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guān)注中圖網(wǎng)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外教社認知語言學叢書·應用系列:認知修辭學--象似性的修辭性研究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4667050
- 條形碼:9787544667050 ; 978-7-5446-670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教社認知語言學叢書·應用系列:認知修辭學--象似性的修辭性研究 內(nèi)容簡介
本書試圖以當代新興學科——認知語言學——的理論為指導,將象似性這一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研究領(lǐng)域與傳統(tǒng)的修辭學研究相結(jié)合,提出象似修辭理論。本書旨在綜述國內(nèi)外有關(guān)象似性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探討象似性作為文學體裁和非文學實用體裁中采用的修辭方式而具有的特點、規(guī)律和功能,探討象似修辭對于翻譯理論和實踐以及語言教學所具有的指導意義,借以建構(gòu)狹義認知修辭學的基本框架。
外教社認知語言學叢書·應用系列:認知修辭學--象似性的修辭性研究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本書的研究范圍
1.1.1 認知修辭學:概念界定
1.1.2 象似性的修辭性研究——狹義認知修辭學
1.2 本書的研究意義
1.2.1 象似性理論的研究意義
1.2.2 象似修辭理論的研究意義
1.2.3 認知修辭學對傳統(tǒng)修辭學的繼承、超越和發(fā)展
1.3 本書的研究目標、對象和任務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對象
1.3.3 研究任務
1.4 本書的研究方法
1.5 本書的研究框架
第2章 象似性理論及其研究現(xiàn)狀
2.1 概念界定
2.2 象似性分類
2.2.1 映象象似性
2.2.1.1 語音象似
2.2.1.2 語相象似
2.2.2 擬象象似性
2.2.2.1 結(jié)構(gòu)擬象
2.2.2.2 關(guān)系擬象
2.2.3 隱喻象似性
2.3 研究現(xiàn)狀
2.3.1 歷史淵源
2.3.2 國外的象似性研究
2.3.2.1 相關(guān)學術(shù)會議和論文集
2.3.2.2 研究進展
2.3.3 國內(nèi)的象似性研究
2.3.3.1 理論研究
2.3.3.2 不同語言層面的象似性研究
2.3.3.3 漢語象似性專題研究
2.3.3.4 應用研究
2.4 研究趨勢
2.4.1 研究范圍
2.4.2 理論發(fā)展
2.4.3 跨學科與對比研究
2.4.4 研究方法
2.5 小結(jié)
第3章 象似修辭理論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象似修辭的概念、分類及其認知修辭效果
3.3.1 象似修辭概念的提出
3.3.2 象似修辭的分類
3.3.3 象似修辭的認知修辭效果
3.4 象似性的文體功能和修辭性
3.4.1 象似性的文體功能
3.4.2 象似性的修辭性
3.4.2.1 表達作用
3.4.2.2 組篇作用
3.4.2.3 意圖表征作用
3.5 理論來源、學科特點和研究領(lǐng)域
3.5.1 理論來源
3.5.2 學科特點
3.5.3 研究領(lǐng)域
3.6 小結(jié)
……
第4章 文學語篇象似修辭(上)
第5章 文學語篇象似修辭(下)
第6章 演講語篇象似修辭
第7章 廣告語篇象似修辭
第8章 商標語篇象似修辭
第9章 象似修辭與翻譯研究
第10章 象似性和象似修辭與語言教學研究
第11章 結(jié)論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1.1 本書的研究范圍
1.1.1 認知修辭學:概念界定
1.1.2 象似性的修辭性研究——狹義認知修辭學
1.2 本書的研究意義
1.2.1 象似性理論的研究意義
1.2.2 象似修辭理論的研究意義
1.2.3 認知修辭學對傳統(tǒng)修辭學的繼承、超越和發(fā)展
1.3 本書的研究目標、對象和任務
1.3.1 研究目標
1.3.2 研究對象
1.3.3 研究任務
1.4 本書的研究方法
1.5 本書的研究框架
第2章 象似性理論及其研究現(xiàn)狀
2.1 概念界定
2.2 象似性分類
2.2.1 映象象似性
2.2.1.1 語音象似
2.2.1.2 語相象似
2.2.2 擬象象似性
2.2.2.1 結(jié)構(gòu)擬象
2.2.2.2 關(guān)系擬象
2.2.3 隱喻象似性
2.3 研究現(xiàn)狀
2.3.1 歷史淵源
2.3.2 國外的象似性研究
2.3.2.1 相關(guān)學術(shù)會議和論文集
2.3.2.2 研究進展
2.3.3 國內(nèi)的象似性研究
2.3.3.1 理論研究
2.3.3.2 不同語言層面的象似性研究
2.3.3.3 漢語象似性專題研究
2.3.3.4 應用研究
2.4 研究趨勢
2.4.1 研究范圍
2.4.2 理論發(fā)展
2.4.3 跨學科與對比研究
2.4.4 研究方法
2.5 小結(jié)
第3章 象似修辭理論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3 象似修辭的概念、分類及其認知修辭效果
3.3.1 象似修辭概念的提出
3.3.2 象似修辭的分類
3.3.3 象似修辭的認知修辭效果
3.4 象似性的文體功能和修辭性
3.4.1 象似性的文體功能
3.4.2 象似性的修辭性
3.4.2.1 表達作用
3.4.2.2 組篇作用
3.4.2.3 意圖表征作用
3.5 理論來源、學科特點和研究領(lǐng)域
3.5.1 理論來源
3.5.2 學科特點
3.5.3 研究領(lǐng)域
3.6 小結(jié)
……
第4章 文學語篇象似修辭(上)
第5章 文學語篇象似修辭(下)
第6章 演講語篇象似修辭
第7章 廣告語篇象似修辭
第8章 商標語篇象似修辭
第9章 象似修辭與翻譯研究
第10章 象似性和象似修辭與語言教學研究
第11章 結(jié)論與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shù)叢書(紅燭學術(shù)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