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春水 本書特色
趙麗宏、楊揚、薛舒 熱薦 20世紀上海的滄桑歷史 這部小說對于上海的歷史、風俗和人情,有細致入微的生動刻畫。因其細致綿密,而顯作品的真實深邃。讀他的小說如觀賞《清明上河圖》這樣的長卷,仔細放大來看,每一寸里面都有獨特的細節。徐策力圖通過一棟大樓的變遷,寫出上海的滄桑歷史,寫出一個風云變幻的大時代,對于小說家,這是一個頗有難度的抱負,我認為他做到了。 ——趙麗宏(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作家) 我的**感受是針腳非常細膩,非常龐雜豐富,作者對上海一定是非常熟悉的。這部小說寫得非常細膩,沒有生活體驗是不可能寫出來的,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小說的氣質。 ——楊揚(上海市作協副主席、教授、評論家 ) 我特別喜歡這部小說給人的一種語境和意境。一棟大樓里面不管是落魄的富貴人家,還是一些偷生的貧窮人,他們都有著相似的窘迫、逆境還有幸福,都有一種想要脫離世俗向上走的積極態度,這是上海這座城市給人的特點。我覺得這部小說就是充滿著這樣的善意和積極的力量。 ——薛舒(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作家)
春水 內容簡介
門外, 暮地響起窸粒窣落的聲音。開門一看, 有一大群人躡手躡圈走來, 老頭老太居多, 他們個個繃緊著臉, 大氣不敢喘。接著隊伍朝二樓走廊的兩邊散開, 大家蹲下身子, 或坐在隨手攜帶的小板凳上, 并紛紛用濕毛巾捂鼻……
春水 目錄
引子
上部
**章1. 防空洞
2. 泥磚
3. “ 棺材”
第二章1. 縫紉間
2. 出事了
第三章1. 太平間
2. 不速之客
3. 對弈
第四章1. 師徒
2. 國手之死
第五章1. 假山
2. 塌方
3. 叫天不應, 叫地不靈
第六章1. 陪護
2. 門里門外
3. 傳呼電話
第七章1. 痊愈
2. 遇見
第八章1. 橋
2. 瑜蓀
第九章1. 箱子間之爭
2. 富阿婆斗法
第十章1. 竇婉芷
2. 煤氣灶前
3. 老崔
第十一章1. 登門拜訪
2. 英國老太
第十二章1. 勸導
2. 訪病
3. 信
第十三章1. 晨昏之間
2. 電梯旁
第十四章1. 老屈
2. 女畫家的房間
第十五章1. 田野
2. 給叔叔的信
第十六章1. 灼熱之夏
第十七章1. 鐵路
2. 綠皮車廂
第十八章1. 沸騰的墓場
2. 信徒曾翠玉
第十九章1. 靈歌
2. 蘇州河之波
第二十章1. 過繼
2. 靶子山
第二十一章 1. 禮拜六
2. 景萱
下部
**章1. 秉遜歸來
2. 安東尼奧尼
第二章1. 橋頭
2. 憂喜參半
第三章1. 夜未央
2. 北大荒
第四章1. 翻盤
2. 十月
第五章1. 大游行
2. 三姊妹
第六章1. 轉折點
2. 一紙文書
第七章1. 過堂
2. 恨悠悠
第八章1. 死
2. 北方以北
第九章1. 加層
2.“ 流水席”
第十章1. 契闊
2. 尾聲
跋
春水 節選
跋 本來想把《我緣何要寫河濱大樓?》一篇舊作附上的,它曾在市文聯名刊《上海采風》上刊載,有了較大影響和傳播面,還帶來了一波大樓朋友。但考慮到文章篇幅有些長,幾經轉載于各類媒體,在此不贅述。不過,經過創作拙著漫長的煮字或訪問,終于完成時,也的確有話要說,就再啰嗦幾句。 為河濱大樓造像,前后斷斷續續已逾十載,苦樂均在其中。如今長卷的第三部即將殺青,掩卷而思,不禁慨然。伴我寫作,夏有鳴蛙,秋有寒蟬,春有瀟瀟夜雨,冬有嚎貓。可笑晨鳥天不亮就叫,旁若無人。畫眉百靈的鳴囀,布谷斑鳩的咕嚕,或大聲對談,或獨自陶醉。每天清晨五點鐘,送奶工貨運急剎車的嘎嘎聲,乃至上樓至門外開箱鎖、放奶杯的吱嘎聲,十年悉如昨。 我想,拿生命中的近十年時間煮字寫作,應該是值得的吧?伏案敲字,有時,為找不到*適合的文字、細節、切入點、敘事結構,甚至偶爾思路壅塞,為接不下去而苦惱;有時,也為下筆順利、意念紛至沓來而欣欣然,可惜白天有事,立馬打住,等待下一次再寫。這種時候,往往就像談戀愛時在等待下一次約會那樣,滿心的甘之如飴和充實。有時,為時下都喜歡碎片化閱讀的大趨勢而興嘆——紙質書沒多少人愿意讀。殊不知,煮字不易,出版更加煩難。其間,更有庚子春節前后,被大疫情困在家里,像置身于大海孤島那樣的惶恐、焦慮和孤獨無援。無法忘記那種揪心與惴惴不安,心里一片荒蕪。 時常,會有兒時夏夜聽見蟋蟀叫按捺不住,天不亮要去捉蟋蟀的那種踴躍;時常,會羨慕地望著鴿子成群結伙振翮高翔。“是不是吃飽了撐的?它們在做什么呢?不愁吃、不愁用,何必飛得這么賣力?”但又想,也許它們不為什么,就是飛的一種簡單欲望,或一種本能。也許,稍許還有些在異性鴿子面前表現或炫耀的意思。那有什么?不也很好嗎?于是,感到莫大的安慰。因為畢竟做成了一件事。