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紀實文學:上黨課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790905
- 條形碼:9787540790905 ; 978-7-5407-909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紀實文學:上黨課了 本書特色
一、本書關注黨史進程中人性的復雜性,以歌頌紅色革命英雄主義為底色,以挖掘鮮為人知的故事為敘述點,視角獨特,材料新鮮,人物可觸可摸,是一個可以“立”起來、“活”起來的黨課文本。內容詳例如下——☆ 陳望道的故事:陳望道當年在凄風冷雨里翻譯《共產黨宣言》,誤把墨汁當紅糖蘸著粽子吃,雖然吃得滿嘴是墨,卻由衷感慨“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 ☆ 叛徒為什么臨死時高唱《國際歌》? 小說《紅巖》里的叛徒“甫志高”臭名昭著,這個反面形象刻畫得刻板而單一,但歷史上卻不乏這樣的叛徒,雖然出賣組織和同志換取了偷生的機會,卻又高唱國際歌喊著“共產黨萬歲”和革命烈士一起被槍殺,人性的矛盾與復雜,在叛徒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 陳獨秀一門兩英烈的故事:陳獨秀兩個才華橫溢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在一年之內都獻身革命相繼犧牲,年僅27歲和28歲。陳獨秀一家跌宕起伏的命運,是那血雨腥風的革命斗爭年代的一個慘烈縮影,蕩氣回腸,令人扼腕嘆息。 當然,書中還另有“一號烈士”之謎,犧牲在雨花臺的中國“保爾”,“雙槍老太婆”等許多我們不了解、不熟悉的傳奇故事,不一而足。 二、作者權威、重磅,有號召力、說服力。 作者何建明,中國作協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聲名顯赫。“怎么樣把紅色文學寫好、把黨史故事講得精彩”,是何建明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近年來,何建明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一直在深入研究中共黨史,走遍了上海、浙江、北京和廣州等中共紅色建黨地,二十余次走訪了建立紅色蘇維埃政權的革命蘇區和重慶紅巖、南京雨花臺以及貴州、湖南、陜西等地,也先后創作了《忠誠與背叛》《革命者》《雨花臺》《少年英烈》等眾多反映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中共黨史的文學作品,在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 作為當代著名作家、中國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何建明的《上黨課了》視角獨特、敘述精彩,側重從黨性、人性和斗爭的復雜性來開展史實演講,所以引人入勝、格外精彩紛呈,更容易讓人牢記、讀懂并正確理解中共黨史。 今年3月4日起,作者應邀走進多地黨政機關、學校、部隊、企業、街道、圖書館等,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四川和湖北等省市授課16場,深入基層各條戰線,線上線下收聽觀眾約35萬人,影響廣泛。
中國當代紀實文學:上黨課了 內容簡介
黨課是共產黨員永葆初心和自身先進性的必修課。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之作,本書聚焦中國共產黨建黨早期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跳出刻板經驗,在大量史料研究與實地走訪的基礎上,用文學的手法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個優秀共產黨人在革命艱苦年代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勇敢犧牲的真實故事,他們有血有肉,他們的初心照耀人間。作者以深沉的筆觸刻畫生動、精彩、準確、翔實的細節,將歷史的真實性與文學的感染力有機融合,力求打造一個獨特的黨史學習教育文本。
中國當代紀實文學:上黨課了 目錄
“上大”——為何是**座革命熔爐?
真理的味道為什么是甜的?
“一號烈士”之謎
一門兩英烈:陳獨秀之子陳延年、陳喬年
烈士師生的傳奇故事
鐵血浪漫的愛人之歌
我只活了19 歲,還沒有戀愛過
魯迅在上海唯一敢于隨便談笑的人,為什么是他?
犧牲在雨花臺的中國保爾
雨花臺的那片丁香
犧牲在雨花臺的清華學子
潛伏在戴笠身邊的中共美女間諜張露萍
“雙槍老太婆”的故事
戶主周恩來名下的女烈士——胡其芬
叛徒為什么臨死時高唱《國際歌》?
