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回望手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37059
- 條形碼:9787559837059 ; 978-7-5598-370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望手藝 本書特色
日本采寫大家鹽野米松作品,《留住手藝》經(jīng)典續(xù)作歸來 回望手藝,“人”與“物”能否回到*初的溫情? ★《留住手藝》經(jīng)典續(xù)作歸來,聲聲嘆息與脈脈溫情,展現(xiàn)日本時代變遷之景本書延續(xù)了經(jīng)典長銷書《留住手藝》的視角與精華,除了內(nèi)容上與前作銜接緊密之外,更增加了大量鹽野米松對日本傳統(tǒng)手工藝的深度思考。 在采訪記錄手藝人日常工作之外,作者更進一步,深入探究手藝匠人消失原因,描述手工藝品原材料的困境,詳盡地記述了手藝傳承中,舊學徒制度與新時代的新傳承制度的共性與差異。通過這些探問,剖析日本手工藝時代消逝的內(nèi)層肌理。歷史與今朝,輝煌與落幕,是手藝人個體的人生浮沉,更是一幅日本時代變遷的畫卷。 ★鹽野米松×32位手藝匠人,紀錄片式呈現(xiàn)匠人故事,開啟一次關于“人”與“物”的思考本書作者鹽野米松曾四次入選芥川龍之介獎。他走訪日本30余年,傾聽和記錄了300多位日本傳統(tǒng)手藝人的生活,出版關于手藝人的書20余部。由于他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日本,人們開始重新重視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tǒng)手工藝。 在本書中,鹽野米松親臨日本各地17個工種、32位匠人的工作現(xiàn)場,用他的眼睛和筆,見證了手藝的傳承與匠人精神。他用手藝人的語言記錄下手藝人的生活,用薄木片修葺屋頂?shù)奈蓓斀橙恕猿肿鍪止~鉤的手藝人、赤竹手編藝人、木盆師……工種解讀豐富詳細,匠人們對待手造物的專注與用心,呈現(xiàn)出了細膩的“人”與“物”的哲學。 ★一本柔軟舒適的小書,帶你找尋民藝的終極意義,讓生活回歸原初的幸福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用壞了扔掉”似乎是一種大家習以為常的消費觀念, 但像手工藝匠人那樣珍重每一件物品的生活態(tài)度也消失了。這不僅體現(xiàn)在對待“物”的態(tài)度上,人際交往中,追求廉價,效率至上,我們常常忘了作為人本來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本書的內(nèi)核始終指向:豐裕人的內(nèi)心。不管什么時代,我們都在渴求內(nèi)心世界的充實,這是本書想要傳達的情感與意義。 本書采用32開小開本,輕便小巧易攜帶;封面覆觸感膜,手感細膩滑潤;內(nèi)文采用順滑書紙,閱讀體驗舒適。
回望手藝 內(nèi)容簡介
“通過一件物品來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才是手藝的優(yōu)選意義,無關精美。”那些曾活躍于“手工業(yè)時代”中的工匠們,他們的倫理道德觀與職業(yè)觀,在今天能否找到新的棲身之處?作為日本采寫人,鹽野米松走訪日本各地30余年,采訪和記錄了300多位日本傳統(tǒng)手藝人,用手藝人自己的語言書寫他們的生活和技藝。他的《留住手藝》在日本出版后反響強烈,人們開始重新關注那些即將消失于工業(yè)化浪潮中的傳統(tǒng)手藝。