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運河雙城記:鎮江與揚州的城市形態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181697
- 條形碼:9787564181697 ; 978-7-5641-816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運河雙城記:鎮江與揚州的城市形態變遷 本書特色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文化脈絡之一,沿線曾誕生了一系列繁華城市。目前隨著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和黨中央提出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戰略,運河城市成為重要的研究對象。本書以鎮江和揚州為例,針對運河城市的形態變遷展開研究,意圖為大運河文化帶提供理論支撐,并引導運河城市走向以文化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本書首先研究了鎮江和揚州在古代城市形態演變的過程,認為運河通過對城址選擇、城市肌理與城市布局的影響塑造了運河城市的形態格局。近代時期,鎮江與揚州經歷不同的現代轉型。通過對二者的比較,本書總結出影響近代運河城市形態變遷的長期因素是自然環境與城市基礎,短期因素是政策與軍事的影響,根本因素是城市功能和交通區位的轉變,潛在因素是紳民保守觀念與西方新思想的沖擊。*后,本書針對當前運河城市的發展策略提出建議,希望在新形勢下發揮運河的文化價值,使城市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互相協調,實現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
運河雙城記:鎮江與揚州的城市形態變遷 內容簡介
本書以鎮江和揚州為例,通過對從古代到近代鎮江和揚州城市形態演變過程的分析,厘清運河與城市形態之間互相影響的機制,掌握運河遺產在城市中的分布以及歷史延續的規律,并進而認清運河沿線城市的核心價值和發展方向。本書對于提升運河沿線城市的文化價值,并引導運河城市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重視城市的文化遺產,延續城市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同時,本書對當前運河遺產保護以及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許多運河遺產在當前的環境中已經成為遺跡,只有將其還原到相應歷史時期的城市中,才能完整體現運河遺產對于城市的價值所在。本書適合供從事城市遺產保護的規劃、建筑從業人員以及對大運河、城市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運河雙城記:鎮江與揚州的城市形態變遷 目錄
1.1 早期運河沿線城市
1.2 隋唐大運河沿線城市
1.3 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
1.4 小結:運河沿線城市的分布與類型
上篇 運河時代的雙子星
第二章 城池方初現:京口與廣陵
2.1 長江兩岸的軍事要塞
2.2 南朝時期的僑民之城
第三章 江河交匯地:潤州與江都
3.1 隋唐時期的漕運樞紐
3.2 南宋時期的邊防要地
第四章 繁華鼎盛時:鎮江與揚州
4.1 運河繞揚城
4.2 城河依鎮江
第五章 運河與城市形態的關系
5.1 運河與城池選址
5.2 運河與街巷肌理
5.3 運河與功能布局
下篇 后運河時代的命運分野
第六章 江河日下揚州府
6.1 清末時期的城市變革(1840—1912年)
6.2 民國時期的城市建設(1912—1937年)
6.3 戰爭時期的城市停滯(1937—1949年)
第七章 起起落落鎮江城
7.1 清朝末期的城市轉型(1840—1860年)
7.2 開埠之后的城市擴張(1861—1908年)
7.3 民國初期的城市衰落(1908—1928年)
7.4 省會時期的城市更新(1929—1937年)
7.5 戰爭時期的城建停滯(1937—1949年)
第八章 城市形態變遷與比較
8.1 近代鎮江城市形態變遷的特點
8.2 近代揚州城市形態變遷的特點
8.3 近代鎮江、揚州城市形態變遷的比較
8.4 小結:近代運河城市形態變遷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 城市形態變遷影響因素
9.1 長期影響因素:建設環境
9.2 短期影響因素:軍事政治
9.3 根本影響因素:經濟技術
9.4 潛在影響因素:社會文化
9.5 小結:運河時代的終結
第十章 結論與思考
參考文獻
致謝
后記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