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一滴露珠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4109
- 條形碼:9787521214109 ; 978-7-5212-141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一滴露珠里 本書特色
阿來作序,寫故鄉(xiāng)周潭以及繁衍生息在周潭之上的周氏家族的生命史,勾勒出綿長的家族史、村莊史,在時間的河流中為生命立碑,向故鄉(xiāng)抒情。
在一滴露珠里 內容簡介
周海的散文集《在一滴露珠里》,有著集中統(tǒng)一的主題:寫故鄉(xiāng)周潭以及繁衍生息在周潭之上的周氏家族的生命史。他用腳步丈量大地,通過實地探訪以及典籍查閱,用大量的篇幅追尋周氏家族的歷史脈絡,從歷史的維度進行生命的探源。他把對時間的追溯上升到了更高的生命哲學的層次,他在時間的河流中逆流而上,力圖打撈和再現(xiàn)一個個令他激動、喜悅或傷感的難忘瞬間,他試圖通過對場景的還原,由點及面地建構起生命的紀念碑,勾勒出綿長的家族史、村莊史,在時間的河流中為生命立碑,向故鄉(xiāng)抒情。
在一滴露珠里 目錄
目 錄
序 生命紀念碑與故鄉(xiāng)抒情曲 阿來001
**輯 鷂石山記
鷂石山記 003
我們的河流 011
上街頭,下街頭 019
暮色蒼茫中的蛟塘坎 027
時間標本 035
大會堂 043
樺樹塔 047
村 魂 052
第二輯 孤獨的事物
孤獨的事物 061
通向墓園的路 070
大澗里的魚兒 082
夜 行 092
月光笑聲 097
無緣之物 102
樂器四章 106
第三輯 我歌月徘徊
我歌月徘徊 115
燕子不歸春事晚 121
放蜂人與花 128
時光里的病 135
昔年種桃 148
從前慢 151
過 江 163
被馬蜂蜇了的下午 168
瑣憶周中 172
第四輯 在一滴露珠里
在一滴露珠里 181
霜降時候 188
花事四則 193
白云巖記 201
探訪“燕山農場” 206
野菜帖 213
在山中 218
周潭的吃食 225
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代后記) 232
在一滴露珠里 節(jié)選
**輯 鷂石山記 鷂石山記 周潭位于樅陽東部,背山面水。村北是連綿起伏的大別山余脈,前山有一座山峰,名叫鷂石山。山并不高,峰頂上數(shù)塊巨石交錯疊壘,*頂上的那塊石頭,極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鷂鷹,頭、翅膀、身子俱栩栩如生。山間多霧,清晨,霧氣繚繞,鷂石若隱若現(xiàn)。陽光漸漸強烈,霧氣彌散,在陽光照射和藍天映襯之下,鷂鷹通身似發(fā)出萬道金光,使天上白云也要遁形。與之相比,周邊山峰頓時黯然失色。 “鷂石晴嵐”,周潭老八大景之一。 我在周潭中學上初中的時候,爬過前山,也爬過后山。后山人跡罕至,還有豺狼、野豬,但是登上峰頂,能看見南邊蜿蜒流淌的長江。我曾和幾個小伙伴偷偷去過一次。作為一個在大山里轉來轉去的孩子,那初次看見綢帶般的長江帶給心靈的震撼,至今不能忘記。至于鷂石山,它太近了。翻過周潭中學北邊的圍墻,體力好的,半個小時就可以上下一個來回。太近的山,登了無趣。至于它的景色,那時,我們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審美取向吧。 然而,鷂石山,它又太醒目了,總是屢屢出現(xiàn)在視野里。無論是在菜地里撲蝴蝶、在稻田里釣蝦子、在大澗里洗冷水澡,還是坐在靠窗戶邊的教室座位上,一抬眼,鷂石山就不由分說地占據了視線。