府傳播活動是在政府(主體)、公眾(客體)、公眾回應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例如協調、對抗等)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發生變化?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是一種什么樣的資源?政府傳播如何借助這一資源?政府(對外)傳播、政府形象傳播、政府話語權力構建之路徑、策略有什么樣的創新?這都是書稿主要探討與回答的問題。政治傳播作為一種政治活動在西方競選制國家獲得了充分的關注與研究,而在中國,符合本國特色的政治傳播研究仍處于摸索和自覺階段。作者在書中主要探討政府傳播、政府對外傳播、政府形象傳播活動中政府與公眾之關系,并構建了不同維度的關系模型。
政府傳播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政府傳播與公眾回應
一、多維視角下的政府傳播主體
(一)政府傳播主體的內涵
(二)政府傳播主體的劃分與構成
(三)四元政府傳播主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變化
(四)政府傳播主體在新媒體時代應樹立的傳播理念
二、政府傳播的客體——“利益相關者”視角
(一)利益相關者之于政府傳播
(二)政府傳播中的利益相關者:國內公眾與國際公眾
(三)新傳播技術條件下利益相關者在政府傳播中的角色
三、政府傳播中的公眾回應
(一)公眾回應的動力:利益期待與利益得失
(二)公眾回應的形式:響應?抗拒?沉默?
(三)公眾回應的載體:話語與行為
四、政府回應民意的理性選擇
(一)民意:公共性與公民性的彰顯
(二)“三重距離”:民意表達的根本動因
(三)“雙螺旋”模式:政府回應民意的理性選擇
五、政府傳播中的公眾意愿回應模式
(一)政府傳播與公眾意愿
(二)政府傳播中的公眾意愿回應模式
六、政府傳播與制造認同
(一)政府傳播中的“認同”概念
(二)政府行為與制造認同
(三)解釋政府行為與制造認同
七、現代政府與新聞發布制度
(一)現代政府與新聞發布的溝通特征
(二)政府如何借助新聞發布機制傳播自身形象
第二章 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
一、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內涵與本質
(一)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內涵
(二)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本質:心理距離
(三)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是一種可控資源
二、論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形成
(一)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狀態及形成
(二)“解釋水平”影響公眾“距離感”
三、政府與公眾的適當距離與順暢溝通
(一)政府與公眾間的適當距離
(二)心理距離的錨定:政府與公眾順暢溝通的關鍵
四、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協調機制
(一)網絡政治溝通作為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協調機制
(二)智庫、意見領袖作為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協調機制
五、社交媒體在社會事件中的“動議”釋放
(一)社會事件中的社交媒體表達
(二)社交媒體的“動議”釋放與政治參與
(三)理性參與與政治輿論的重構
第三章 政府對外傳播
一、政府對外傳播的表現形態
(一)政府對外傳播的兩種表現形態——政府行為和解釋政府行為
(二)影響政府對外傳播效果的兩種輿論——正向輿論和負向輿論
二、政府對外傳播中的“軟環境”與“硬環境”
(一)政府對外傳播中的“軟環境”分析
(二)從“認同”視角看“軟環境”
(三)從“信任”視角看“軟環境”
(四)從“相互依賴”看政府對外傳播中的“硬環境”
三、政府對外傳播載體解析
(一)政治外交及軍事外交載體
(二)文化外交載體
(三)經濟外交載體
(四)體育外交及其他外交載體
四、政府對外傳播中的“智庫”與“第二管道”
(一)“智庫”——政府的“外腦”
(二)“第二管道”——政府的“白手套”
五、政府對外傳播的通道及其利用
(一)官方外交(傳統外交)通道
(二)非官方外交(非傳統外交)通道
(三)對外傳播的多主體協同和多通道并用
六、政府對外傳播中的“軟銷”與“硬銷”
(一)不同視角的“軟銷”與“硬銷”
(二)“軟銷”與“硬銷”的互補與排斥
七、國內政治議題的國際溢出效果
(一)溢出效果:定義及其在政治議題傳播中的表現
(二)產生國際溢出效果的國內政治類議題的基本類型
(三)國內政治類議題產生國際溢出效應的基本模式
(四)防范議題信息在“溢出”或“溢回”中發生結構性失效
第四章 政府形象傳播
一、政府形象傳播的理論框架
