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索姆河:穿越火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4561
- 條形碼:9787552034561 ; 978-7-5520-345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索姆河:穿越火線 本書特色
索姆河戰役是**次世界大戰中規模*大的一次會戰。英、法兩國聯軍為突破德軍防御并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在位于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實施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雙方傷亡共計130萬人,可謂“索姆河地獄”。它是一戰中*慘烈的陣地戰,也是人類歷史上**次把坦克投入實戰中。 本書以時間為線詳述戰事,作者蒙蒂菲奧里經過8年的研究,從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英國搜集了一些非同尋常的資料——戰士們的日記、與家人來往書信,以及從未披露的紅十字會檔案等——它們記錄了人們在戰爭中的恐怖經歷,真實、近距離地反映了戰爭的殘酷、戰場的無情,讓讀者能切實感受到每一位戰士都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們雖英勇堅毅,但又無法避免地會感到恐懼;他們有深愛著的家人,但也甘愿為國家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此同時,作者也較為理性客觀地對本次戰役進行了評價。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適合廣大讀者閱讀。
索姆河:穿越火線 內容簡介
如果問到哪一場戰斗囊括了**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的所有錯誤,那么毫無疑問是1916年的索姆河戰役!毫不稱職的將軍將年輕士兵變成了待宰的羔羊。如今,英軍與其他協約國軍隊遭受的無謂的流血與犧牲,以及他們令人震驚的忍耐力,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然而僅限于此嗎?本書沒有為指揮官低劣的戰術辯解,也沒有原諒他們對士兵生命的冷漠無情,反而向讀者證明,協約國其實有能力突破德軍前線。在這場大戰役中,不時就會有一些表現亮眼的進攻與防守,如果高級將領們能夠利用好這些,戰斗過程可能不至于如此慘烈。 本書突出展現了英軍與其他協約國軍隊中的士兵在戰斗中表現出來的勇氣。關于索姆河戰役,并不是只能討論1916年7月1日這個傷亡慘重、臭名昭著的戰役首日。實際上,整場戰役持續了4個月之久。本書并不是僅僅依據存放在英國檔案館中的記錄而編寫,作者四處走訪,搜集大量海外文件,包括很少見的紅十字會檔案、令人心碎的戰地日記,以及前線戰士寫給備受煎熬的家人的書信。這些材料很多都是之前沒有公開過的。 作者同時也對此次戰役進行了解讀。雖然戰爭傷亡慘重,但協約國還是取得了勝利。這場戰役不僅促使了英軍與其他協約國軍的成長,還摧毀了德軍的信心,使德國開始走向衰弱。
索姆河:穿越火線 目錄
索姆河:穿越火線 節選
**章 偉大的期盼 博蒙阿梅勒(Beaumont Hamel)1916年7月1日 1916年7月1日早上7點19分,德軍大本營博蒙阿梅勒對面的英軍塹壕里,緊張的氣氛逐漸達到白熱化。對勝利的期盼從未如此強烈。“大推進”(Big Push)即將拉開序幕。 在大舉進軍之前,為了提前削弱部分德軍勢力,英法炮兵部隊在7天時間里,狂轟濫炸了以索姆河為界的德軍前線北部和南部。然而,位于博蒙阿梅勒的德軍戰線制高點獲得了*為密切的關注。博蒙阿梅勒是個沉寂的法國村莊,距離索姆河北岸11英里[??本書出現的英制單位換算關系如下:1英尺合0.3048米,1英寸合2.54厘米,1碼合91.44厘米。——編者注 ]。英軍工兵在步兵的支持下,希望對幾個德軍據點予以致命一擊,此處據點即為其中之一。 德國人尚不知曉,英國工兵已經從白堊巖層中開辟道路,打通了一條長達350碼的地道,起點是歐雄維萊爾村(Auchonvillers)以東的英軍前線后方,一路貫穿至德方無人區內一個名為山楂樹堡壘(Hawthorn Redoubt)的高地下方。