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嘉瓠樓書話(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61984
- 條形碼:9787200161984 ; 978-7-200-1619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嘉瓠樓書話(精裝) 本書特色
朱萬章先生是美術史論家、書畫鑒定家,出版有學術論著二十余種。本書是他結合豐富的歷史文獻以及多年來投身書畫鑒定的經驗與文史知識寫成的書畫作品讀書札記與序跋合集,按照內容分為四卷,分別為讀書札記、自著序跋、梧軒題畫錄和梧軒書籍題記,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獨特的書畫鑒定與美術史研究的視角。 本書是朱萬章先生結合豐富的歷史文獻以及多年來投身書畫鑒定的經驗與文史知識寫成的書畫作品讀書札記與序跋合集,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獨特的書畫鑒定與美術史研究的視角。 萬章先生的書話,是學術筆記,也是文字生動優美的文化隨筆。親歷的故事,親見的人物,親閱的典籍,親切的文字,輔以作者豐厚學識的支撐,構成本書獨有的魅力。 ——俞曉群(作家、出版人)朱先生雖然以畫論當行,然從其文中,我仍能感受到他的書之愛 ——韋力(藏書家)
嘉瓠樓書話(精裝) 內容簡介
朱萬章先生是美術史論家、書畫鑒定家,出版有學術論著二十余種。他二十年在書畫收藏、文物古玩行業磨礪,與眾多書畫大家及學界名宿交往,耳濡目染,日積月累,不僅練得眼光過人,也漸漸練出實踐技藝,開始邁入書畫創作領域,不再停留于單純的研究了。在學術研究之余,除了畫畫,朱萬章還經常為報刊寫一些短文,依然以書畫鑒藏為主,但相對而言文字輕松活潑,更貼近對書畫了解不多的普通讀者。本書是作者結合豐富的歷史文獻以及多年來投身書畫鑒定的經驗與文史知識寫成的書畫作品讀書札記與序跋合集,按照內容分為四卷,分別為讀書札記、自著序跋、梧軒題畫錄和梧軒書籍題記,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獨特的書畫鑒定與美術史研究的視角。
嘉瓠樓書話(精裝) 目錄
序 韋?力?1
卷一?讀書札記
饒宗頤與國博的緣分 3
學術守恒:薄松年印記 7
楊新的“研學”與“眼學” 12
薛永年與《方壺樓序跋集》 16
白謙慎與《云廬感舊集》 21
陳履生與紅色主題美術研究 26
黃賓虹研究的名山事業 31
非主流名家與美術史研究 36
時代風景與五邑美術家 41
《蘇庚春中國畫史記略》編后記 46
民國北京書家剪影 49
沈穎的齊魯美術研究 53
美術史論文與隨筆的融洽 57
《晚清民國嶺南美術論稿》序 61
恒福觀書畫隨想 63
融于自然的繪畫 67
藝可以說 71
《黎雄才作品珍賞集》序 73
《粵海藝叢》(第二輯)卷首語 75
《粵海藝叢》(第三輯)卷首語 78
《藝術史家的藝術》(**回)序 81
《藝術史家的藝術》(第二回)序 83
“嶺南名家畫叢”總序 85
《清風徐來:絳云草堂藏清代扇面集》序言 88
《江陽高致——瀘州三百年名人翰墨集》序言 91
吳盛源的山川氣象 94
卷二?自著序跋
《嶺南金石書法論叢》后記 101
《六朋畫事》后記 104
《嶺南書法》后記 106
《粵畫訪古》后記 108
《廣東繪畫》后記 110
《書畫的鑒藏與市場》后記 112
《嶺南近代畫史叢稿》后記 114
《明清廣東畫史研究》后記 117
《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后記 120
《傳統·革新·融合:東莞美術論稿》后記 122
《對花寫照:居巢居廉畫藝》后記 124
《畫林新語》后記 126
《畫里晴川》后記 128
書畫鑒定中的微觀與博識 131
《鑒畫積微錄》后記 134
《畫余味象》后記 136
《畫前月下》自序 138
《畫前月下》后記 141
《梧軒藝談錄》后記 143
《明清書畫談叢》后記 145
《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自序 148
《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后記 151
《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重印后記 153