有時候,夏夜在稻場上搭了一張竹床乘涼,迷迷糊糊地醒來,一睜眼,鷂石在月光下黑黢黢的輪廓清晰可辨。聽父親說,我四歲的時候,一幫大人們去做清明,我曾跟著上過一次鷂石山。下山的時候,是姑爺背下來的。 初二寒假,離過年還有十幾天,父親接到調令,去老洲中學任教導主任,兼授政治、歷史課。不久之前,我們家地震棚起火,值錢點的東西毀之一炬。這意外之災使離開周潭前的氣氛蕭瑟而又有些沉悶。臨行前的晚上,父親獨自喝了幾杯酒。在白熾燈昏黃的燈光里,父親把我當作一個成年人那樣打開了話匣子: “周潭、老洲、橫埠、湯溝這一帶,是老桐城的東鄉(xiāng)。我們要去的老洲,還沒出東鄉(xiāng)。老桐城包括今天的樅陽縣全境,一九四九年初東鄉(xiāng)、南鄉(xiāng)才從老桐城分出來,單獨設樅陽縣。 “老桐城有句俗話:‘打不過東鄉(xiāng),文不過南鄉(xiāng)。’桐城派文人,籍貫大多在樅陽縣南鄉(xiāng)——今天的義津、會宮兩鎮(zhèn)。桐城派三祖中的劉大櫆、姚鼐,桐城派后期文人代表吳汝倫都是樅陽南鄉(xiāng)人,所以才有‘桐城出名樅陽出人’的說法。 “東鄉(xiāng)的這一支周姓,稱作鷂石周氏。周姓本出之于姬姓。商紂時代,西伯侯姬昌看見鳳凰鳴于岐山,就在西岐登封稱王。武王姬發(fā)滅暴君商紂王,建立周朝,后代以國為姓。此后子孫繁衍,漢唐間形成周氏郡望。 “鷂石周氏往遠可追溯至西漢大將周勃、周亞夫父子,往近——從家譜記載的情況看,是宋朝理學開山人周敦頤的分支。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僅一百一十九字的《愛蓮說》是傳世名篇! “濂溪先生的孫子彥一,宋神宗朝任官常州別駕,在宜興柯山安家筑室。彥一公傳到第八代,叫周元用。鷂石周氏這一支,近祖是元用公,即源于宜興周氏。這件事,說來話長。既然明天就要離開周潭,不妨多說幾句。我們對自己的家族傳承要搞清楚,這也是老桐城文化的體現(xiàn)。 “元用公中進士,官任宋朝兵部尚書,生了八個兒子,其中七個登榜得官,可以說是一門顯耀!傳到孫子這一輩,已成為一個大家族。宋朝的靖康之難是一個轉折點,到了南宋,已失去半壁江山。雖有大將岳飛欲雪靖康之恥,但宋高宗偏安一隅,沉醉于西湖歌舞,更是伙同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將軍! “元用公的三個兒子、四個孫子相繼在抗金、抗元的戰(zhàn)場上陣亡,其他親眷在戰(zhàn)亂中失散。元用公的另外四個孫子周孔嘉、周孔莊、周孔吉、周孔敬聚在一起商議對策。眼見奸臣當?shù)馈旅訝已至不可收拾,當下之計,必須避往他地,先續(xù)周氏血脈,再謀家族振興! “堂兄弟四人挑了個良辰吉日,更衣沐香,依次進周氏祠堂祭拜先人。祭拜完畢,肅立在祠堂前的照臺上,各自仰天發(fā)誓。孔嘉正好看見一只鷂鷹從頭頂飛過,發(fā)誓說:逢鷂即居。孔莊發(fā)誓說:鳳凰鳴于岐山,那我就居于鳳凰之原。孔吉看見前方平田漠漠,白鷺斜飛,發(fā)誓說:我遇到平田就定居。這時,天氣驟變,烏云密布,孔敬發(fā)誓說:龍要行雨,我遇龍即居。 “兄弟四人背負祖?zhèn)骷易V,又將元用公佩戴過的金魚斬為四段,各收一段作為血脈之驗。孔莊、孔吉得魚身,孔嘉得魚頭稍重,孔敬得魚尾稍輕。他們從宜興走陸路到當涂,又從馬鞍山采石磯渡江北上,經無為縣土橋渡楓沙湖進入桐城東鄉(xiāng)。一日,他們訪山問水至鷂石山下,孔莊*先看見鷂石,笑著說:兄長居住之地有了。孔嘉笑答:等你們安頓下來,我再來此處漁樵一生。
在一滴露珠里 作者簡介
周海,70后,出生于安徽省樅陽縣(桐城派故里),鄉(xiāng)村調查者、安徽省作協(xié)會員,現(xiàn)居合肥。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