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1645
- 條形碼:9787301321645 ; 978-7-301-32164-5
- 裝幀:一般雅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本書特色
這不是一本經濟學的學術專著,書中也鮮有復雜的數學模型與公式。寇宗來教授憑借其多年的經濟學研究與教學經驗,以及對真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通過一篇篇基于時代熱點的經濟學短文,用通俗易懂且貼近現實的語言為讀者闡釋了知行合一的經濟思維。 互聯網時代的平臺補貼到底是不是“免費的午餐”?網約車的安全隱患究竟是什么?“井噴”的知識產品該如何定價?AI與大數據將對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書中收錄文章內容接地氣且易閱讀,讀者可利用碎片時間隨時翻閱。 林毅夫、張軍、劉守英、唐杰、文一等知名專家聯袂推薦。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內容簡介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寇宗來教授所著經濟學短文集。本書旨在用通俗簡練的語言、生動前沿的案例,闡釋經濟學的思維邏輯和分析方法。作者相信“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書中將經濟學的原理知識與生活中的現實場景緊密結合,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本書了解到:面對互聯網時代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熱點,須以決策者和親歷者的視角,洞察利弊得失、檢討經驗教訓,實現理性決策的**。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目錄
前言/001
經濟學導言
經濟學,假裝是科學!/003
經濟學并非無聊的數學規劃,凱恩斯不是凱恩斯主義者/008
經濟學的 “知行合一”/015
從多巴胺到非理性決策/023
不確定性下的義利觀/033
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045
互聯網平臺沒有 “安靜的生活”/051
周鴻祎是如何顛覆雷軍的?/061
守舊還是創新,誰說了算?/066
超女、短信——為了忘卻的紀念/069
飛信策略的精妙與陷阱/073
微信,是如何滅掉MSN和飛信的?/078
互聯網時代,看廣告是一種美德/084
電商來襲,幾家歡喜幾家愁?/089
拼多多上市不是 “消費降級”的充分證據!/093
“店大欺客”vs“客大欺店”/096
“刷信”真的很壞嗎?/098
如何破解 “黑心外賣”?/105
平臺競爭——補貼何日是盡頭?/113
優步——生于公平,死于效率/117
共享單車——真共享,假共享?/120
網約車真的不安全嗎?/124
順風車,莫讓滴滴變陌陌/131
順風車, “一鍵報警”怎么樣?/142
對網約車司機訪談的總結/147
上海為什么創新不足?/149
上海為什么沒有BAT?/156
“上海為什么沒有BAT?”: 真問題,假問題?/160
知識何以有力量
為什么一流知識永遠不免費?/167
再論知識的對錯、高下與定價/177
知識定價中的產品思維與平臺思維/194
高校的慕課競爭/200
教師的慕課競爭/203
慕課如何影響社會公平?/207
對未來經濟的看法
中國經濟增長的斯芬克斯之謎/211
當 “數字化生存”遇到 “城市的勝利”/222
大數據會導致計劃經濟嗎?/227
AI已經到來,共產主義還會遠嗎?/232
“第二機器時代”的貿易沖突/245
疫情沖擊與商業模式嬗變/251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節選