作品流傳與美術史建構 154
《鑒畫積微錄續編》自序 157
《鑒畫積微錄續編》后記 160
《畫里相逢:百年藝事新見錄》自序 162
《畫里相逢:百年藝事新見錄》后記 164
“好眼朱”與書畫鑒定 165
《此中有真意:葫蘆在中國畫中的嬗變》后記 169
卷三?梧軒題畫錄
1. 講座歸來 175
2. 佳想雪猶晴 175
3. 有筆有氣 176
4. 汝帖 176
5. 君愛嶺南山 177
6. 葫蘆之*早者 177
7. 此中紈扇自無秋 178
8. 又見冬至 178
9. 全國美展 179
10. 君問奇書我訪碑 179
11. 多謝秋風得力 180
12. 可染山水 180
13. 不忘初心 181
14. 詩畫相參 181
15. 造物皆粉本 182
16. 為他眠不著 182
17. 苦向前賢拜后塵 183
18. 蜀畫多奇逸之氣 183
19. 犁春居主人擅畫 184
20. 羅漢與葫 184
21. 葫與明清貿易瓷 185
22. 再讀佃介眉 185
23. 梧軒之緣 186
24. 汝州論帖 187
25. 閑將故跡娛清興 187
26. 圖成行樂 188
27. 吾自洗吾心 189
28. 鑒古多精識 189
29. 葫與水仙 190
30. 春到人間草木知 190
31. 出門一笑大江橫 191
32. 金石緣 192
33. 釣蝦 192
34. 又見壯暮翁 193
35. 帶間笑指葫蘆 193
36. 葫與貘 194
37. 青門路上千條綠 195
38. 太似古人則無我 195
39. 不古不今之畫 196
40. 讀書日課 196
41. 又見啟元白 196
42. 煙花三月下南京 197
43. 荔枝成熟時 197
44. 賓虹如何想 198
45. 胡須大件事 198
46. 書香猶存 198
47. 海昌故郡 199
48. 偶遇枇杷 199
49. 奇逸孟麗堂 200
50. 世間無事無三昧 200
51. 黃慎畫葫 200
52. 粵燕兩居人 201
53. 幸有我來山未孤 201
54. 文人畫之聒噪 202
55. 瓦當之都 202
56. 瓦當與中國夢 203
57. 情意之間 203
58. 又見曾熙 203
59. 季羨林日記 204
60. 洋葫蘆 204
61. 與古為徒 204
62. 安大略湖 205
63. 瀑布與名畫 205
64. 一壺春色 206
65. 筆頭墨盡意不盡 206
66. 初秋時節又逢君 207
67. 學術不端 207
68. 寫意精神 208
69. 月到中秋偏皎潔 208
70. 書香如故 209
71. 如見故人 209
72. 學術一端 210
73. 叔不高興 210
74. 仇英亦畫葫 210
75. 明月清風 211
76. 書卷氣 211
77. 金吉金 212
78. 麻姑與鹿 212
79. 開歲清供 212
80. 大千怪論 213
81. 著書翻恨古人多 213
82. 橋南橋北桃花 213
83. 讀書與為文 214
卷四?梧軒書籍題記
《魯迅雜文書信選》題記 217
《湖上閑思錄》題記 218
《野芳集》題記 218
《東坡志林·仇池筆記》題記 219
《常礪集》題記 220
《中外著名中篇小說選1》題記 221
《門》題記 224
《情僧長恨:蘇曼殊》題記 224
《清暉集》題記 226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題記 226
《這一代的事》題記 227
《負暄三話》題記 228
《伸腳錄》題記 229
《書廊信步》題記 229
《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集》題記 230
《蒼洱之間》題記 230
《葉德輝書話》題記 231
《梁啟超書話》題記 231
《兩啟軒筆麈》題記 232
《嶺南金石書法論叢》題記 233
《夏志清的人文世界》題記 233
《萬青力美術文集》題記 234
《天然禪墨》題記 235
《中國畫論研究·雅俗論》題記 235
《皓首學術隨筆·季羨林卷》題記 236
《季門立雪》題記 236
《鄉心無限》題記 237
《碧瑯玕館詩鈔》題記 237
《老蠹魚讀書隨筆》題記 238
《王季遷讀畫筆記》題記 238
《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題記 239
《蕭山朱氏藏硯選》題記 240
《八方序跋》題記 241
《故人書簡》題記 241
《那一張舊書單》題記 242
《自畫像》題記 243
《感時憂國》題記 243
《六丑筆記》題記 243
