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人民之子 陶行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91763
- 條形碼:9787562291763 ; 978-7-5622-917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民之子 陶行知 本書特色
閱讀本書,可以讓讀者真切觸摸到一個集教育家的慈愛、學者的淵博、政治家的氣魄、社會活動家的能量、詩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愛滿天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質,感天動地,無疑是對人的精神的洗禮。本書展現了陶行知偉大的教育思想,堅強不屈的民主斗士風貌和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他的開拓精神、創造精神和實踐精神,對處于社會大發展時代的我們仍具有巨大的啟迪作用。
人民之子 陶行知 內容簡介
本書為陶行知的人物傳記, 通過四十多萬字的文字, 生動、翔實地記錄了陶行知從貧寒之家起步, 通過自身努力, 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實踐, 逐步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的經歷。同時, 該書著重刻畫了陶行知“人民之子”的形象, 突顯了其作為人民教育家的特點。
人民之子 陶行知 目錄
出身貧寒
徽州府與“徽駱駝”
徽商與徽州文教
孩提歲月
二、教育經歷
鄉村私塾的傳統啟蒙
內地縣城的西式洗禮
繁華都市的現代文化熏陶
世界教育中心的留學深造
哥倫比亞大學
三、愛情、婚姻與家庭
父母
姐妹
**任妻子汪純宜
四個兒子
第二任妻子吳樹琴
四、社會交往
前輩
師友
弟子
五、教育改革
提倡高等教育革新
主持全國教育改革
開展平民教育運動
發起鄉村教育運動
組織普及教育運動
推動戰時教育運動
推動民主教育運動
六、辦學實踐
曉莊師范
山海工學團
育才學校
社會大學
七、教育學說
思想來源
形成與發展
基本范疇和三大命題
根本原則
具體主張
性質與特征
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
八、文藝新風
大眾詩人
大眾教育小說家
現代雜文家和散文家
音樂大眾化的健將
大眾戲劇家
大眾美術的倡導者
九、文字改革
提倡新文字改革
推動大眾語文運動
十、新聞出版
主編《新教育》、《新教育評論》
創辦《鄉教叢訊》、《鄉村教師》
主辦《生活教育》、《大眾教育》等
就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
創辦《平民周刊》
編寫平民讀物與創立大孚出版公司
支持進步報刊
十一、新圖書館運動
倡導成立圖書館教育委員會
促進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
籌設教育圖書館
提倡流通圖書館
十二、科學普及
倡導科學教育
推動“科學下嫁”運動
出版科普書籍
十三、民主之魂
政治理念的轉變
民主活動的展開
十四、偉大人格
愛滿天下
樂于奉獻
熾烈真誠
剛毅品質
求真務實
開拓求新
陶行知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資料
人民之子 陶行知 節選
一、家世背景 出身貧寒 陶行知原名陶文溶,字世昌,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有一姊一妹:姊名寶珠,幼殤;妹名美珠,又名文漠。 陶行知的父親名長生,字位朝,號笑山(筱山),粗通文墨,為人厚道,原在休寧縣萬安鎮經營亨達官醬園。鴉片戰爭之后,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人侵和洋貨傾銷,農村的自給自足經濟每況愈下,百業蕭條。陶家家境困難,陶父只得將醬園出頂給曹氏親戚,回故鄉黃潭源村種田務農,賣柴賣菜。陶行知的母親曹翠仂,除種田務農、操持家務外,還替人縫補漿洗做傭人。 陶行知乳名和尚,這是因為他有一個姐姐幼年夭折,陶父鑒于人丁不旺,出于迷信觀念和民間習俗,想讓陶行知寄于沙門,蔭佛長壽,故取乳名和尚。同時,也是因為他小時候為省事起見頭發常常被母親剃得光光的,村里人都叫他“小和尚”。陶家那把剃刀,用過三代人,遂有“一把剃刀剃三代”之說。陶行知把母親使用過的剃刀視為*可紀念的傳家寶。母親逝世后,他曾作詩一首:“這把刀!曾剃三代頭。細數省下錢,換得兩擔油。” 由于家境貧寒,陶行知自幼便飽經世故滄桑,深知農家疾苦。十一二歲時,他就成為家中的半個勞動力,每天和祖母一起績麻,跟母親一起種菜,隨父親一起砍柴、賣柴和賣菜。他平日接觸的大多是貧民,一直生活在貧民社會環境中,對勞苦大眾無比摯愛,對有錢有勢者則極為鄙視,自幼便形成了親民、愛民、為民、救民的思想。 