(一)構建政府形象形成的基本模型
(二)構建政府形象傳播的基本模型
(三)構建政府形象傳播的擴展模型
(四)構建中國政府形象傳播的目標模型
二、政府形象傳播系統結構解析
(一)政府形象傳播主體——政府
(二)政府形象傳播內容——構成政府形象的信息
(三)政府形象傳播受體——社會公眾
(四)政府形象傳播載體——媒介
三、政府形象傳播的本質內涵
(一)政府形象的本質內涵
(二)政府形象傳播的本質內涵——三種表現形態
四、中國政府形象傳播目標模型
(一)調研
(二)計劃
(三)傳播、溝通
(四)反饋、評估
(五)矯正
五、政府形象傳播的類型及方法
(一)正常下傳播和非正常下傳播
(二)塑形傳播和矯形傳播
(三)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
(四)自己傳播和他人傳播
六、政府形象傳播與民意互動
(一)政府形象傳播受體——社會公眾
(二)民意——公眾的意見與態度
(三)營造良好的互動環境
七、政府與國際媒體的正向關系和負向關系
(一)營造積極、善意的國際輿論氛圍
(二)政府與國際媒體的負向關系
(三)加固正向關系和稀釋負向關系——與記者友好合作
八、關于媒體塑造國家形象的思考
(一)國家形象與大眾傳媒
(二)大眾傳媒塑造國家形象的條件
(三)大眾傳媒塑造國家形象的理念
(四)大眾傳媒塑造國家形象的方法
第五章 政府話語權與國際規則構建
一、政府話語權與國際規則的經緯邏輯
(一)縱向考察:國際規則與政府話語權的演變軌跡
(二)橫向觀察:國家實力影響下的國際規則與政府話語權
(三)未來國際權力體系變遷下的國際規則與政府話語權
二、國際規則建構中的政府話語沖突:內涵、機制與效果
(一)國際舞臺上的政府話語沖突
(二)政府話語沖突的動因及作用機制
(三)政府話語沖突的效果
三、國際網絡安全規則創制與政府話語權博弈——技術維度的闡釋
(一)國際網絡安全的多元維度概念與權力分配狀況
(二)網絡安全規則的技術維度:技術強國話語權占優
(三)中國彌補國際網絡安全規則話語權短板的思考
(四)話語霸權:美國“互聯網自由”治理理念的普適化推廣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政府傳播研究 作者簡介
劉小燕,女,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基地)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傳播”(“政府傳播”、“政黨傳播”)、“國際傳播”(“對外傳播”)等。政府傳播系列研究出版專著《中國政府形象傳播》、《政府對外傳播研究》、《政治傳播中的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研究》、《政府傳播研究》等,合作撰寫《新聞傳播學大辭典》(本人承擔24萬字),合著《新聞采訪與寫作(輔導教材)》,主編《新聞采訪與寫作》(主要撰寫者)。主持國家社科重點課題“對外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建構”子課題“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與媒體的關系”,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政府對外傳播研究”,主持國家社科重大課題“中國政治傳播”子課題“政府傳播研究” 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文化走出去工程的政策體系優化研究”子課題“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培育政策體系的國際經驗比較研究”;主持“明德青年學者計劃”項目《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研究》;主持中華全國僑聯課題《海外華人關系網絡溝通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政府話語權與國際規則之關系研究”。主持中國人民大學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對外傳播研究”。并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電視傳播的思想文化導向作用”、“中國電視發展戰略研究”、“對外傳播效果研究”,中紀委、中宣部、中國記協項目“我國輿論監督現狀調查”,中宣部“北京奧運傳播”課題等。發表傳播史、廣告傳播、國際傳播、政治傳播(政府傳播、政黨傳播)等方向的學術論文、報告100余篇。1998年獲“韜奮新苗獎”(一等獎),論文《廣告對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關于傳媒塑造國家形象的思考》分別于2001、2003年獲“全國新聞專業期刊優秀論文獎”。《中國政府形象傳播》2006年獲“北方15省優秀圖書獎”。2011年入選中國人民大學“明德學者”。2018年獲“中國智庫索引(CTTI)2018年度精品成果” 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