《北京往日抄》題記 244
《琉璃廠雜記》題記 244
《用廬憶舊》題記 245
《字里書外》題記 246
《近世藝林掌故》題記 246
《風雅之好:明代嘉萬年間的書畫消費》題記 247
《歷代草書歌訣匯編》題記 248
《石濤詩文集》題記 249
《石濤研究》題記 250
《傳世石濤款作品真偽考》題記 250
《心自閑室文錄:序跋合編》題記 251
《古今同觀》題記 251
《藝林煙云》題記 252
《任伯年年譜》題記 252
《坊間藝影》題記 253
《書販笑忘錄》題記 253
《唐云傳》題記 254
《先生歸來:新文人畫傳》題記 254
《黃裳致李輝信札》題記 255
《方壺樓序跋》題記 256
《江洲藝話》題記 256
《多少往事堪重數》題記 257
《我的老虎尾巴書房》題記 257
《高尚的快樂》題記 258
《容庚北平日記》題記 258
《誰共我醉明月》題記 259
《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札叢考》題記 259
《榆下夕拾》題記 260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題記 260
《榆下說書》題記 261
《文本與闡釋》題記 262
《著硯樓清人書札題記箋釋》題記 262
《畫家物語》題記 263
《山谷鳴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題記 264
《春明談往》題記 264
《愛書來:揚之水存谷林信札》題記 265
《近代印壇點將錄》題記 265
《我從來不感到孤獨》題記 266
《徐邦達講書畫鑒定》題記 266
《簡又文回憶錄》題記 266
《簡又文談藝錄》題記 267
《古有憙》題記 268
《蓬萊松風:黃易與乾嘉金石學》題記 268
《迤邐集》題記 269
《畫外乾坤:明清以來書畫鑒藏瑣記》題記 270
《汪世清輯錄明清珍稀藝術史料匯編》題記 270
《西樵小札》題記 271
附錄:朱萬章論著目錄 273
后記 276
嘉瓠樓書話(精裝) 節選
饒宗頤與國博的緣分 因為特殊的因緣,2011年我還供職廣東的時候,參與策劃了“嶺南風韻:饒宗頤書畫藝術展”。當時與饒宗頤(1917—2018)近距離接觸,多所請益。2013年我因工作需要調入國博,于2015年又經歷了饒宗頤在國博舉辦的“學藝融通:饒宗頤教授百歲藝術大展”。此次展覽,由美術史學者、時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的陳履生策劃。饒宗頤以期頤之年親臨其盛,引起京城學術界的轟動。展覽結束后,饒宗頤將十件精品力作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配合展覽,由我參與其事的國博講堂邀請了饒宗頤故交及學術界耆宿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學術研討會,由陳履生擔當學術主持,與會者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馬泰來,山東大學教授譚世寶,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講座教授屈志仁,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兆漢、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尹吉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周鴻翔,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鄭煒明,中國美術館研究員、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梁江及筆者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因臨時有事未能赴會,特地提交了書面發言,并由主持人宣讀。專家學者們分別就饒宗頤學術成就、治學經歷、書畫藝術、交游等多方面展開深入而熱烈的探討。在會議進行之中,饒宗頤在隨行人員的協助下,坐著輪椅蒞臨會場,引發熱烈的反響。在持久的掌聲間隙,饒宗頤應主持人邀請,發表了簡短的演講,會后根據錄音整理為:“今天很難得有機會同各位見面,自己什么都不懂,為國家做一點事情,得到各位的留意,只有感謝國家對我的愛護。