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后殖民視野下的邁克爾·翁達杰小說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1599
- 條形碼:9787520371599 ; 978-7-5203-715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殖民視野下的邁克爾·翁達杰小說研究 內容簡介
流散文學(diasporic lierature)是當前比較文學研究的前沿話題之一。在諸多流散作家中,祖籍斯里蘭卡,現居加拿大的作家邁克爾·翁達杰(Michael Ondaatje)堪稱該群體中的領軍人物。特殊的人生經歷與文化背景使翁達杰的作品包含了母國或西方文學少有的多元文化因子,其作品在內容、體裁、寫作技法等方面均打破傳統小說的套路,優美的詞句在帶給讀者感官享樂之余,也留下許多空白,等待他們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和填補其中隱含的深刻寓意。本研究在細讀英文原版小說及其譯本的基礎上,借用后現代敘述學、解構主義、后殖民、新歷史主義等理論,將文本與理論相結合展開論述。與從前零散的研究相比,本書嘗試從整體上把握翁達杰的小說,但在具體分析每部作品時又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力圖以更立體的方式展現翁達杰的小說藝術。研究既關照小說的內容層面,亦顧及敘述策略層面,將翁達杰在小說中體現的“后殖民批判”與“主體建構”這兩大主題置于流散語境中考察。
后殖民視野下的邁克爾·翁達杰小說研究 目錄
一 流散文學與后殖民文化理論研究
二 流散知識分子對后殖民文化理論的建構
三 研究緣起及研究現狀
四 創新點與主要研究內容
五 研究方法與思路
**部分 東西方文化沖突與后殖民批判
**章 用碎片書寫歷史與自我——《世代相傳》
**節 《世代相傳》引發的爭議
第二節 《世代相傳》復雜的寫作背景
一 與殖民、種族問題相關的斯里蘭卡歷史
二 翁達杰家族背景及本人經歷的特殊性
第三節 《世代相傳》之所謂“非東方主義”
一 以虛構動機見歷史敘述本質
二 從虛構痕跡判斷作者權威意識
三 透過塑造的東方形象看作者立場
第四節 歷史碎片折射出的后殖民批判
一 殖民與反殖民歷史的微觀再現
二 人物形象與后殖民批判
三 《世代相傳》在文體上的“去中心化”
第五節 在兩個自我之間“奔跑”
一 “奔跑”的原因
二 在“奔跑”中保持平衡
第二章 《阿尼爾的靈魂》: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翁達杰的“協調者”角色
**節 西方文化遭遇東方本土文化的尷尬
一 西方“先進”文化在東方的挫敗
二 西方理念之于東方文化的片面性
第二節 基于東方佛教倫理與西方科學理性的兩種“真實”觀的碰撞
一 實證主義者眼中的“真實
二 建構于佛教基本觀念“空”之上的“真實”
第三節 東西方文化的“協調者”
一 忠實傳遞東方佛教倫理思想
二 書寫基于東方文化的“小寫歷史”
三 阿尼爾的“靈魂”:東西方文化對話的開始
第三章 《英國病人》: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身份與歷史書寫問題
**節 殖民主義的同質化手段
……
第二部分 翁達杰對西方“內部殖民”的批判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后殖民視野下的邁克爾·翁達杰小說研究 節選
《后殖民視野下的邁克爾·翁達杰小說研究》: 斯里蘭卡處于后殖民狀態,由兩大主要族群組成——少數的泰米爾群體和多數的僧伽羅群體,信奉著各自的族群民族主義。僧伽羅人使用僧伽羅語,信仰佛教;而泰米爾人本身是英國殖民時期為種植園補充勞動力而從印度南部引入的人群,后主要居住在東部和北部,并從相鄰的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獲得文化及社會支持。斯里蘭卡**任總理提倡僧伽羅人的民族主義,而*具挑釁性質的行為是1956年頒布的“僧伽羅語言法案”,宣布僧伽羅語為唯一的官方語言,造成兩大民族群體矛盾加深,1958年爆發了斯里蘭卡獨立以后的**次大規模種族騷亂。除了語言方面,還有社會經濟方面的不平等政策,比如1972年頒布的新憲法中規定給佛教*優先的地位,還批準了針對泰米爾人升大學所做出的相關歧視性規定。兩個群體間的暴力事件從1965年便開始,規模*大的一次是1983年,泰米爾猛虎組織在北部的賈納夫港發動了一次自殺式襲擊,13名僧伽羅士兵被殺。作為對抗,僧伽羅暴民也襲擊了科倫坡,對泰米爾人的房屋進行燒砸搶。與此同時,僧伽羅人控制的政府又與南方的極端民族主義佛教徒發生沖突,南部成立了一個反政府組織,緣由是其政治、經濟的管理不利。于是*初由僧伽羅人與泰米爾人之間的沖突而起的內戰變得越發復雜,造成族群之間、宗教同門之間互相殘殺。使局勢變得更為復雜的還有印度政府派至斯里蘭卡的維和部隊,它們的到來不但沒有緩和局勢,反而使戰火和仇恨愈演愈烈:泰米爾猛虎組織因印度沒有征求其同意就與斯里蘭卡政府簽署和平協議引而感到強烈不滿,雙方關系惡化,導致了印度維和部隊與猛虎組織之間戰火迸發。另一方面,和平協議造成印度軍隊進駐以及斯里蘭卡政府對泰米爾人的讓步,這也引起了僧伽羅人的不滿。因此,反印浪潮席卷全國,許多反政府激進組織也利用僧伽羅民眾的反印情緒開展恐怖暴力活動,這也使政府對國際援助組織出現信任危機。 正在這樣復雜的暴亂局勢中,翁達杰引入一個西方化的人物阿尼爾,一個在英國和美國待了15年的斯里蘭卡裔法醫人類學家。阿尼爾雖然出生在斯里蘭卡,但離開故國多年的她甚至連母語都不會,加上在英、美所受的教育,她在思想上已經徹底西化。與她的法醫人類學專業和從事的人權調查工作密切相關的科學、理性、天賦人權等思想都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組成因素。阿尼爾帶著西方“先進”的文化思想回到祖國,對將要開展的工作滿懷信心,但很快她便感覺到了自己與闊別已久的文化格格不入。小說圍繞1988-1989年間內亂高峰時期的一樁謀殺而展開,當阿尼爾在政府保護區的考古遺址發現了一具新近被殺者的骸骨,并由此懷疑這很可能是政府組織的一次政治謀殺行為時,她意識到自己此行的目的與其說是完成法醫學上的任務,不如說一項“啟蒙”任務,即通過科學方法揭穿犯罪事實,從而為斯里蘭卡建立公正社會打下良好的法制基礎。盡管她出色的專業水平使她堅信事情會水落石出,政府派來的搭檔瑟拉斯卻對她的“科學方法”沒有信心——不是因為業務能力,而是因為她已經離開斯里蘭卡太久,對其復雜的社會現狀缺乏了解,他告訴阿尼爾:“你應該明白,若不是你遠居海外,你或許更有資格要求別人信服你提出的質疑。”多年的海外生活經歷以及在歐洲、北美受教育,阿尼爾已經被馴染成一名“外國人”:“不論置身在貝克盧線的車廂內,或是開車馳騁在圣塔菲市的環城高速公路,她都能怡然自得。”而回到故國時她卻反而“感覺像是到了異國(她的腦子里還牢記著丹佛和波特蘭的電話區碼)”。 ……
后殖民視野下的邁克爾·翁達杰小說研究 作者簡介
劉丹,女,四川省內江市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先后擔任加拿大約克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已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義社科研究項目2項,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1項。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