本書延續(xù)了《留住手藝》和《留住手藝Ⅱ》的視角與精華,除了采訪記錄手藝人的日常之外,更進一步深入探究手工藝品材料的困境、手藝曾如何通過師徒制度傳承、新時代的傳承制度等內(nèi)容,以不同視角記錄了日本手工藝的時代變遷,深度分析了傳統(tǒng)手工藝消失的內(nèi)在原因。本書是鹽野米松在數(shù)十年采訪手藝人后,對日本傳統(tǒng)手工藝和“人”與“物”關系的思考。雖然手工藝時代不可挽回地結束了,但鹽野米松通過《留住手藝》與《回望手藝》的記錄與出版,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試圖幫助我們找回原初的幸福。
回望手藝 目錄
序 / i
**章 消失的工匠
制作鋤頭和菜刀的鐵匠 / 001
用薄木片修葺屋頂?shù)奈蓓斀橙?/ 007
制作柳編行李箱的柳編藝人 / 015
靜岡縣掛川的葛布織布匠 / 021
對馬的手工魚鉤手藝人 / 029
鹿兒島的手編簸箕 / 040
燒炭師 / 048
和歌山的備長炭 / 051
岐阜的鋸木工 / 060
山形縣關川的椴木織 / 069
宮崎縣的篾匠 / 075
巖手縣的赤竹手編藝人 / 084
秋田的槭樹條手編藝人 / 091
檜枝岐村的木盆師 / 099
船匠 / 108
沖繩的鯊舟船匠 / 110
熊野川的平田舟船匠 / 117
岡山縣的旭川船匠 / 121
長良川的漁夫 / 131
在大阪制作櫓和槳的工匠 / 135
壘石工 / 145
壘石墻 / 151
石匠的工具 / 158
混凝土石墻 / 161
第二章 有關輪回的思考
采集原材料的季節(jié) / 165
取之不盡的原材料 / 175
相互關聯(lián)的職業(yè) / 181
原材料用盡的時候 / 187
第三章 何謂師徒制
工匠的培養(yǎng) / 195
拜父為師的情況 / 197
在師傅門下 / 216
另一位師傅 / 234
第四章 手的記憶
嘗試新的學徒制 / 239
重新思考學徒制 / 260
自滿等于末路 / 269
與學徒制一起消失的東西 / 274
工匠消失的原因 / 284
不需要經(jīng)驗的時代 / 290
下一棒跑者 / 307
后 記 / 321
回望手藝 節(jié)選
序 說起有關手藝人的話題,我就會想到驛站接力賽中,如果前一棒選手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沒有跑到接力點,后續(xù)跑者即使沒能拿到接力帶也只能被迫提前起跑。 在驛站接力中,各組跑者需要逐段傳遞接力帶,完成長距離賽跑,力爭成為**個沖過終點的隊伍。當上一棒跑者跑到接力點時,就會取下肩上的接力帶,交給已經(jīng)開始助跑隨時準備出發(fā)的下一棒選手。接棒的選手一邊將接力帶挎過肩頭,一邊已經(jīng)離弦而出。各組選手都會這樣陸續(xù)跑到接力點,完成接力帶的傳遞。 還沒等到自己這一隊前棒隊員的選手們會一邊張望著遠方,一邊原地踏步,保持熱身,等待隊友出現(xiàn),但有時也會出現(xiàn)左等右等也等不來的情況。當**組隊伍跑過接力點,裁判就會開始計時,經(jīng)過一定的時限之后,裁判就會無情地宣布余下的跑手必須“提前起跑”。 這時,即使還沒有拿到前一棒的接力帶,剩下的所有選手都必須先行出發(fā),他們會披著臨時的接力帶出發(fā)。這就是所謂的“提前起跑”。 但此刻,前棒選手們還在拼命跑向接力點,想把接力帶傳給下一棒選手。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接力帶已經(jīng)無法傳遞給下一棒選手時,不禁會哭泣著倒在地上。每年在賽事直播中都能見到這樣的畫面。 在驛站接力的比賽中,無法將接力帶傳給下一位隊員的跑者有兩類。一類是下一棒隊員被迫提前起跑了,另一類是排在*后一棒跑完全程的跑者。*后一棒的選手擔負著*終名次,雖然結果可能是榮譽也可能是失敗,但無論如何都會有完成使命的自豪感。