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2735
- 條形碼:9787542672735 ; 978-7-5426-727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 本書特色
向敬之一方面通過明清史的浩瀚資料庫,尋找被忽視的事實,找尋被忘卻的記憶;一方面試圖建構一種融學術與通俗一體、貫敘事與評論始終的新樣式,即通過現實歷史作品的細讀去追尋值得回味的歷史溫度。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吳金濤等人寫的一部文藝學方面的專著。全書參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的酒神精神學說、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運用文本精讀的方法, 對美國戲劇家尤金·奧尼爾主要悲劇作品中的酒神精神溯源、酒神型人物形象塑造、酒神性表現方法的選擇等, 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深入分析。作者認為, 通過一系列悲劇的生動展示, 奧尼爾*終從審美層面為現代人樹立起新的價值標桿 ; 憑借其悲劇作品的審美觀照, 現代人可以跳出思維慣性, 找到從生命本身探求精神自由和人生幸福的路徑。書稿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 目錄
緒論
一、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二、國內外奧尼爾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章 奧尼爾悲劇中的酒神精神探源
**節 尼采悲劇觀的核心——“酒神精神”學說
一、狄奧尼索斯是一切悲劇的主角:酒神儀式向悲劇藝術的位移
二、對立與統一:悲劇藝術中的酒神沖動與日神沖動
三、希臘悲劇的消亡:蘇格拉底主義與酒神精神的根本對立
第二節 酒神精神與奧尼爾悲劇精神的深層契合
一、奧尼爾悲劇對古希臘悲劇文化的傳承
二、奧尼爾悲劇內涵的“非理性”取向
三、奧尼爾的悲劇主題對“人”的關懷
第二章 酒神氣質與奧尼爾悲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節 奧尼爾悲劇中的社會底層人物群像
一、奧尼爾的“薩蒂爾”們
二、酒神氣質在“水手”形象上的反映
三、酒神氣質在“農夫”“工人”形象上的反映
四、酒神氣質在“酒徒”形象上的反映
第二節 奧尼爾悲劇中的女性形象
一、奧尼爾的“酒神狂女”們
二、酒神氣質在“地母”形象上的反映
三、酒神氣質在“妓女”形象上的反映
四、酒神氣質在“家庭主婦”形象上的反映
第三章 酒神傾向與奧尼爾悲劇的表現方法
**節 酒神傾向與精神分析方法之互通
一、奧尼爾悲劇中隱含的“戀父/戀母情結”
二、奧尼爾悲劇中反復出現的“人格分裂”
三、奧尼爾悲劇中頻繁穿插的“白日夢”
第二節 酒神傾向與表現主義方法之實踐
一、情感**:奧尼爾悲劇中的內心獨白
二、逆向演化:酒神影響下揚克的變形表現
……
第四章 酒神精神影響下奧尼爾悲劇的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 節選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農業和工業是現代國家建立的基石,也是決定人類文明能否繼續存在和延續的關鍵。美國這般體量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確保自身國際地位穩固和戰略目的之實現,必須以超出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工業、農業實力作為保障,其國內存在足夠數量依靠出賣勞動力來換取必要的生活資料的農夫、工人群體,這些生活在*底層的人物實際上是維持美國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發展的關鍵支柱之一。但是,由于資本主義體制存在固有的矛盾,大量社會財富掌握在上層社會手中,為生產這些資料輸出勞動力的農民、工人們反而要為此承擔更大的風險。