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緒論Ⅰ礦物學基礎1晶體對稱1.1晶體與晶體性質1.1.1晶體與非晶體1.1.2晶體的性質1.2晶體宏觀對稱1.2.1晶體宏觀對稱要素1.2.232種對稱型1.2.3對稱要素的符號1.3晶體定向與晶面符號1.3.1晶體定向1.3.2晶面符號1.3.3晶棱符號與晶帶定律1.4空間格子1.4.1平行六面體1.4.2晶胞參數與結晶系統1.4.3十四種布拉維格子1.5晶體內部微觀對稱類型1.6230種空間群2礦物化學與晶體結構2.1礦物化學成分2.1.1地殼元素分布2.1.2元素地球化學分類2.1.3礦物的化學組成2.1.4影響礦物化學成分的因素2.2晶體化學2.2.1元素電化學性質2.2.2化學鍵與晶格類型2.2.3配位多面體與配位數2.3晶體結構類型2.3.1原子型晶體結構2.3.2AX型晶體結構2.3.3AX2型晶體結構2.3.4A2X3型晶體結構2.3.5ABX3型晶體結構2.3.6AB2X4型晶體結構2.4類質同象2.4.1類質同象類型2.4.2影響類質同象的因素2.4.3研究類質同象的意義2.5同質多象與多型2.5.1同質多象
2.5.2同質多象轉變類型2.5.3同質多象轉變的影響因素2.5.4多型2.6型變與晶格缺陷2.6.1型變2.6.2晶格缺陷2.7晶體結構的有序-無序3礦物晶體形態3.1單形3.1.1單形與單形符號3.1.2單形的推導3.1.3結晶單形與幾何單形3.1.447種幾何單形的形態特征3.1.5七個晶系的單形3.2聚形3.3礦物單晶體實際形態3.3.1晶體習性3.3.2晶面花紋3.4礦物規則連生體形態3.4.1平行連生3.4.2雙晶3.4.3不同礦物晶體的定向連生3.5礦物集合體形態3.5.1顯晶集合體形態3.5.2隱晶、膠態集合體3.6晶體生長的方式3.6.1晶體形成的相態變化3.6.2晶體成核與生長3.6.3晶體生長理論與模型3.7影響礦物晶體形態的因素3.7.1礦物晶體結構與礦物形態3.7.2礦物形態與生長環境的關系4礦物的物理性質4.1礦物的光學性質4.1.1礦物的顏色4.1.2礦物的透明度4.1.3礦物的光澤4.1.4礦物的發光性4.2礦物的力學性質4.2.1解理4.2.2斷口4.2.3礦物的硬度4.2.4礦物的彈性與撓性4.2.5礦物的脆性與延展性
4.3礦物的其他性質4.3.1礦物的密度和相對密度4.3.2礦物的磁性4.3.3礦物的電學性質4.3.4礦物的放射性5礦物各論5.1礦物晶體化學分類與命名5.1.1礦物晶體化學分類5.1.2礦物的命名5.2**大類自然元素礦物5.2.1**類自然金屬元素礦物5.2.2第二類自然半金屬元素礦物5.2.3第三類自然非金屬元素礦物5.2.4第四類金屬互化物礦物5.3第二大類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5.3.1**類硫化物礦物5.3.2第二類砷化物、銻化物、鉍化物5.3.3第三類碲化物礦物第四類硒化物礦物5.3.4第五類硫鹽礦物5.4第三大類氧化物與氫氧化物5.4.1**類氧化物礦物5.4.2第二類氫氧化物礦物5.5第四大類含氧鹽礦物5.5.1**類硅酸鹽礦物5.5.2第二類硼酸鹽礦物5.5.3第三類硫酸鹽礦物5.5.4第四類碳酸鹽礦物5.5.5第五類磷酸鹽、砷酸鹽、釩酸鹽礦物5.5.6第六類鎢酸鹽、鉬酸鹽礦物5.6第五大類鹵化物Ⅱ金屬礦床6巖石與礦石6.1巖漿巖6.1.1巖漿巖基本特征6.1.2巖漿巖的結構構造6.1.3巖漿巖的分類與巖石類型6.2沉積巖6.2.1沉積巖基本特征
