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群與一體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93370
- 條形碼:9787300293370 ; 978-7-300-2933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群與一體化 本書特色
l 描繪并深入探討了一種全新的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中國經濟的雁陣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啟發新的思考。通過這本書,能讀懂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區域布局、投資機遇,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和實踐意義。 l 作者張明老師是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曾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他對宏觀經濟的觀察細微深刻,他的研究有前瞻性的視角。本書是張明老師帶領團隊對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和探索的成果,有前瞻性、有深度。 l 五個城市三角代表了中國經濟潛力增長活力的區域,無論是產業發展、個人投資,這里都代表這未來的機遇。產業人士和個人投資者能從中受到啟發。 l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作序推薦。 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一直都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特征。從*初的深圳特區,到西部大開發,再到東北振興計劃,這些具有時代印記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對我國區域的協同發展、挖掘經濟增長潛力起到了推動作用。 今天,在雙循環格局下,為打造更為暢通的國內市場,為解決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大城市病、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城市群的建設成為必然的選項。這本書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描繪了以京津雄、粵港澳、長三角、中三角、西三角五大城市群為特征的中國區域經濟新格局,預測這些區域的未來產業優勢、投資機遇、發展前景。本書也揭示了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的內在規律,對學術研究、產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群與一體化 內容簡介
在雙循環格局下,為尋求國內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新一輪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成為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 、京津冀、中部六省、西三角,是我國擁有代表性、很富增長潛力的五個經濟區域。本書深入分析這五個經濟區域不同的資源稟賦、產業優勢、政策環境,并將它們對標靠前上有相似特征的成功城市群,以借鑒優選經驗,探討五個區域經濟體未來的發展路徑、產業布局及投資機遇,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鍛造交易成本更加低廉的全國大市場。
城市群、都市圈建設是解決大城市病、優化社會資源配置、擴大投資和消費的必然選擇,本書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描繪了我國基于城市群戰略的未來發展新圖景。
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群與一體化 目錄
**章 區域經濟一體化: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
區域一體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會成為新時代經濟增長主引擎
第二章 大灣區珠三角:金融、創新為兩翼,內外聯動助騰飛
歷史背景:改革開放先行者,騰籠換鳥迎創新
資源稟賦:坐擁世界級港口群,高端人才助創新開放
經濟環境:出口數據亮眼,金融高校優勢顯著
國際經驗:三大灣區各具特色,粵港澳模式或為“金融+創新”
投資機會:加強三地融合發展,產業投資聚焦新經濟
第三章 轉型期長三角:區域均衡、聯系緊密,創新、開放雙箭齊發
歷史背景:三階段發展鑄就世界級城市群
經濟環境:經濟水平全國領先,區域均衡優勢凸顯
資源稟賦:基建完善、交通便利,資本、人才積累雄厚
國際經驗:科技推動跳躍發展,創新、開放互促互進
投資機會:產業投資需關注六大領域,上海及圈層核心城市房產價值凸顯
第四章 雄安版京三角:創新驅動均衡發展,千年大計重振華北
歷史背景:承接非首都功能,新時代創新試驗田
資源稟賦:交通便捷、資源豐富,制度紅利助推創新
經濟環境:京津冀經濟分量重、債務壓力小,優質教育、科技、金融資源集中
國際經驗:雄安新區的啟示——以韓國世宗市為例
投資機會:地產投資看“節點”,產業投資看高端
第五章 高鐵塑中三角:強化區位人口優勢,發展新興制造產業
歷史背景:先強后弱曲折發展,中部崛起正當時
經濟環境與資源稟賦:區位四通八達,人口紅利巨大
國際經驗:以點帶面,多元發展
投資機會:新興產業與武漢、鄭州、長沙樓市頗具看點
第六章 新時代西三角:分工明確、錯位發展,教育、科研助力騰飛
歷史背景:西部大開發與西三角經濟區的成型
經濟環境與資源稟賦:旅游資源與科研優勢突出
國際經驗:產學研結合,錯位發展
投資機會:新興產業與重慶、成都、西安樓市頗具看點
第七章 五個城市三角: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歷史背景:重東部輕西部,重沿海輕內陸
五大城市群的經濟概況梳理
五大城市群的資源稟賦對比
五大城市群競爭與合作展望
總結:五大城市群的發展定位與投資機會
參考文獻
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群與一體化 節選
自2010年以來,我國年度GDP同比增速處于持續下行態勢。經濟增速持續下行,既有短期周期性因素,也有長期結構性因素。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爆發,進一步增大了國內宏觀經濟增速的下行壓力。面對經濟可能存在的衰退風險,決策者既需要加大逆周期調控,也需要加快結構性改革。逆周期調控政策通常用來應對經濟的短期波動,主要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于短期穩增長具有較好的效果;結構性改革政策通常用來應對經濟的潛在增速下行,目的是通過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或勞動生產率來提振經濟的中長期增長,雖然短期內無法起到穩增長的效果,但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 區域一體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長期來看,區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是有利的,其背后存在著某些相對確定的機制。但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地區以及不同的前提條件下,區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呈現出異質性。