然而遭遇下一棒隊員提前起跑的選手們就不會有這種大功告成的滿足感。 20世紀,在那段所謂的高速發(fā)展時期內(nèi),眾多職業(yè)都在日本國內(nèi)消失了。我出生于日本戰(zhàn)敗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我們是*后一代能親眼目睹手藝人工作身影的人,如今那些手工藝匠人都已經(jīng)不見蹤影了。他們并不是挎著接力帶跑到終點的人,我覺得他們更像是沒能把接力帶傳給下一棒選手的跑者。沒有任何儀式為他們舉行,甚至直到他們放棄自己的手藝也不曾有人了解他們究竟是干什么的。棄業(yè)的背后當然有各式各樣的原因,有的是出于個人原因放棄了某樣職業(yè),也有不少是整個行業(yè)都集體沒落了。 在這二十幾年中,我走訪了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手藝人和手工業(yè)從業(yè)者,參觀他們的工作,傾聽他們的講述。 無論什么行當,都是當?shù)貧夂蛩劣绊懴碌漠a(chǎn)物。從大自然中獲得原材料,加以靈活運用,并努力把手藝留給徒弟或子孫,使之成為祖祖輩輩的營生,這就是技藝的傳承。師傅會不斷地叱責學徒,直到學徒能人劍合一般熟練運用簡單的工具,才能讓與這門手藝相關的記憶得以留傳。 以手工業(yè)為主流的時代,社會發(fā)展還處于小型社會階段。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間都互相認識,使用者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制造者。要在這樣的小型社會中生存下去,制造者們就必須不斷地制作出*好的作品。物品經(jīng)過自己的手制作,*后為人所用,手工藝人們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自己的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思維,也養(yǎng)成了手藝人之間的道義和禮節(jié)。但這樣所形成的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而逐漸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產(chǎn)、大眾消費的時代,整個社會也進入了大型社會階段。 這個時代,物品的背后不再是手工藝匠人的身影,而是工廠。制造者也不再直接面對使用者。批量生產(chǎn)可以面向更大的消費群體,而這種生產(chǎn)規(guī)模持續(xù)不斷地擴張,*終達到全球規(guī)模。 我想為那個不知不覺終結的手工制作時代,以及這個時代背后的故事留下一些證據(jù)。至少現(xiàn)在去回顧還不晚,因為消失的手工藝離我們還沒有太遠。 時代總在反復流轉(zhuǎn)中不斷演變。無論科學如何發(fā)達,技術如何進步,也無法確切地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伸手探索明天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過去是切實存在的。無論變化多么巨大,昨天都會是明天的指路標。在此,我想通過和手藝工匠們的對話來探究所謂“手工業(yè)時代”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鹽野米松 2001年8月 **章 消失的工匠 手工藝匠人已經(jīng)從我們身邊消失很久了。 在此,讓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些幾乎已經(jīng)不見蹤影的工匠們究竟從事著怎樣的工作。 