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80881
- 條形碼:9787520380881 ; 978-7-5203-8088-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以我們黨關于中華很好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論述為指導,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本著科學嚴謹、細致深入的態度進行研究探索。緊扣近代以來社會變革發展實際,著力予以宏觀審視和規律把握。堅持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堅持歷史發展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結合,把晚清時期、民國時期、五四運動以后的革命、建設、改革歷程,既相互區別又連接統一,系統揭示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遇之后的發展歷程及運行情況,并力求進行本質揭示和規律總結。
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 目錄
導論 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及其辯證統
一 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發展、思想內涵與精神特質
二 現代化理論、世界現代化潮流與中國現代化實踐
三 科學把握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辯證關系
四 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現代化、服務于現代化建設
**編 歷史相遇: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
**章 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一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與中西文化交流碰撞
二 中國現代化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艱難前行
三 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進程與文化支撐
第二章 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角色
一 中華傳統文化促進現代化發展的思維智慧
二 中華傳統文化阻滯現代化發展的糟粕缺陷
三 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
四 把握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相互作用的幾個維度
第三章 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啟示
一 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
二 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幾個維度
三 現代化進程中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啟示
……
第二編 現實狀態: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聯結
第三編 融會路徑:中華傳統文化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第四編 發展提升: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協力共進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 節選
《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 4.西方自由主義之“用”及其與儒學的對話 自利瑪竇入華以來,基督教作為西方文化的代表思潮開始進入中國思想界,由此展開了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文化長期的對話與交融,這種對話在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日益成為“文明對話”的重要話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積極引導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基督教已然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與此同時,西方自由主義思潮也傳人中國思想界,成為不可忽略的一種文化觀念形態。 西方自由主義主要指西方政治哲學理論,大致產生于西方近代啟蒙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方式的形成而產生。西方自由主義的基本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經濟領域,反對公有制,宣揚徹底私有化;反對國家對經濟的任何干預和調控,主張完全市場化。在政治領域,宣揚西方憲政民主,主要包括多黨競選、輪流執政、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司法獨立、違憲審查、軍隊中立化與國家化等制度性內涵。在社會領域,宣揚西方的“公民社會”,認為在社會領域里個人權利至上,國家不得干預;以“體現公民主體性”“減輕政府執政成本”為借口,主張實行西方式的“小政府、大社會”;稱中國建設公民社會是保障個人權利的前提、實現憲政民主的基礎、推進基層社會管理的“良方妙藥”。在價值觀領域,宣揚“普世價值”,稱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是超越時空、超越國家、超越階級的人類共同價值,具有“普世性”、永恒性。 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國門大開,并且逐步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自由主義思潮趁機而人,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西方自由主義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文化支撐,代表的是當代歐美發達國家近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港臺新儒家以“返本開新”為思想出發點,“開新”乃是回應民主與科學的訴求,也包含著對現代“自由”價值觀的接納。現代新儒家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會通,以張君勱的“自由觀”為代表,開啟了二者對話的先河。對話的內容必然包括對以下問題的思考:**,儒學在基本精神上與西方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如個體主義)相沖突還是相融合?第二,儒學與西方自由主義在現代性概念上(如“人權”“民主”“自由”“平等”等問題上)存在著哪些分歧?又有著哪些相同點,可否達成某種“重疊式的共識”?第三,儒學能否為21世紀的中國提供現代性的制度建設理念?或者說中國的現代性的制度建設能否離開儒家,或者離開自由主義的思想資源?等等。 無論學者們持有何種觀點,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已大踏步進入現代化發展新時期,必然面對“現代性的生活方式”。現代性的生活方式雖然起源于西方,但已然是普遍性、全球性的存在,它既塑造了西方,也塑造著中國。“中國在走向現代性的過程中自然需要與自身的文化傳統和生活境遇融合,形成中國的現代化模式。”中國文化一直就有“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而儒學是一個有著強大生機活力的文化基因或文化酵母,它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完全有能力接受西方自由主義的挑戰。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西方自由主義思潮只能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參照”或者“他山之石”,而不能是“標準”,換句話說,在中國現代化的文化支撐中,西學僅能處于“用”的地位,而不能是“體”的位置。我們所說的“西學為用”,“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批判地吸收,并且這種外來的文化為我們的文化所接納和消化,內在地融合成一種更高形態的文化。馬克思就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自由’、‘平等’、‘博愛’、‘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念進行了深入的批判,揭示出它們不過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的修辭罷了”。所以,我們主張“西學為用”,不僅僅是吸收西方自由主義的合理成果,還包括其他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優秀成果,真正平等地看待世界上的一切優秀文化,這完全不同于西化派的“歐洲中心主義”或“美洲中心主義”,是更有利于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創造性融合的。 ……
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
商志曉,1959年10月生,山東莒縣人,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四個一批”人才暨全國文化名家。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曾任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2010.05-2020.05);現為山東師范大學教授,山東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高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哲學學會會長,山東省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建設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在思維的制高點上——對“理論”的新探索》《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研究》《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科學發展觀“深度理論問題”研究》等著作30余部,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理論文章300多篇,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等研究項目5項,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5項。2012年8月,受黨中央、國務院邀請,赴北戴河參加“專家休假”活動;2016年5月,應邀出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