接著,工兵將4萬磅炸藥塞進了礦井,連接好線路、引爆裝置和火棉導線后,迅速撤回到英軍前線的胸墻后,與其他23萬英軍士兵會合。這些英軍,連同南邊的法軍盟友,是自1914年德軍入侵法國以來規模*大的一批進攻部隊。現在,英國步兵只待隧道連隊指揮官扼制住這個地雷坑,以及隱藏在德軍前線一系列防守據點之下的地雷,就能夠在他們沖出塹壕發起沖鋒前按下撞針桿。 杰弗里·馬林斯(Geoffrey Malins)是一名英國攝影記者,在這個關鍵時刻,他來到英軍前線拍攝山楂樹堡壘。山楂樹堡壘是博蒙阿梅勒高地上即將引爆的戰略要塞。許多士兵都在期待著這一決定時刻,而馬林斯是這樣描述的: 時間是早上7點19分。我緊握攝像機手柄……又一個30秒過去了。我開始轉動手柄……半分鐘前(計劃中的行動時刻)我本打算記錄下……爆炸噴薄而出的瞬間。我雙目緊盯著山楂樹堡壘。現在這一幕隨時可能發生。應該是時候了。對我而言,好像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地雷為什么不爆炸?我看了看膠片刻度。已經用了超過1 000英尺。一個*可怕的念頭閃過我的腦海:膠卷可能會在地雷爆炸前就用完。想到這里,我的前額都滲出了汗珠……隨后爆炸便降臨了。 我所站的地方震動劇烈,左右搖晃不定。我牢牢地握緊三腳架來穩住自己。接著,整個世界像是一塊巨大的海綿,土地被翻到空中……幾百英尺。越升越高……(接著),隨著一聲恐怖刺耳的咆哮,土壤重重地落回大地,留下巨大的煙團彌漫著…… 此次爆炸著實讓德國守軍大吃一驚,他們本來就已經只能勉強應對常規轟炸。據守衛著山楂樹堡壘的第26預備役師第119預備役步兵團的一位幸存者稱: (爆炸聲)如此之響……顯然不是由任何槍炮開火引起的。爆炸伴隨著巨大的煙云,一直飄到(我們)……第9連面前,碎石漫天橫飛……爆炸消滅了3個連的士兵……也埋葬了附近地下堡壘里的士兵……(之后),周圍白茫茫一片,仿佛剛下過雪,山的一側被削掉了,(我們能看到)一個巨型爆破坑張開的大口,有50~60米寬、20米深。 爆炸是進攻的信號。一撥撥的英軍士兵從塹壕向我們邁進,他們的刺刀在陽光下閃著光…… 英方攝影記者杰弗里·馬林斯也報道了這場步兵推進: 塵埃落定后,我將攝像機轉向我軍胸墻。(士兵們)……正在越過(胸墻)……沿著地平線行進……這時,另一處信號響起,我軍(更多)精銳部隊跳出了我前方的塹壕。場面何其壯觀!他們步調一致……成群結隊地穿越陣地……還在抽著香煙。一位士兵甚至在無人區的中央停了下來,重新點煙。 德軍這時已經意識到大規模進攻的來臨。飛濺的彈片涌進我們的塹壕。德軍甚至將炸彈……投向……我們正在穿越無人區的小伙子們。但是他們仍繼續前進著。 就在這時,我的膠卷用完了。我將它交給地下堡壘里的一個伙計幫忙照看,讓他切記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丟掉它。如果有什么不可預知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他務必要把攝像機帶回總部。 然而,馬林斯并非唯一見證這一偉大場面的英國人。位于他南側幾百碼外的前沿陣地上的一位通信兵,也記述了這件事,并接續上了馬林斯記述里的中斷之處: 我看到……小伙子們登上射擊踏臺……涌上梯子攀上胸墻……我心情復雜……許多人(剛剛)……爬到頂上就滑落下來,或死或傷……幸存者冒著槍林彈雨一路穿過蜿蜒的鐵絲網,很多戰友就留在了他們身后……他們井然有序地爬上斜坡,又此起彼伏地跳落地面,仿佛是在索爾茲伯里平原上接受訓練一般,如果不是有……四周和前方猛烈的炮火和輕武器射擊。隨著士兵一個一個地倒下,隊伍規模逐漸變小,但卻從未停止前進。*后,士兵們從我的視線中消失,投入山嶺那端的火海之中……我們能聽到的只有密集的炮火聲,(在炮火聲之上還有)……機關槍和輕武器嗒嗒的射擊聲。 在北面1.5英里外的下一處高地上,一位名叫奧托·萊斯的德國機槍手正接連不斷地向陣地射擊。這位下士所處的塹壕區守衛著山頂的塞爾村(Serre)。他將自己耳畔那獨特的“冷靜、堅定、規律的”機槍聲描述為一種“在所有……咆哮聲、轟鳴聲……以及(大炮和步兵炮的)狂轟濫炸之上的‘嗒嗒嗒嗒’聲。其中一挺機槍以較慢的節奏發出‘嗒嗒’聲,另一挺則頻率更快些……在敵軍看來,這是一種不祥的旋律。但同時卻能令我們的步兵安心和平靜”。 然而目前并未找到英軍士兵對相關情境的記述。彼時,來自皇家燧發槍兵團第2營的士兵正向山楂嶺(Hawthorn Ridge)大舉突進,希望一舉攻下這個白堊巖層中被炸出來的巨坑。