制作鋤頭和菜刀的鐵匠 我的家鄉(xiāng)是秋田縣仙北郡角館町的橫町。橫町和市區(qū)隔著一座橋,是一片農(nóng)村地區(qū),有二十四五家住戶。橫町里有賣菜的、賣酒的、賣煙的等各種商鋪,也有工匠住在町內(nèi)。我小的時候,橫町里有一間鐵匠鋪。我們旁邊叫作“中町”的鎮(zhèn)上有專營手推貨車或馬車的“馬車屋”,帶動起了周圍的鐵匠鋪,雖不至于多到每個鎮(zhèn)上都有一家,但小時候我總覺得身邊有不少打鐵的作坊。 無論作坊多么小,只要有鐵匠在,就能幫周圍的農(nóng)戶定制鋤頭、鐮刀、斧頭等農(nóng)具。在我居住的橫町里有木匠、樺木細工藝人、石匠等,都會委托鐵匠為他們制作工具。鐵匠也會為鎮(zhèn)上的孩子制作夏天在河里玩耍時用的小魚叉,還有嵌在陀螺上的鐵環(huán)之類的東西。 要說鎮(zhèn)上的鐵匠是什么時候消失的,我也記不清是哪個明確的時間點了,不過到昭和三十九年(1964年)東京奧運會召開之時,各個鎮(zhèn)上打鐵的作坊幾乎都已經(jīng)消失了,不僅僅是我所居住的橫町,旁邊鎮(zhèn)上的鐵匠也早就消失不見了。鐵匠鋪或打鐵作坊關張的時候一般都不會舉行什么鄭重的儀式,不知不覺中爐火熄了,打鐵的聲音沒了,那就意味著鐵匠鋪關門了。 即便如此,各地還是保留著一些制作菜刀或其他刀具以及各種農(nóng)具的鐵匠鋪,他們也會承接各種修理業(yè)務。在此要介紹一位主要制作農(nóng)具的鐵匠—福島縣的高木彰夫先生(1940年生)。他的打鐵作坊位于西白河郡西鄉(xiāng)村,一個叫作川谷的地方。作坊門口并沒有寫著鐵匠鋪,而是掛著“報德鍛造廠”字樣的招牌。如今只做打鐵的生意已經(jīng)無法維持生計了,所以這里也承接組裝鐵架、焊接等工作。 高木彰夫先生專做鐮刀和鋤頭。農(nóng)戶跟他定制鐮刀或鋤頭,他會根據(jù)每一個客人的要求調(diào)整刀刃角度和刀柄根部的細節(jié)。來跟他訂貨的人會帶著自己以前用過的工具,或是把自己想要的樣子畫在紙上,時不時也會有人帶著高木先生或是他父親以前做的鋤頭來找他修理。如果是鋤頭前段刀刃的部分磨損了,也會拿來請高木先生在刃部加一些鋼,進行“補刃”。鋪子里*主要的產(chǎn)品是他父親開發(fā)的“源次鋤”。 鐵匠究竟是如何用鐵來打造鋤頭的呢?這里我們就以制作鋤頭為例來說明其中的工藝過程。 打鐵所用的原材料是從鋼材鋪買來的一塊塊板狀的軟鐵。首先要將這些軟鐵板切割成合適的大小,然后在800度以上的高溫里打出鋤頭的雛形。以前打鐵都是要燒炭的,靠風箱來提高爐內(nèi)的溫度,把鐵燒熱,現(xiàn)在都燒重油了。判斷火候全靠觀察火焰的顏色。 做一把鋤頭需要用到兩種鐵。首先是軟鐵,用來打造鋤頭整體的形狀。顧名思義,軟鐵性質(zhì)較為柔軟,延展性好。其次在刃的部分用到的是鋼。鋼含有碳的成分,加熱后再經(jīng)過水或其他物質(zhì)急速冷卻(淬火處理)能使其硬度增強。菜刀等各種刀具的刀刃部分都會用鋼制成。鋼更硬,更鋒利,但質(zhì)地也較脆。 大多數(shù)鐵匠鋪都會從材料商那兒購入所需的鋼材,但高木先生的鋪子用的卻是“滲碳法”,往軟鐵中滲入碳元素,煉成鋼材。當溫度達到910度以上的時候,軟鐵的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此時就可以滲入碳元素了。雖然只要在顆粒狀的木炭中加熱軟鐵也能在鐵的表面達到滲碳的效果,但用滲碳法制作出來的“滲碳鋼”內(nèi)里柔軟,表面堅硬強韌。 用滲碳法制作出來的鋼還要與成型的軟鐵進行熔接。鐵和鋼熔接時的溫度必須達到1600度以上,這時火焰接近白色,發(fā)出耀眼的光芒。達到這個溫度之后就可以打鐵了,敲打之下鋼和鐵就熔接上了。 熔接好的鋼和鐵還要在900度到1000度之間來回加熱,捶打出鋤頭的形狀。物件不是一下子就能敲打成型的,要放在爐里燒,再拿出來打,打完再放回爐里加熱,不斷重復。 