此外,區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非線性的,需要通過具體措施加強引導和規劃,以更好地發揮區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區域一體化理念和實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深化,不同類型的區域協同發展組織和區域一體化組織陸續出現,已經成為推動全球分工、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以及加強經濟貿易聯系的重要力量。隨著國際產業體系分工深化和產業轉移,作為一個幅員遼闊、具備完備產業體系的大國,我國內部某些存在空間聯系的區域也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包括長三角一體化、珠三角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中部一體化、西三角一體化以及長株潭一體化等。這些區域通過打破空間、行政界限,建立區域統一市場、加快區域要素流動、探索區域分工定位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2018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強化了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的目標,要求按照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要求,推動長江經濟帶區域市場建設,探索規劃和建立制度統一、發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區域市場聯動的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新機制。 學術界關于區域一體化的探討包括方方面面,涉及區域一體化程度的測度(如用交通聯系、區域內價格水平,以及貿易法、經濟周期法、生產法等測度)、區域一體化階段的探討(如空間一體化階段、要素一體化階段、制度一體化階段等)、區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探討(如規模經濟、分工機制、競爭機制、虹吸效應等)、具體區域的一體化模式研究(長江流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中三角、長株潭等一體化)等。其中討論*多也*為集中的是區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包括對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影響、對區域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以及對區域內不同城市協調發展的影響。 本節將從區域一體化的概念、動力和特點出發,梳理現有理論中涉及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增長這一對關系的研究,并得出相應結論。 區域一體化溯源 區域一體化的概念由來已久,*初是指具有一定地緣關系的一組國家(地區)在生產的某些領域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聯合和共同的經濟調節,逐步取消各種貿易障礙,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在該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孫大斌(2003)認為,區域一體化的概念在我國有一定的政府利益偏好屬性,我國國內的經濟一體化可以定義為:在一個主權國家范圍內,具有一定地緣關系的省份之間、省份內各地區之間以及城市之間,為謀求發展而在某些領域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聯合調節,形成一個不受區域限制的產品、要素、勞動力以及資本自由流動的統一區域市場的動態過程。其目的是在區域內實行地區合理分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聯合體共同繁榮。 部分學者將一體化看作選擇的結果,其他學者則認為一體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早期的學者傾向于將經濟一體化過程看作微觀主體的區位選擇,區域一體化對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就是經濟活動的不同空間分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認為區位分布是“聚集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的結果。“聚集力”主要在于規模經濟和接近市場能夠降低成本,包括運輸成本、生活成本等;“分散力”則是擁擠效應帶來的成本提高。在聚集力發揮作用時,成本的下降會帶來實際收入水平的提高。這種對于區域一體化的認識既屬于經濟學的范疇,也屬于地理學的范疇。 孫大斌(2003)認為,盡管我國*初的區域一體化有政府行為的成分,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體化的動力機制轉變為產業簇群化、產業梯度轉移和高新技術打破產業邊界后的產業融合化發展,因此區域一體化的過程背后是某些產業方面聯系的不斷深化。部分學者將區域一體化看作一個空間非均衡動態過程,經濟活動向具備區位優勢的地域集聚,這在初期階段會促進基礎設施的改善、工業制造業的發展,但隨后也會帶來區域收入差距的擴大。黎文勇和楊上廣(2019)在對長三角一體化的研究中提出,一體化的動力在于原先要素市場的分割狀態導致要素資源難以跨區域流動,從而使得經濟增長效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此區域一體化的關鍵在于一體化市場的建設和城市分工體系的構建。孫博文(2019)認為,市場一體化兼具“市場化”和“空間一體化”的雙重屬性,即既關注“交換經濟”的現實,也關注要素和商品的跨區域流動帶來的增長空間溢出。 總的來說,現階段學界普遍認同區域一體化不僅僅是區位選擇的結果,而且是一個動態的、交互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一體化的形態是不是一定表現為“聚集”還有待商榷;現階段一體化的動力更多地體現在當地的產業有某種集聚性或是互補性,或是當地的市場割裂狀態嚴重阻礙了經濟增長和整體福利水平的提高。區域一體化整體呈現出市場一體化、產業分工體系的構建、要素流動帶來的空間溢出等特點。
五大增長極:雙循環格局下的城市群與一體化 作者簡介
張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 魏偉 經濟學博士,平安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師,風控委員會委員,策略配置、固定收益、金融及金融科技研究領域負責人。歷任平安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首席宏觀分析師。擁有12年證券投資研究經驗,對宏觀經濟、資產配置、市場策略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陳驍 北京師范大學金融學碩士、金融學在讀博士,平安證券首席前瞻性產業分析師,7年證券投資研究從業經驗,對宏觀經濟、資本市場、改革政策等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曾獲第9屆中國證券業分析師金牛獎之“2018價值金牛分析師”稱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