知識定價中的產品思維與平臺思維 知識定價中的產品思維與平臺思維根據之前的文章,大家已經熟悉了互聯網平臺為何物,對于某種交易,市場中有許多潛在買家和潛在賣家,平臺的作用就在于撮合買家和賣家達成交易。 關于平臺的價值,通常的說法是,平臺連接的買家和賣家的數量越多,平臺價值越高。這背后是所謂的梅特卡夫定律(網絡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及雙邊網絡外部性,移動出行是已分析過的*典型的例子。 但是,這種解釋不能簡單地移植到知識付費領域,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交易標的有很大差別。簡言之,打車服務是一種搜尋品(search good),而知識產品是一種體驗品甚至信任品。這三種產品為表述簡潔,這里提到的產品都指產品或者服務。的差別,*好是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進行闡釋。 搜尋品是指消費者只要看到這種產品,就知道它的質量;體驗品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前不知道這種產品的質量,但消費之后就知道了;信任品是指消費者在消費前后都無法判斷這種產品的質量。 一旦認識到知識產品(尤其是線性進程的音頻產品)是體驗品甚至信任品,我們就會發現,移動出行平臺中的雙邊網絡外部性并不能完全用于知識付費平臺。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購買知識產品,不但需要付出貨幣成本,更重要的是還得支付不菲的體驗成本(主要是時間成本)。 對消費者來說,*不愿意得到的結果是花錢買了某個音頻產品,聽了半天,卻發現里面講的全是些無用的 “雞湯”,或者全是些正確的廢話。所以,撮合知識產品交易的互聯網平臺真要擁有高效率,就必須具有篩選的功能,或者說需要展現平臺的眼光,在消費者中構建這樣的名聲——只要是我平臺認可的產品,都是貨真價實、物有所值的產品。 對此,有一個充分的例證。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知識的公開發布已經不再是難題。*初,有些人認為這會替代學術雜志,因為他們以為學術雜志的主要功能就是將學術知識 “鉛字化”,但事實證明,其言何其謬也。 以前,排版成本非常高,個人很難靠一己之力出版作品;而出版社因為出版很多書,可以攤銷固定成本,因而有很強的規模經濟。現在,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排版形式的作品都有其可展示的平臺;在此意義上,雜志將知識 “鉛字化”的功能就變得非常不重要。但現實表明,好雜志在學界的作用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強。為何?因為信息篩選! 如果說以前人們面臨的問題是 “無書可讀”,那么,現在人們面臨的問題則是 “信息爆炸”。給定時間有限,如何才能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 做過研究的人都知道,許多學術文章看起來很高深,用了不少花里胡哨的技術,很有派頭,但真正花時間看懂之后,會發現里面并無什么有價值的內容,有的甚至是錯的。面對這種情況,讀者自然有一種 “吃蒼蠅”的感覺。因此,就在信息爆炸時代,好雜志變得日益 “贏者通吃”,*根本的原因就是為讀者提供了篩選、背書和認證的功能。這樣就能讓讀者把寶貴的時間花在真正值得的地方,即所謂的好鋼用在刀刃上。 所以,一個撮合知識產品交易的互聯網平臺,只要其定位不是一個人人想唱就唱的娛樂平臺,就必須認清楚自己在本質上是個互聯網講臺。三尺講臺, 能者上、 庸者下, 不在多、 貴在精。 簡言之, “精益求精” 的產品思維一定優于 “狗吃牛屎——圖多” 的平臺思維。互聯網時代,一個好產品,一定優于十個甚至一百個平庸產品。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做精品。做精品的核心,一是選對人,二是設定好的激勵機制。選人,取決于眼光,至關重要,但又毋庸多言,歷史上正反案例甚多,如三國時孫權重用書生陸遜而夷陵破蜀、孔明重用 “嘴炮”馬謖而痛失街亭,等等。下面著重談談合約形式背后的激勵問題。此處所謂的激勵問題,既有逆向選擇 (adverse selection), 也有道德風險 (moral hazard)。 現實生活中的合約,一般不會簽得非常復雜,基本上用兩部定價就足以解決問題。現實中當然還存在一些更加復雜的非線性定價機制,但契約理論分析表明,任何非線性定價原則上都可以用許多兩部定價來逐步逼近。 買賣雙方交易,兩部定價的合約形式為:T=A+pQ,其中T為買方支付給賣方的總費用,A為固定費,Q為交易量,p為單位交易價格。A>0,表示買方為從賣方購買產品需要支付的 “資格費”。但原則上,A0,p=0;這是 “自助餐”定價模式,在知識產品定價中,這對應于買斷。 (2)A=0,p>0;這是*常見的線性定價模式,在知識產品定價中,這對應于簡單分成。 (3)A>0,p>0;這是前兩種定價模式的混合,在知識產品定價中,這對應于既有保底、又有分成的混合模式。 很容易理解,兩部定價中,固定費A起的是保險作用,分成部分p起的是激勵作用。由此,可以討論買斷制、分成制與混合制三種合約背后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買斷制 買斷制下A>0, p=0。 這是一種典型的 “弱激勵合同”(lowpowered contract),因為賣方收益與后續的Q無關。這導致的結果是: (1)賣方對自己的產品評價越低,越愿意接受這個合同,此為逆向選擇,結果是劣幣驅逐良幣。 (2)賣方后續收益與Q無關,但注意到Q的量取決于賣方的努力,而努力成本由賣方獨家承擔,故賣方有積極性偷懶,此為道德風險,結果是出工不出力,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分成制 分成制下A=0,p>0。這是一種典型的 “強激勵合同”(high powered contract)。p越大,賣方激勵越強(做好產品);反之,p越小,買方激勵越強(平臺促銷激勵)。 在完全信息下,這種合約是一種*優合約,賣方(制作者)和買方(平臺)分別按照自己的貢獻得到相應分成。但在非對稱信息世界中,這種合約的*大問題是買方的道德風險。尤其是給定平臺注意力資源稀缺,而平臺產品魚龍混雜,平臺難以做出可信承諾(credible commitment),會給予產品以合理的注意力資源,這使得賣方承擔過度的風險。 混合制 混合制是上述兩種方式的結合,效果上也是上述兩種方式的結合,既有保險功能,又兼顧激勵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平臺產品數量比較少,每一種產品獲得充分可見度本來就符合平臺的事后激勵,固定費的承諾功能就下降了。正因如此,站在平臺的角度,給定注意力資源稀缺,產品并非越多越好。一個好的辦法是分類,在 “平臺嚴選”部分,產品數量少,每個都是精品,代表了平臺眼光,以質取勝;而在 “自嗨部分”,平臺可以除了進行常規的政策審查,允許人人皆可發聲,借助于類似用戶點評打分的方式,搭建平臺,讓市場自己玩,平臺獲取人氣,收點流量費即可。 *后,簡單討論一下知識平臺的定位問題。任何公司,做產品都必然面臨一個選擇,到底是迎合市場還是引領市場?盡管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公司肯定是希望兩者兼顧,但本質上仍然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就知識產品而言,此問題尤為重要。這牽涉到之前已經討論過的關于知識定價的三個難題。 **是阿羅信息悖論。在此情形下,知識產品類似于一種商業秘密,是一種體驗品,不存在用戶看不懂、理解不了的問題。但對于商業秘密,消費者要知道自己愿意出多少價格,就必須先知道知識產品的內容;可一旦消費者已知知識產品的內容,他們就沒有積極性購買了。現實的解決辦法是部分披露,比如音頻課程中的 “試聽三分鐘”。 第二是認知不對稱。在此情形下,知識產品介于體驗品和信任品之間,消費者不是完全不懂,也不能完全懂。 一旦消費者無法知道知識產品的優劣,專家的認證和平臺的篩選就變得至關重要。正因為多數知識產品都具有此類性質,平臺的雙邊網絡外部性受到很大的制約;也正因如此,對平臺而言,知識產品并非越多越好。 第三是私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不對稱,事前激勵和事后獎勵不對稱。簡言之,知識產品的創造成本很高,但復制成本很低。 所以,從事前角度看,為了讓人們有積極性創造知識,知識產品定價必須為正;但從事后角度看,既然知識產品已經被創造出來,就應該免費共享才符合社會資源的*優配置,這牽涉到公共政策問題,此處不多談。 對于平臺企業而言,關鍵是前兩點。如果知識產品定價更多地面臨**類問題,則企業策略主要應該是迎合市場,這時候平臺思維占優;如果知識產品定價更多地面臨第二類問題,則企業策略主要應該是引領市場,這時候產品思維占優。簡言之,秉承平臺思維的企業,其目的是迎合市場;而秉承產品思維的企業,其目的是引領市場。 2018年4月3日
五分鐘經濟學:互聯網時代的經濟邏輯 作者簡介
寇宗來,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創新發展、公司金融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經濟》《金融研究》《經濟學》(季刊)及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