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毒性中藥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88835
- 條形碼:9787030688835 ; 978-7-03-06888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毒性中藥學 內容簡介
中醫藥學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毒性中藥作為傳統中藥的重要組成之一,應用得當,對于一些疑難重癥,具有獨特療效。若對毒性中藥缺乏科學的認識,使用不當,則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危害。本書系統介紹毒性中藥概念、歷史沿革等,并對54種常用毒性中藥的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獻溯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毒性及毒理、減毒方法、臨床應用、中毒救治等進行全面介紹。
毒性中藥學 目錄
**部分總論
**章毒性中藥概論3
**節毒性中藥的概念3
第二節毒性中藥的歷史沿革4
第三節毒性中藥的分級6
第四節毒性中藥的使用8
第五節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12
第二章毒性中藥的研究14
**節毒性中藥的中毒原因14
第二節毒性中藥的中毒機制18
第三節中藥的毒性研究方法19
第三章毒性中藥的減毒方法22
**節毒性中藥的炮制22
第二節毒性中藥的配伍22
第三節毒性中藥的劑型23
第四章毒性中藥中毒的臨床表現、診斷與防治24
**節毒性中藥中毒的臨床表現24
第二節毒性中藥中毒的診斷27
第三節毒性中藥中毒的防治30
第五章毒性中藥的管理38
**節毒性中藥的庫存管理38
第二節毒性中藥的調劑管理38
第三節毒性中藥的相關政策法規39
第二部分各論
第六章特殊管理毒性中藥品種43
雪上一枝蒿43
鬧羊花46
洋金花48
斑蝥51
蟾酥55
輕粉58
雄黃61
砒石64
附:其他特殊管理毒性中藥品種66
第七章大毒中藥品種69
附子69
草烏73
昆明山海棠76
巴豆79
馬錢子82
川烏86
第八章有毒中藥品種90
白果90
關木通93
天南星95
苦楝皮98
八角蓮101
千金子104
山豆根107
白附子110
蒼耳子113
京大戟116
狼毒118
半夏122
甘遂125
全蝎128
蜈蚣131
膽礬134
硫黃137
密陀僧140
硇砂142
朱砂144
附:其他有毒中藥品種149
第九章小毒中藥品種151
防己151
苦杏仁154
千里光157
細辛160
川楝子164
山慈菇167
重樓170
鴉膽子173
北豆根175
黃藥子178
土鱉蟲180
水蛭182
虻蟲185
附:其他小毒中藥品種187
第十章本草未記載毒性中藥品種189
苦參189
羅布麻192
威靈仙194
廣防己197
天花粉200
馬兜鈴202
白礬205
附錄中藥名漢語拼音索引209
毒性中藥學 節選
**部分總論 **章毒性中藥概論 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由于饑不擇食,不可避免地會誤食一些有毒甚至劇毒的植物,以致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甚至死亡等中毒現象;同時也可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原有的嘔吐、昏迷、腹瀉等癥狀得以緩解甚至消除。經過無數次的反復試驗,口嘗身受,逐步積累了辨別食物和藥物的經驗,也逐步積累了一些關于藥物的知識,這就是早期藥物的發現。可以說,中藥的起源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生活實踐和醫療實踐的結果。中藥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中藥形成了中藥學、中藥藥理學、中藥鑒定學、中藥化學、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等多個學科。毒性中藥學是指專門研究毒性中藥基本理論及其來源、產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減毒方法、中毒防治等知識的一門學科。 **節毒性中藥的概念 毒性中藥是指藥性峻猛,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接近,使用不當能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甚至死亡的一類中藥。 中醫藥學對中藥毒性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中藥毒性泛指一切中藥的作用或偏性。中醫藥學認為中藥的毒性具有普遍性,凡是中藥都是有毒的。狹義的中藥毒性是指中藥對人體的危害,即服用中藥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吨T病源候論》言:“凡藥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變亂,于人為害,亦能殺人。”我國歷代本草及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將中藥標明“大毒”“有毒”“小毒”等,即是根據狹義的毒性限定的。 中藥的“毒”特指其本性、特性、偏性!岸拘浴笔侵兴幮阅艿闹匾獦酥局,凡藥均有偏性,故*早的中藥統稱為“毒藥”。明代張景岳《類經》記載:“藥以治病,因毒為能。”《周禮?天官冢宰》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薄痘茨献?修務訓》記載神農氏“一日而遇七十毒”,這里的“毒”就是泛指中藥[1]。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藥物毒性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現代通常將藥物毒性定義為其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影響和損害,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變、致畸胎、成癮等)。對機體有毒性的中藥為毒性中藥。毒性中藥對機體的不良影響和損害除了毒性外,還有副作用。中藥的副作用有別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一般比較輕微,對機體危害不大,停藥后可自行消失。 此外,由于中藥常見一藥多效,如常山既可解瘧,又可催吐,若治瘧疾,則催吐就是副作用,可見中藥副作用尚有一定的相對性。需要在更為深入的研究、翔實的數據和充分的認識的基礎上,方能定義中藥的毒性或副作用[2]。 參考文獻 見二維碼。 