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美國拉丁裔文學研究論集/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577219
- 條形碼:9787561577219 ; 978-7-5615-772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拉丁裔文學研究論集/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了共36篇拉丁裔美國文學批評論文,均為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全書以學術研究的主題為依據,將36篇論文劃分為六大板塊:成長主題、記憶與歷史書寫、女性主義、身份尋求與建構、文化與文獻綜述。這些主題各異的論文希望能讓讀者認識拉丁裔美國文學作品以及了解中國學界對其的研究狀況。
美國拉丁裔文學研究論集/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叢書 目錄
《保佑我,烏爾蒂瑪》——奇卡諾成長小說中的普世智慧
不一樣的成長故事:《在耶穌腳下》中底層墨西哥裔美國女性的命運
開辟女性生存的新空間——析桑德拉·西斯內羅斯的《芒果街的房子》
第二部分 記憶與歷史書寫
城市歷史與空間政治——《天使之河》中的洛杉磯
克里斯蒂娜·加西婭在《夢系古巴》中的歷史書寫李保杰
歷史與想象的結合——莫拉萊斯的英語小說創作
論《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中的歷史再現
論《西班牙征服者的血脈》中的記憶政治
第三部分 女性的覺醒和抗爭
從墨西哥女性原型看桑德拉·西斯奈羅斯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嬗變
女性與自然的吶喊——論希斯內羅斯的小說《女喊溪》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
淺析瑞拉蒙狄絲筆下的奇卡諾女性生活
西斯內羅斯《卡拉米洛披肩》中的“新混血女性意識”
族裔女性的困惑與成長——析《芒果街上的小屋》
第四部分 身份尋求與建構
從“沉默論”的角度解讀《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族裔女性身份
兒童視角·自傳·隱喻——《芒果街上的小屋》的民族身份建構策略
奇卡諾自我身份探究肇始——以文本為例
一所自己的房子:階級、族裔和女性身份的追尋——評希斯內羅絲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族裔女性的身份追求——析《芒果街上的小屋》
……
第五部分 文化認同與和解
第六部分 綜述簡介和多視角評述
美國拉丁裔文學研究論集/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叢書 節選
《美國拉美裔文學研究論集/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叢書》:該小說從艾絲特利拉的視覺展開,描寫了艾絲特利拉從少年到成年的人生經歷、與阿勒秋相愛以及阿勒秋染病其間她周到的看護;是一部很優秀的描寫青少年成長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游蕩生活中的惡劣環境。阿勒秋的故事是對美國農業政策的控告,強烈地譴責了這種把利益置于人的生命之上的做法。通過描寫阿勒秋的病情,揭露了這種環境和職業對人們身體的損害及其社會不公的根源。在當地醫院,艾絲特利拉一家人和冷漠的醫護人員的相遇,展示了美國所謂的上流社會和下層人的巨大鴻溝。瑞拉蒙狄絲的作品涉及諸多社會問題,比如社會弊病和政治弊病。她努力尋求改變和重構奇卡諾人的家庭觀念和社會意識。瑞拉蒙狄絲在她1985年出版的《蛾蟲故事集》中,清楚地表明了她寫作的目的。《蛾蟲故事集》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展示了她對政治和社會意識的敏銳感覺。《成長》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諾米。她是一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少女,她渴望參加兒童足球運動;但是由于人們對青春期少女的責難她被拒絕了。