經(jīng)過這樣幾個來回之后,鋤頭就成型了,再用裁斷機把周圍多余的部分去掉,還要用鍛壓機配合形狀壓出鋤頭特有的弧線。 接著要用研磨機進行打磨,還要進行淬火。淬火的溫度各家都不同,源次鋤的做法是從800度左右的高溫中熱燒之后放到一般室溫的水里急速冷卻。淬火的不同處理方法會影響鋼的硬度、脆度和延展性。 “唐鋤”(中式鋤頭)是用來開墾土地或是切斷植物根部的工具。在制作唐鋤時,為了保證整體能均勻受熱,會用到熔化的鉛液。先把鉛熔化,使它的溫度上升到淬火時所需的溫度;再把唐鋤浸入熔化的鉛液里,這樣受熱就很均勻了,等鋤頭的溫度上升到淬火溫度之后再馬上放入油中進行淬火。這樣制成的唐鋤既有韌勁,又堅硬結實。 至此,鋤頭的制作流程就算是簡單地介紹完了。 現(xiàn)在的鐵匠鋪已經(jīng)逐漸從燒爐改燒重油,打鐵也逐漸改用電錘了。目前一些小鎮(zhèn)上還能找到的鐵匠鋪大多都在用電錘和燒重油爐。不過就連這樣的鐵匠鋪,現(xiàn)在也不多見了。 鐵匠鋪的消失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已經(jīng)不再需要鐵匠了。 就拿鋤頭來說,與其去找鐵匠打一副自己稱手的工具,種地的農(nóng)戶寧愿選擇去量產(chǎn)的商店里隨便買一把回家湊合用。 量產(chǎn)的商品便宜,要用的時候隨時到商店都能買到,但這樣的商品只能是符合標準身材使用的標準品。在人們帶著圖紙或舊鋤頭去找鐵匠鋪打鐵的時代里,大家都有自己合用的尺寸,都能擁有自己用著順手的工具,這才是讓人干起活來事半功倍的好工具。所以即便工具壞了,使用的人也會愿意修修補補,讓它用得更長久些。 而批量生產(chǎn)的標準品就無法適應每個人身體的不同要求了。稍有不便,使用者只能忍耐一下,畢竟便宜,如果實在不合適,或是壞了、鈍了,直接扔掉也不會覺得可惜。于是,到鐵匠鋪定制工具的人就漸漸地消失了。而鋤頭作為重要生產(chǎn)工具的地位也改變了,如今不過是個不常用到的工具罷了。 這也是如今很少有農(nóng)戶去鐵匠鋪委托鐵匠給自己打造工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今天的農(nóng)業(yè)勞動中已經(jīng)很少有用到鋤頭和鐮刀的手工作業(yè)了。 高木先生說:“其實鐵匠鋪減少就是從農(nóng)業(yè)機械化興起的時候開始的。我現(xiàn)在接手的訂單還不及我父親那時候的十分之一,現(xiàn)在只靠打鐵已經(jīng)維持不了生計了,以后總有一天會干不下去吧。所以我們現(xiàn)在也承接各種焊接鐵架之類的活計。打鐵這行沒生意了,也想過干脆放棄這部分業(yè)務,但又舍不得,就還是保留了下來,但真的沒什么市場需求了。翻開黃頁,幾乎都找不到鐵匠這個行業(yè)類目。” 秋田縣算是農(nóng)業(yè)從業(yè)者較多的都道府縣,翻開秋田縣的黃頁,上面寫著“鐵匠鋪請參見鍛造業(yè)”,只記錄了兩家以工匠名字命名的作坊,還有一家制作菜刀的作坊。 鐵匠鋪的蹤影已然消失了。 也有鐵匠鋪從制作鋤頭、斧頭、鐮刀等農(nóng)具,改為主力制作菜刀,但市場需求也并不大。你只要去看看各家各戶用的菜刀就知道為什么了:批量生產(chǎn)的不銹鋼菜刀當仁不讓地占據(jù)了各家各戶的廚房。鐵匠鋪沒法打出那樣的菜刀,鐵匠鋪打制的菜刀要常磨才好用,不磨就會生銹。只要做好磨刀的功夫,手打的刀就能一直用下去,鋒利的刀刃還不會推磨、破壞魚或肉的細胞。然而會用磨刀石磨刀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這是一個倉促的時代,稍需動手的工具都會被推開。 之所以把鐵匠鋪放在**個介紹是有原因的。后邊介紹的各種手工藝匠人都會提到“能為我們修理手作工具的人、能制作趁手工具的人已經(jīng)沒有了”,所以鐵匠鋪的消失是其他手工藝人無法繼續(xù)存在的理由之一。 