其間,還相繼通過“喜馬拉雅”音頻,重溫了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白癡》《傲慢與偏見》《紅與黑》《呼嘯山莊》《包法利夫人》《了不起的蓋茨比》《洛麗塔》和《紅樓夢》《金瓶梅》等,學海無涯,學無窮盡,大有裨益。睡覺前,一般用小小的Hi-Fi 藍牙音響,聽半小時西方古典音樂,舒緩一下繃緊的神經。QQ 音樂帶來托斯卡尼尼等大師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指揮“貝九”,或其他音樂大師的交響樂、室內樂、歌劇序曲的現場聲,伴有掌聲或咳嗽聲。某天,傳來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樂”,頓時莫名竊喜,心想總算把這個長卷給完成了,老天待我不薄。 畢竟,在這個多卷本的長篇小說里,有許多人物、許多掙扎、許多歡愉和淚水、許多肌理與細節。在時代的投影下,大樓這個多棱鏡,折射出大千世界、社會人生、蕓蕓眾生無窮的聚散枯榮、哀愁喜樂,從而生動呈現出上海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生活軌跡和富含質感的原生狀態,揭示從農耕社會融入都市社會,在現代契約經濟社會的矛盾性、艱巨性和種種挫折陣痛,痛苦與迷惘,掙扎與奮進,既閃現人性的光芒,也挑戰其弱點。第三部延續上部幾個家庭主要人物的故事,將故事發生的時間鎖定在1971 年至1988 年,并延伸或跨越至2000 年后。除了民國圍棋國手、英國老太、駱老頭等“老面孔”,同時,隨著時間推移,又新添諸多大樓頗具代表性或標簽式的人物,如:早年具有留洋背景的高知夏臻合、凌之軻等;素有“江南鯉魚王”之稱的女畫家;**代領港人貝瑞康;沙遜賬房先生老爹;由“摘帽右派”變為外貿高官的成荇農;信徒曾翠玉;鋼琴家和她的英語教授父母;國內會計學泰斗樓教授;學者型的外交官茅之偉;以及四馬路來的“雌老虎”富阿婆;原國民黨文職少將和他的千金袁夢露等。另外,大樓里有一些人,則完成了從社會底層到人生贏家的超越。當來到1976 年 十月的陽光下,特別是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春回祖國大地、河濱大廈,呈現一派生機勃勃景象:恢復高考、平反落實政策、改革開放、“英語熱”、“出國潮”等。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意氣風發、銳意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生活特質,更是一抹炫目的亮色,讓人眷戀不已。總之,許許多多的記憶。歲月會沖淡乃至帶走一切,而如果把它們寫進書里的話,或許有可能留存于世,幸莫大焉。 說到這個長卷,之前兩部出版時,作者與媒體均稱作“霓虹三部曲”。不過,隨著故事的進展,上海五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霓虹燈已凋落,乃至絕跡了;要有,也只是白熾燈泡連綴起來的輪廓線,沒有色彩紛繁、躥閃變化。走進“新時代”,豈止滬上,天南地北,遍地都夜色璀璨,已說不上所謂前“十里洋場”,燈光耀目,一枝獨秀。這樣,繼續沿用“霓虹”就不行了。好在拙著第二部出版時叫《魔都》, 如果一定要叫三部曲,那就改為“魔都三部曲”吧,特此稟告。 *后,本書無論在前期采訪,還是寫作、出版中,都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扶持,得到老師、同行、朋友、老鄰居的鼎力支持幫助與鼓勵。市文化發展基金會連續三次給予出版資助。市作協等單位舉辦了前兩部長篇小說的研討會,媒體大量報道。趙麗宏老師在拙著上一部出版時,發表了書評《一座大樓的史詩》,征得允許,用作本書的序言。還有,承蒙前兩部拙著的出版者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文匯出版社和先后擔任責編的謝錦女士、朱耀華先生賜教。此番,還拜托作家簡平先生、朱慧君女士費心看了《春水》的原稿全文,予以指教。書中人物民國圍棋國手繆鏡吾、信徒曾翠玉的部分素材,分別來自與其原型有關的文字,包括親歷者朱偉先生寫的特殊時期“圍棋軼事”;信友小冊子《我的失敗,神的慈愛》。另外,在第三部寫作中,多承河濱大樓老鄰居、老朋友,還有老同學一路相助,分別讀了約三分之一不等的原稿,給予指點。還有,給予寶貴、慷慨支持的前兩部作品的熱情讀者們。在此,一并衷心感謝、鞠躬。 沒這些支持給力,要完成這部長卷之作,是難以想象的。
春水 作者簡介
徐策,上海人。上海廣播電視臺一級編輯,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先后擔任《上海電視》《每周廣播電視》等報刊執行副主編、主編。發表中短篇小說《冬夜》《有四棵樹的秋景》《離婚》《9平方》等,出版多卷本長篇小說《上海霓虹》《魔都》。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