諾米不僅要在從兒童到青春期的轉變過程中掙扎,而且要在她的家庭所面臨的文化轉變過程中磨合。她感到墨西哥人父母對孩子過分嚴格,他們不知道美國并不像墨西哥那樣,美國的父母親相信自己的女兒。更使諾米苦惱的是她的父親竟然用父權來控制她,對她大叫:“你是個女孩子。”故事中,作者把父權、神性和所有男性聯系在一起,使得作者反對父權的聲音超越了地域和文化。《快照》的主人公奧爾加與《成長》中的諾米相反,她進入老齡化。她一生都在盡力做好一個妻子、母親和家庭主婦。但是她后來離婚了。她為家庭付出的太多,而得不到長大的女兒和前夫的理解。她為自己的離婚而沮喪,更為操持家務而浪費的歲月而懊悔。她覺得在現代社會里自己毫無價值。奧爾加在控訴家務消耗婦女人生的同時,成為一名被疏遠的、沒什么價值的勞動者。隨著自己的覺醒,她反問自己:“多年來,我拼命地掃灰塵,擦地板,洗床單,而幾小時之后,灰塵,污垢和臟痕又不宣而至,我怎么就沒有想到這一切都是白干?”在《鄰居》中,瑞拉蒙狄絲更深入地揭示了老齡婦女的困境。一位73歲老太太的處境讓人心碎。一方面,老弱的身體不聽使喚;另一方面,城市化的發展大大地縮小了她的生活空間。四鄰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城市規劃中的摩天大樓和高速公路吞沒了他們的生活空間,取而代之的是空閑的圈地:“四鄰八舍慢慢地變成了一片墓地,孩子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酗酒,一步步落入毀滅的深淵,只有彼此之間尋找暫時的安慰。”在《被折斷的網羅》中,瑞拉蒙狄絲表達了她對深受夫權壓迫的婦女們的同情。瑪塔長大后知道是母親殺死了父親一湯姆。那顆殺死父親的子彈也同時擊碎了耶穌的塑像。瑞拉蒙狄絲巧妙地運用了二者死亡的巧合打破了奇卡諾女人隨從父親、丈夫和兒子的原型。《永遠的順從》和《生日》的主題都涉及流產。《生日》的時代背景是當代,流產已成為合法;然而,不是每一個婦女都有這一權利,而且能得到周圍人的支持。故事主人公艾麗絲懷孕要進行流產,卻遭到他男朋友的反對。《永遠的順從》向讀者展示的是奇卡諾女人獨特的歷史背景。故事發生在墨西哥革命時期,但是革命沒有使婦女獲得真正的解放。故事主人公艾曼達自愿流產,受到眾人非議:“看到一個孩子夭折,簡直是忍無可忍。”在《蛾蟲》中,瑞拉蒙狄絲直接向奇卡諾父權制發出挑戰。奇卡諾女人抗爭的一個策略就是婦女們聯系起來,互相幫助。《蛾蟲》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十四歲女孩和她奶奶之間的這種紐帶關系。她盡力逃避父親的殘暴統治,奶奶的屋子就成了這位女孩的避難所。《蛾蟲》的主人公反對社會意義上的“婦女”定義。故事是以反對一系列諸如“女性”“傳統”“尊重”的文化認同而展開的。父親要求女兒去教堂禮拜,但是教堂對于她們只不過是一座空空的建筑。上帝在瑞拉蒙狄絲故事的主人公眼里已經死了,上帝至多是一個不來光顧教堂的房東,讓那些牧師們來愚弄人們,使他們更加溫順,奴性十足。在故事的*后,奶奶死去。主人公在葬禮室里抱著死去的奶奶,失聲痛哭,淚如雨下。按照奇卡諾的傳統說法,蛾蟲會在奶奶的靈魂中產生,并在靈魂中產卵孵化,然后滿滿地吞噬掉靈魂。如果說在《蛾蟲》中,瑞拉蒙狄絲采用了女性主義來反對父權統治,那么,在《加利布餐館》中作者的反對矛頭直指美國政府極其南部邊境地方政府的政治權力。這也使得這篇小說成為該短篇小說集中*復雜和*成功的一篇。瑞拉蒙狄絲認為是美國政府的政策產生了這樣一批勞動大軍,又把他們劃為“異類”“非法移民”。故事中把女性主義與種族和階級意識巧妙地結合起來。在這個故事中,瑞拉蒙狄絲承擔起團結所有外來美國移民義務。離開描寫單一的奇卡諾人的反抗斗爭,而走上團結各外來移民種族進行抗爭的道路。……
美國拉丁裔文學研究論集/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薩曉麗,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當代美國文學。博士論文為《論威廉·S.巴勒斯文本中的反控制和意識的拓展》(On Resistance of Control and Expansion of Consciousness in William S.Burroughs' Textual Practice)。所授課程有《美國文學》、《應用文寫作》、《高級英語閱讀》、《英美大眾文化》與《英語專業測試》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