尤其進入現代以后,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進一步拉開西方社會各階層的差距,農夫、工人的工作、生活條件沒有隨生產力提高得到改善,反而被剝削得更加嚴重。創造物質者*終淪為了物質的奴隸,一般無二的“人”被依據資產的多寡劃分成對立的陣營,他們的處境被奧尼爾敏銳地把握并反映在作品中,控訴西方文明的繁榮是以現代人精神的空虛和人性的墮落為代價的。一些西方左翼批評家卻曲解其意圖,攻擊奧尼爾丑化勞動者,是“資產階級作家”,這一評價是不公允的,其中期的悲劇作品《榆樹下的欲望》和《毛猿》是反駁該說法的有力佐證。《榆樹下的欲望》寫于1924年,正值美國經濟大繁榮,物質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全劇圍繞“欲望”主題展開,主要表現了信奉清教主義的新英格蘭農場主凱伯特與其兒子伊本、后妻愛碧三人間錯綜復雜的利益糾紛和倫理關系。青年農夫伊本剛出場時就不是一個本分的莊稼人,他似乎有些特別的浪漫情調,情不自禁地贊嘆著落日帶來的美感,奧尼爾形容伊本“像一頭被困的野獸”,“每天對他都是一個牢籠,他發現自己被困在里面,卻又不甘屈服”。[1]原因在于其父凱伯特恪守清教徒的教條(教會的實踐是敵視生命的),[2]常年以專制家長的姿態強迫兒子們為他干活卻不肯給予報酬;加之伊本的母親嫁給凱伯特后,因丈夫待人苛刻,過分操勞而早早辭世,使伊本對父親怨恨有加,以至“但愿他早死”。[3]伊本與父親的糾紛并不僅限于表面上的感情不和,矛盾背后實則隱藏著經濟利益上的沖突:對田莊繼承權的爭奪。伊本固執地認為田莊是母親留下的遺產,只有他才是唯一合法的繼承人,正是這種思想促使他盜取了凱伯特的錢財,說服兩個異母兄長遠走加利福尼亞淘金,以便排擠掉潛在的競爭者。而凱伯特是絕對不允許兒子威脅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的,于是迎娶了第三任妻子愛碧,這一行動無疑增加了伊本的憂慮,田莊代表的物質財富和父親象征的傳統觀念構成了束縛伊本的囚籠。伊本起初將野心勃勃的繼母視作頭號仇敵,她對田莊的一切都充滿了占有欲,與懷有同樣想法的伊本的交鋒是不可避免的。經過短暫的針鋒相對后,她身上那種“騷動、野性和不顧一切的氣質”發揮了奇異的作用,愛碧和伊本確實是同類型的人,他們都不敬權威的上帝,追求感官刺激和享樂,心靈容易受強烈的情緒驅使而變得瘋狂,而這些都是構成“酒神氣質”的要素。雙方的關系由于本能的性沖動發生了微妙的轉變,起初伊本尚且出于利益考量和道德羈絆逡巡不前,但隨著他身上占有母親、報復父親的“俄狄浦斯情結”在愛碧的情感攻勢下得到滿足,二人終于發生了“不倫”之戀。首先是在伊本的房間,愛碧被繼子所接受;繼而在停放過伊本母親遺體的客廳(伊本一直認為母親的靈魂還停留在那里,愛碧初次進入時也“暗中好像覺得有什么東西”,這間屋子代表著“母親”身份,愛碧在這里完成了與伊本生母合二為一的“儀式”,兒子“進入”了母親,二人至此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亂倫),[1]伊本和愛碧在狂熱情欲和對凱伯特仇恨情緒的驅使下走到了一起,互相占有了對方。《榆樹下的欲望》前兩幕向觀眾和讀者展示了人類原始的生命沖動(性欲望)是怎樣復蘇并預備向一個存在信仰危機和物質崇拜的社會采取報復行動的,為悲劇在*后一幕達到高潮積蓄著力量,因而奧尼爾有意將氛圍營造得極其壓抑。尼采說:“感性的升華叫做愛:它是對基督教的偉大勝利”。[2]伊本與愛碧的感情急劇升溫,他們的兒子誕生了,只有被清教思想“閹割”了的凱伯特被蒙在鼓里,[3]從而引發了更激烈的沖突。凱伯特為了打壓兒子,詐稱愛碧早已計劃把伊本趕走,所以故意讓他放松警惕,而自己已決定要將田莊全部留給愛碧和嬰兒,“一根木頭一塊石頭都沒有你的份”。……
尤金·奧尼爾悲劇的酒神精神研究 作者簡介
吳金濤,陜西洋縣人,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進行西方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張惟喻,江蘇揚州人,揚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主要從事語文的教學與研究。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