能跟幾十年之前的老學生見面,黃兆漢他一輩子都在外國,研究海上的中國,今天再見面,我覺得很難得。感謝各位有機會在這里跟我見面,我還要竭誠為國家努力。”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句,且因年事已高,吐詞并不清晰,但會場觀眾所掀起的熱浪卻經久不息。饒宗頤后來與參會的專家學者留影后,觀眾們依依不舍與其揮手告別。這是饒宗頤*后一次出現在國博,也是我*后一次聆聽其講話,現在回想起來,仍言猶在耳。其實,饒宗頤和國博的緣分遠不止于此。*早在1980年秋天,時年六十四歲的饒宗頤應時任文物出版社社長王仿子的邀請,與中山大學教授曾憲通等人一道赴成都出席第三屆古文字學術年會后,到蘭州、敦煌、西安、洛陽、鄭州、開封、安陽、武昌、荊州、奉節、北京、承德、濟南、泰安、曲阜、南京、揚州、鎮江、無錫、常熟、蘇州、上海、杭州、衡山、廣州等地進行為期三個多月的學術考察。在北京期間,他曾和曾憲通赴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博的前身)。曾憲通在《選堂訪古隨行紀實》中記錄了饒宗頤是年11月5日的此次初訪:“下午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籌建于1959年,當年從全國各地抽調*好的文物參展,按郭沫若中國通史的社會發展框架,分館展出。每個館的展品都十分豐富,一般的瀏覽也需要好幾天,何況饒先生幾乎對每件文物都有濃厚的興趣,所以看得很慢,花了一個下午,連‘奴隸社會’部分都沒有看完,只好另找時間再來了。”這次參觀之后,到11月7日,他們觀摩了北海的三希堂法帖,“兩人只好又回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來了。這次是補課性質,主要針對重點器物,走馬看花,做了詳細的記錄。至3時30分,先生仍舍不得離去,又上樓看了其他的展品,直到管理人員下逐客令,才不得不下樓離開”。這是目前所見饒宗頤與國博結緣的*早文字記載。時隔二十一年后,饒宗頤再次與國博結緣。這次是2001年10月,中國歷史博物館為饒宗頤舉辦“古韻今情:饒宗頤書畫展”。該展也是自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以來,首次為健在的書畫家舉辦個展。為此,饒宗頤專門為這個展覽撰寫了《〈歷史博物館展覽〉小引》的短文,在文中提及其繪畫為學者畫,并謂其“以治學之方治畫,于畫派則究源通變,于書法則窮高極深,以植基深厚為先務,而后轉益多師”,此文雖僅寥寥數百言,卻是其學藝融通的宣言與主旨,在其藝術歷程中影響甚巨。在本次展覽結束后,饒宗頤向博物館捐贈了七米巨幅的墨荷,該作品又于十四年之后在國博第二次舉辦的展覽中登場,延續了饒宗頤與國博的翰墨因緣。如今,饒宗頤已于去歲歸道山,我們再無機緣親承謦欬。但因緣際會的是,作為國博一員,我參與了饒宗頤新著《梨俱室書畫論稿》的策劃、整理、編輯、校對等工作。該書乃饒宗頤論述學術與藝術融合的小品文字,廣涉書法、碑帖、書論、古文字、詩詞、繪畫、畫論等,其書畫家則論及張彥遠、黃公望、方厓、沈周、董其昌、方以智、漸江、張大風、八大山人等,文短而義長,言簡而意賅,均能發人之所未發。捧讀之下,獲益良多。饒宗頤與國博的緣分,通過其學術論著得以賡續,其藝術與學術精神,于后學如吾輩者,不啻為度人金針。 2019年4月25日于梧軒 (原載《粵海風》2019年第1期總第127期)
嘉瓠樓書話(精裝) 作者簡介
朱萬章,四川眉山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從事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著有《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鑒藏史為中心》《書畫鑒真與辨偽》《鑒畫積微錄》《明清書畫談叢》《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鑒藏考》《畫外乾坤:明清以來書畫鑒藏瑣記》《畫里相逢:百年藝事新見錄》等。同時兼擅繪畫,以畫葫蘆見長,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萬章畫集》、《學·藝:朱萬章和他的藝術世界》和《學之余:朱萬章繪畫近作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