關于“江姐”——江竹筠的故事
虎入籠中威不倒——黃顯聲將軍的獄中斗爭
“紅巖村”的女主人
《紅巖》作者羅廣斌的傳奇故事
女人無叛徒
中國當代紀實文學:上黨課了 節選
“上大” ——為何是**座革命熔爐? 在20 世紀20 年代的上海,曾經有這樣一所貌不驚人的大學。它雖然只存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但卻以超乎尋常的魅力,聚集了一大批名師賢達,吸引了數千追求社會進步的青年學子,造就了一大批職業革命者和杰出的專業人才。 近五年的崢嶸歲月里,正是這所校舍和教學設備都極其簡陋的“弄堂學校”,播撒著革命的火種,也激蕩起五卅運動風云。這里集聚起來的良師,培養出來的英才,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和發展的方向。在極短的時間里,這所不起眼的“弄堂學校”就成為名震遐邇的培養革命人才的“紅色學府”,成為火熱的革命大熔爐。它,就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所大學——20 世紀20 年代的上海大學。許多耳熟能詳的革命志士和文化名家都從這里走出,李碩勛、王稼祥、任弼時、楊之華、丁玲、田漢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且看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弄堂學校”,如何鶴鳴九皋,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我以為,夠得上革命大熔爐之稱的,應該是具有鑄造革命者骨氣、志氣和才氣之方法的地方。世上有這樣的地方嗎?有。在上海。約一百年前就有這樣一所大學。 它的“壽命”只有五年,但它在中國革命史上則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它讓我肅然起敬—— 有一年到廣州參觀黃埔軍校,原校門上的那副對聯和橫批讓我記了很久。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這是孫中山先生給黃埔軍校定的“校規”之一,可惜后來蔣介石把持了這所國民黨軍事學校的大權,背離了孫中山的辦校宗旨,為其日后的反革命事業培養親信。當然,因為周恩來、惲代英等共產黨人也在這里任教并發展了許多共產黨員,所以黃埔軍校為建立新中國的革命事業輸送了許多杰出的軍事人才,共和國元帥、大將、上將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黃埔軍校畢業生。 有一天,我在上海黨史專家的陪同下,到淮海路、陜西路一帶瞻仰中共中央機關早期在上海的幾處舊址。在行至陜西北路時,我被專家叫住,說你一定要看看“老上海大學”的舊址。我以為這位專家知道我在現在的上海大學兼任博士生導師,結果他說:“可別弄錯啊,此‘上大’非彼‘上大’!” “怎么,不是我兼職的上海大學?”我不解地問。 “對。這所‘上大’我們上海人稱它為‘老上大’。” “老上大”,成立于國共合作初期的1922 年,其前身是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范學校,校址在閘北區青云路青云里(今青云路167 弄內)。當時該校規模小,包括附中在內,學生總共也才一百六十來人,且多數是安徽籍寄宿生。 “五四運動”浪潮中,該校學生走出校門,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尤其是看到其他學校的規模與教學水平,覺得自己的學校根本不像樣,于是開始起來造反。校長王理堂竟然在這種情況下帶著學生交的學膳費獨自去了東京留學。學生們知道后更是義憤填膺,學生陳蔭楠等聯合幾位骨干同學,決定推薦他們認可的新校長,推翻舊校長。 “大家覺得應該推薦哪位名家來當咱們的新校長?”熱血青年們不知天高地厚,努力暢想他們心目中的大校長……*后,三位當時的風云人物光榮入選,他們是:“五四運動”旗手、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同學們認為他應該是首位人選;第二位是章太炎,德高望重的教育家,能請章老出來,一定可以辦成一所著名大學;第三位是當時因主張“教育救國”而備受矚目的于右任。
中國當代紀實文學:上黨課了 作者簡介
何建明 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華文學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勞動模范,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物,博士生導師。 四十余年來創作并出版五十余部文學作品,代表作有《大橋》《浦東史詩》《山神》《南京大屠殺全紀實》《國家》《忠誠與背叛》《部長與國家》《根本利益》《落淚是金》等。十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多部作品被譯介到國外。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