第二節毒性中藥的歷史沿革 一、毒性中藥的起源 毒藥是人類在勞動生產與疾病作斗爭過程中發現的一類藥物,可追溯至我國原始人類的漁獵時代,當時,人們捕食各種動物、采摘各種植物,以資果腹生存。并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記載(《淮南子?修務訓》)。經過先人的積極探索、反復實踐,逐漸發現某些藥物不但有毒副作用,還可治療某些不適之癥;诖,逐漸區分開食物與毒物,并掌握了有毒藥物的適應證,如《淮南子?繆稱訓》中“天雄烏喙,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活人”,有了毒性中藥治病的雛形[1]。 二、毒性中藥的發展史 我們祖先經過口嘗身受,觀察和總結,對毒性中藥的認識不斷加深,積累并豐富了毒性中藥的使用經驗,認識到毒性中藥既可引起中毒反應,又可治療病癥的雙重性。 西周已有“聚毒藥以共醫事”和“五毒攻之”之說。春秋時期的《詩經》載有蟾酥。戰國時期的《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并附方13個,其中有毒藥物5種。大詩人屈原的《離騷》載有杜衡、艾、莽草等毒藥。我國*早的本草專著《神農本草經》(戰國~東漢時期)按藥物效用將其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125種,約占全書的1/3,專主大病,多有毒,不可多服、久服。“若用毒藥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指出有毒中藥宜從小劑量開始,不過量使用,并特別交代了有毒中藥的炮制減毒方法。說明古代醫者對急重癥常用毒性中藥進行治療,并對其用法用量及炮制方法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 歷代名醫在使用毒性中藥時,非常注意中藥性味、炮制與配伍的規律。漢代張仲景在《金匱玉函經》中應用較多毒性中藥,如半夏、附子、細辛、巴豆、藜蘆、杏仁、水蛭、商陸等,注意藥物炮制,如半夏“?咀,以湯洗十數度,令水清滑盡,洗不熟有毒也”;麻黃“折之,皆先煮數沸,生則令人煩,汗出不可止,折節益佳”。其經典名方“大承氣湯”和“大黃牡丹湯”治療急腹癥,“真武湯”“四逆湯”合“附子湯”等治療亡陽厥逆、陽虛體衰,“附桂八味丸”合“桂枝附子湯”主治寒證疼痛等就是毒性中藥入方治療急重癥的代表。漢末《名醫別錄》對毒性中藥的產地、采收、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如“卑相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干,令青。蜚虻生江夏,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南朝劉宋時代(公元420~公元479年),雷敩所著我國**部炮制學專著《雷公炮炙論》特別強調了炮制可減輕毒性中藥的毒性或烈性,提高療效,如半夏“若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蜀椒“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該書不但發展了藥物的炮制加工技術,也為毒性中藥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蘇敬等撰寫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國乃至世界*早的一部藥典,對中藥標明了“有毒”或“無毒”、“大毒”或“小毒”,如雄黃“味苦,甘寒,有毒”;杜仲“味辛甘,平,溫,無毒”等。該書反映了這一時期的中藥學成就,可見當時十分重視毒性中藥的使用。 宋代唐慎微所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收載了較多毒性中藥,并對中藥的產地、采收、質量、方劑等方面做了進一步補充,在研究各毒性中藥的修治和炮制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收載了前人使用毒性中藥及中毒后的救治方法,如砒霜“誤中解之,用冷水研綠豆湯飲之”,進一步充實了毒性中藥的內容。 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其中312種標為有毒,按毒性大小區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四類,并對其產地、采收、質量優劣、炮制、臨床應用、中毒解救等方面作了詳細介紹。書中對中藥毒性的記載和描述,至今仍不失科學價值,對后世的中藥學、生藥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 清代趙學敏所編《本草綱目拾遺》新增藥物716種,首次收載鴉膽子、雷公藤和藤黃等毒性較大的藥物,進一步豐富了我國中藥品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醫藥發展突飛猛進,中醫藥工作者對許多重要的中藥進行了炮制、成分及藥理等研究。1965年出版的《中藥炮炙經驗集成》收載了501種中藥,并對每個品種的減毒增效炮制方法作了敘述!吨兴幹尽贰度珖胁菟巺R編》《中藥大辭典》等論著對毒性中藥的產地、采收、優劣、成分、炮制、臨床應用等方面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發展。廣大科研工作者對毒性中藥進行了深入研究,從中尋找抗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疑難病癥的中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砒霜(三氧化二砷)作為古今中外知名“毒品”,是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有效藥物;有“大毒”的斑蝥和蟾蜍對白血病、結腸癌、肝癌、膀胱癌和乳腺癌等多種癌癥效果顯著;有“大毒”的附子抗心力衰竭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見二維碼。 第三節毒性中藥的分級 中藥的毒性是中藥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醫臨床中,毒性的有無及大小是確定用藥劑量、使用時長和配伍等的主要依據之一。對中藥的毒性評價,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毒性分級方法,目前尚無統一標準。 一、中藥毒性傳統分級 從藥品安全性和風險管理來講,對中藥本身屬性的“藥性”(毒性)進行分級描述的中藥毒性分級是我國獨創特有的,隨著臨床用藥經驗的積累,對毒性研究的深入,中藥毒性分級方法各不相同。例如,《素問?五常政大論》把中藥毒性分為“大毒”“常毒”“小毒”“無毒”四類;《神農本草經》分為“有毒”“無毒”兩類;《證類本草》和《本草綱目》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類。中藥毒性傳統分級見表1-1[1]。 表1-1中藥毒性傳統分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