或許他們之中無人生還,又或許他們所看到的太過殘忍,以至于不愿在腦海中回想這所有血腥的細節。不過,上文提到的德軍第119預備役步兵團的目擊者關于爆炸后的描述表明,對于進攻者而言,只要那輝煌的瞬間能夠出現,就會讓他們堅信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地下挖掘工作是值得的: 彈坑附近的英軍部隊沒有遇到抵抗……(這是因為)第9連第3排被困在了一個巨大的地下堡壘里,4個出口中有3個都被堵住了。哨兵正在努力從第4個出口撤退,但它已經縮小成了一個很小的洞口,(此時**批英軍士兵已抵達德軍陣地)……哨兵還沒等出去,就被(英軍)一刺刀捅死,倒下的尸體撞倒了站在他身后臺階上的士兵。一個德國軍官為了報復襲擊哨兵者,將一顆照明彈射向其面部,這一行為促使進攻者們將手榴彈和煙幕彈投入地下堡壘里。然而,被困的德國人拒絕投降,他們期盼著己方部隊派增援前來實施營救。 接下來發生的事證明了他們沒有立即投降是正確的。德國人雖然只能蜷縮在地下避難所中,抱著*后一線希望,祈求英國人的手榴彈在炸死自己之前就用光。但英軍的好運卻急轉直下:除山楂嶺爆破坑一帶的先頭部隊外,其余英軍從早晨7點30分開始大舉發起進攻。但他們在前線以北地段卻遭到了德軍密集的機槍掃射,這就將10分鐘前在爆破伊始就發起進攻的那批士兵置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證據來自當時駐守塞爾村的德國機槍手奧托·萊斯。下文摘取自他的陳述片段,描述的是在擊退**撥英軍進攻后,他和其他幾名機槍手是如何利用手中寥寥數挺機槍徹底粉碎了英軍占領塞爾村的企圖: 我們出其不意的抵抗給英軍士兵帶來了困惑和恐慌,在慘重的傷亡后,他們重新部署了兵力。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里,一撥接著一撥的英軍想要踏破我們的防線。他們毫無畏懼地沖向我方陣地,卻在穿過我們的鐵絲網之前就被擊倒了,*勇猛的士兵也只能到達距離我們機槍20米遠的地方。 倒下的士兵當中有些仍在呻吟、哀號,許多重傷者掛在殘留的鐵絲網上抽泣著,但接著沖上來的士兵卻用這些戰友作為掩護繼續沖鋒。幸存者在我們鐵絲網附近的小山坡后躲著。他們就像瘋子一樣,沒等認真瞄準就朝我們開火……我們借著鐵絲網的攔截向敵人射擊……子彈射向英軍占領的斜坡。不久,山坡后面的敵軍火力逐漸減弱了…… (然而英軍塹壕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士兵……又都倒在了胸墻后。(接著,他們的)軍官向前發起沖鋒,(徒勞地)試圖激勵手下士兵效仿……不計其數的頭盔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但在步槍和機槍的槍林彈雨后,又立即消失了。這之后,再沒有英軍將領邁出塹壕半步,戰場的情形讓一切潛在的攻擊者都感到心灰意冷了。 萊斯在7月1日的陳述中總結了那天晚上他目睹的場景: 我們的損失相當慘重,而敵方的損失更是不可想象。整連整營的英軍橫陳在地,整列整列地被放倒、掃蕩。位于英軍和德軍陣地中間的那片無人區盡是悲慘的場景。這里不會再有更多戰斗,仿佛極致的悲傷已經凍結了所有行動…… 一支英軍醫療隊出現了……掛著一面展開的紅十字旗……從哪里開始呢?地上到處都是抽泣的士兵在呼喊。我們自己的醫療后勤兵也加入了救援,在一切需要之處伸出援手。這些傷員前一刻還被視為是來自敵軍的威脅,現在卻只是受傷的個體,可以放心移交給己方戰友(而不必擔心會有報復行為)。 山楂樹堡壘對面的無人區和爆破坑周邊區域迅速從英軍手里被奪回,第119預備役團團史的作者形容此地“極其可怕”。他報道稱:“(英軍在此次進攻前幾日釋放的)有毒氣體讓無人區變成了白色……草地看上去像被腐蝕了一般。身穿卡其色制服的尸體以及受傷的士兵數以百計,都躺在敵軍的塹壕線之間。”交戰雙方成堆的尸體倒在爆破坑邊緣的白堊土旁。之前被埋在土里的一位軍官及其麾下的幾位戰士又出現了,這對于德軍來說是他們所剩無幾的一絲安慰。“就在*后一點空氣即將耗盡時,他們把自己從土里挖了出來。” 戰場上的士兵經歷了極端的痛苦折磨,但是有關災難的準確報道從前線發回司令部的速度卻慢得驚人。前線噩夢般的戰事與*初傳向幾英里外后方英軍指揮官的消息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英軍第八軍大部遭遇了大規模屠殺,他們此前曾嘗試在索姆河前線的北端攻破德軍前沿塹壕,但是失敗了。