6.2.2沉積巖種類6.3變質巖6.3.1變質巖基本特征6.3.2常見變質巖石類型6.4礦石類型6.4.1礦石的基本屬性6.4.2礦石結構6.4.3礦石構造6.4.4礦石類型6.4.5礦石類型劃分7金屬礦床7.1礦床分類7.1.1礦床的主要工業指標7.1.2礦床分類7.2金屬礦床成因類型7.2.1巖漿型礦床7.2.2熱液型礦床7.2.3沉積型礦床7.2.4變質型礦床7.3黑色金屬礦產資源7.3.1鐵礦產資源7.3.2錳礦產資源7.3.3鉻礦產資源7.3.4鈦礦產資源7.4有色金屬礦產資源7.4.1鎢礦產資源7.4.2鋁礦產資源7.4.3錫礦產資源7.4.4銅礦產資源7.4.5鉛鋅礦產資源7.4.6鉬礦產資源7.4.7鎳礦產資源7.4.8銻礦產資源7.4.9汞礦產資源7.5貴金屬礦產資源7.5.1金礦產資源7.5.2銀礦產資源7.5.3鉑族元素礦產資源7.6稀有、稀土金屬礦產資源7.6.1稀有金屬礦產資源7.6.2稀土金屬礦產資源7.6.3稀有放射性金屬礦產資源Ⅲ工藝礦物學方法8樣品采集方法與試樣制備8.1采集樣品的基本要求8.1.1樣品的代表性
8.1.2礦樣的數量、粒度和質量要求8.1.3采樣點布置8.1.4配礦計算8.1.5采樣施工8.1.6采樣說明書8.2礦床采樣8.2.1礦床采樣類型8.2.2采樣設計8.2.3礦床樣品的主要采樣方法8.3選礦廠采樣8.3.1選礦試驗樣品的具體要求8.3.2選礦廠采樣8.4試樣的制備8.4.1制備樣品的一般要求8.4.2樣品制備作業方法9礦石礦物顯微鏡鑒定9.1礦物晶體光學特征9.2透明礦物的顯微鏡鑒定9.2.1透明礦物在單偏光鏡下的光學性質9.2.2透明礦物在正交偏光鏡下的光學性質9.3不透明礦物在礦相顯微鏡下的鑒定9.3.1不透明礦物的光學特征9.3.2不透明礦物的其他物理性質10礦物嵌布粒度及礦物解離度分析10.1礦物嵌布特征與粒度分析10.1.1礦物嵌布特征10.1.2礦物粒度10.1.3顆粒粒級劃分10.1.4粒度測量的基本數據10.1.5基本公式10.2礦物粒度基本量的測量10.2.1顯微鏡下礦物嵌布粒度的測量10.2.2面測法10.2.3線測法10.2.4點測法10.2.5測量計算方法10.3粒度分布表達方式10.4礦物連生體分類與解離度
10.4.1礦物連生體的分類10.4.2礦物解離度10.5礦物解離度測定10.6礦物解離分析與選礦指標預測10.6.1鐵礦床的礦物嵌布粒度與解離度分析10.6.2榴輝巖型金紅石礦床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11礦石的礦物組成定量分析11.1礦石化學成分分析11.1.1化學分析法11.1.2光譜分析法11.2分離礦物定量法11.2.1重力分離法11.2.2重液分離法11.2.3電磁重液分離11.2.4磁力分離11.2.5介電分離法11.2.6高壓靜電分離法11.2.7選擇性溶解法11.3顯微鏡下礦物定量的測定方法11.3.1顯微鏡定量法原理11.3.2顯微鏡下目估定量11.3.3面積法11.3.4線測法11.3.5點測法11.4化學分析礦物定量法11.4.1化學分析定量法基本原理11.4.2硫化物礦物計算11.4.3碳酸鹽、含H2O和[OH]礦物的計算11.4.4孔雀石和藍銅礦的計算11.4.5不含水的硅酸鹽礦物的計算11.5儀器定量分析11.5.1激光顯微光譜礦物定量11.5.2自動圖像分析儀礦物定量11.5.3全自動礦物解離分析儀11.5.4差熱分析12元素賦存狀態分析12.1元素在礦石中的存在形式
12.1.1獨立礦物形式12.1.2類質同象形式12.1.3離子吸附形式12.2礦物微區分析12.2.1透射電子顯微鏡分析12.2.2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12.2.3激光顯微光譜分析12.2.4電子探針微區分析12.2.5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分析12.2.6X射線衍射分析12.3化學物相分析12.3.1晶體化學分析法12.3.2化學物相分析12.3.3礦石元素配分分析12.4稀土元素、鉑族、金賦存狀態研究12.4.1礦石中鈮元素賦存狀態12.4.2礦石中鉑族元素賦存狀態研究12.4.3金的賦存狀態分析參考文獻附錄附錄1元素周期表附錄2礦物鑒定表附錄3礦物圖片(彩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