當時,歙縣西干十寺有兩個當家和尚勾結官府,魚肉人民,利用宗教,作威作福,強奸婦女,并以宣揚佛教為名,沿西干山坡修建18座佛龕,強捐惡索,惹起眾怒。陶行知激于義憤,與同學朱家治等人,把西干沿河的木雕菩薩全部摔人河里,并質疑說:“佛心何在?”還告誡小和尚不要為虎作倀,應修善寧人,方是佛門本色。可見他自小就有一種強烈的正義感,這是他日后親民、愛民、為民、救民的思想起點。 徽州府與“徽駱駝” 陶行知的故鄉歙縣,舊屬徽州府,在安徽省南部。徽州全境多為山區,雖風景秀美,但山多地少,土瘠民貧,全年生產的糧食僅夠當地居民三月之需。因此,為了生存,徽州人大多離鄉背井,外出經商。他們多以小生意起家,吃苦耐勞,積累資金,逐漸擴大勢力,有的競成為富商大賈。徽州人以善于經商聞名全國,甚至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意指一個地方只要徽州人進來,就開始設店經商,把小村落變成小市鎮。徽州人特別能夠吃苦耐勞,富于開拓創業精神,人稱“徽駱駝”、“績溪牛”。陶行知自幼便深受這種精神的感染,萌生了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意識。 徽商與徽州文教 為了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徽州商人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徽州地區的學習氣氛格外濃厚。孩子們從小就要進各類塾館讀書,接觸儒家經典。許多徽商都是或“先儒后賈”,或“儒而兼賈”,或“亦儒亦賈”,或“先賈后儒”。由于徽商具有這個特點,因而他們在商業競爭中,具有“權低昂,時取予”的洞察能力,容易發財致富,并易于與政界官場建立密切聯系,為進一步擴大勢力創造條件。 與此相關,徽州人非常重視發展教育事業,興建各級各類學校。自明初起,各鄉創辦社學,徽州六縣共有社學394所。及至清朝康熙年間,發展到512所。嘉慶以后,社學漸衰,私塾又起。“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徽州的書院也有相當發展。從北宋到清末,徽州六縣共建書院70所,其中宋建18所,元建6所,明建34所,清建12所。明清時期,徽州宗族還普遍實行資助學員的宗規家法。《重修古歙東門許氏宗譜》卷八《許氏家規》規定:“凡逼族人子弟肄習舉業,其聰明俊偉而迫于貧者,厚加作興,始于五服之親,以至于人之殷富者,每月給以燈油、筆札之類,量力而助之。” 徽商擁有的雄厚經濟實力與徽州甚為發達的教育事業,導致徽州地區的文化學術在明清時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地域性哲學、經學、醫學、繪畫、戲劇、建筑、雕刻、盆景等專業性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相繼衍化為自成一體、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派別。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班徽調、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無不享有盛名,著稱全國。尤其是徽派樸學,在清代學術史上力壓群芳,影響深遠。徽派樸學的創始人為婺源江永,他一生從事教育與著述,學問淵博。江永的高足戴震是徽派樸學的集大成者,其治學“長于分析條理,而裁斷嚴密,每獲一義,乃參互考之,往往確不可易”。繼戴震之后,黟縣俞正燮,歙縣洪榜、凌廷堪、汪萊、程恩澤,績溪胡匡衷、胡培翠、胡春喬等,都是清代學術界出類拔萃的著名學者。徽派樸學代表了清代學術的*高成就,其學風集中體現了清代學術尚實、求實的特點。 P1-3
人民之子 陶行知 作者簡介
周洪宇,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現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從事教育史、教育理論和教育政策研究,著有《教育公平論》《教師教育論》《教育史學科的重建》《學術新域與范式轉換》《陶行知與中國現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等26種專著,主編出版《中國教育活動通史(八卷本)》《教育史學通論》《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研究叢書》等,在《教育研究》《歷史研究》等雜志發表論文近300篇。研究成果20余次獲教育部、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和國家新聞出版署所頒國家圖書出版獎,“三個一百”學術愿創獎。2017年入選中國“當代教育名家”。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