后記 時代洪流不會放慢前行的腳步。 前進速度更快的是人類自己,而這背后的動力就是人類的思想。 這本書是在2000年完成的,2001年出版。2008年又以文庫本的形式與大家見面。 當初我在20世紀末,整理著與這些手工藝匠人之間的對話時,也在見證手工藝的消失。 我在書中講到過,雖然工匠們消失了,但他們的作品還會留下來。這是承前啟后的時期,如果人們能回過頭來看看這剛剛落幕的手工藝時代,或許能為探索未來找到指引。 雖然我現(xiàn)在也依然抱著這樣的愿景,但自本書**版成書以來才經(jīng)歷了八年,書中提到的工匠們已有超過十人因為辭世或臥病而放下了工作。 在這些工匠中也有人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jīng)r。 即使沒有人繼承衣缽,也會留下一些工具和作品。但通常老手藝人*愛用的那幾件工具*不容易留下來。因為用著順手的、愛用的工具利用率總會更高,消耗越大留存下來的機會也就越小。 說不定在未來的某個時代中,會出現(xiàn)一些人想去嘗試重現(xiàn)前人留下的作品,試著復興手工藝。 但到彼時,人們只能借著那些殘留下來的作品去揣摩先人的智慧,通過不斷的試錯去掌握技術,去辨別原材料的優(yōu)劣,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這將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征程。 工匠們的生存之道就是由徒弟從師傅那里繼承技術和感知。物品可以被復制,但手藝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就很難回到從前了。師傅和徒弟的一生就像是兩張粘貼連接面很大的紙,有時兩張紙可能會完全重合,但如果原材料或者工具出現(xiàn)了變化,或是工藝上有所創(chuàng)新,兩張紙就會稍稍錯開。這錯開的部分有時代表著進步,有時也可能是退步。 但一切成立的前提是有師傅這個角色的存在,而這些師傅們正在漸漸消失,愿意成為重合的那張紙的徒弟們也不見了蹤影。 時代正在加速將手工業(yè)時代拋離身后。 或許今后,當人們在與時代的賽跑中感到疲憊或空虛時,就會懷念起工匠們的手作制品。但愿到了彼時,大家也能回想起這些手工制品背后,是日本民眾智慧和他們的生存之道支撐著手工藝事業(yè)。屆時如果這本書能發(fā)揮其綿薄之力,我將倍感欣慰。 作者 2008年2月
回望手藝 作者簡介
鹽野米松 1947年出生于秋田縣。被公認為日本采寫第一人,曾四次入選芥川龍之介獎。走訪日本各地30余年,采訪和記錄了300多位日本傳統(tǒng)手藝人,用手藝人自己的語言書寫他們的生活和技藝,出版關于手藝人的書20余部。2000年,鹽野米松來到中國尋找日本手工藝的根源,回國后整理出版了《中國的手藝人》。 由于他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日本,人們開始重新重視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tǒng)手工藝。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國際天文聯(lián)盟將第11987顆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 理想國·鹽野米松系列:《刃上人生》《回望手藝》《留住手藝》《留住手藝Ⅱ》《樹之生命木之心》。 張含笑 品牌策劃師、撰稿人、譯者。關注設計、手工藝及環(huán)保議題。譯著有《金繕:惜物之心》《d設計之旅》系列叢書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