無獨有偶,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曾在博蒙阿梅勒附近的山楂嶺爆破區以北及以南攻打德軍塹壕的英軍第八軍第29師身上,還發生在了第八軍第31師身上。此前,德國機槍手奧托·萊斯描述的就是該師在北部的塞爾村對面被殲滅的情形。 陸軍上將亨利·羅林森爵士(Sir Henry Rawlinson)領導下的第四集團軍指揮部,本應在凱里約(Querrieu)的城堡(位于山楂樹堡壘西南方約14英里處)里策劃此次襲擊。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們對前線戰士經受的苦難和折磨毫無察覺。早晨8點,**份關于第八軍的戰況報告中略帶得意地總結:“全軍將士從德軍前線發回報告。” 上午11點30分后,第四集團軍戰爭日記的作者發出了一份有關第29師的警報:“敵軍重新占據了前線,并且切斷了前線部隊的通信。”直到3個小時后的下午3點,第四集團軍才記錄稱,第29師和第31師的大部分軍隊“又重新回到了我方前線”。然而遲至7月1日夜間10點,第31師接到的命令仍然是:“繼續作戰……嘗試與尚在塞爾的兩個營會師”,縱使那里已然沒有部隊了。 在7月1日攻打其他德軍前線據點的英軍部隊中,同樣存在類似過于樂觀的報告,這些報告掩蓋了在沒有取得重大戰績的情況下那些駭人的、持續的傷亡情況。英軍部隊所取得的唯一真正的重大進展是攻占索姆河戰線南端,蒙托邦(Montauban)和馬梅斯(Mametz)村莊附近(法軍也在第四集團軍南部取得了突破)。即便如此,在這兩個村子周圍取得的勝利也并不具備說服力,因為除了此前已經預先安排的**天的戰略目標之外,羅林森將軍并未及時更新進攻計劃。這使得德軍有可能在德方防線缺口進一步擴大和被利用之前,就得以重新集結。 考慮到第四集團軍日志中所記錄的情況,第八軍前線的消息并沒有及時送達,那么在羅林森將軍7月1日的私人日記中,關于上午9點20分所發生事件的觀點就顯得合情合理了。他寫道:“戰爭開局良好……我們輕易攻取了所有前線的塹壕。”在12點15分的第二次記錄中,他也同樣保持樂觀:“第八軍占領了索姆河。”下午3點15分,羅林森將軍的記錄才接近了事實:“第八軍被驅逐出了索姆河和博蒙阿梅勒的陣地。” 同樣,由于對戰況了解不到位,羅林森將軍的上級、英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黑格(Douglas Haig)將軍在第二日談及英軍傷亡情況時稱:“如果考慮到參戰的人數以及戰線的長度,還沒有到非常慘烈的地步。”但是,這個說法僅僅建立在他的情報的基礎之上,即“只有”4萬名士兵犧牲、受傷或失蹤。后續分析報告表明,1916年7月1日的傷亡人數超過了5.7萬人(包括至少1.9萬名士兵犧牲),對于僅僅一日的戰役來說,這個損失堪稱慘重。而對于一場極有可能持續很久的戰役來說,傷亡人數顯然不能日復一日以這樣的規模不斷增加。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英國集團軍不僅在數量上占據壓倒性優勢(19個英國步兵師對陣5個德國師),在戰術上也具有優勢。那么,在能使軍隊備戰效率*大化的前提下,他們如何在一日之內竟損失了如此多的士兵?這在此前是從未有過的。而且,他們為什么沒有好好利用7月1日這個關鍵性的突破節點,進一步采取行動、擴大戰果呢?如果他們采取了有效行動,或許還能使此次重大傷亡顯得合理些。
索姆河:穿越火線 作者簡介
休·塞巴格-蒙蒂菲奧里︱Hugh Sebag-Montefiore 英國歷史學家、作家,曾接受過律師培訓,擔任過新聞記者。他的曾祖父在西線皇家工兵部隊服役歸來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使他對戰爭進行反思。他的作品多為戰爭題材,包括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故事的《敦刻爾克:戰斗到最后一人》(Dunkirk: Fight to the Last Man)和《難解之謎:代碼之戰》(Enigma: The Battle for the Cod)。《索姆河:穿越火線》是他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年而專門創作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