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32.1(3.2折)?
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促銷活動: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激波中的高溫現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8122497
- 條形碼:9787118122497 ; 978-7-118-1224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激波中的高溫現象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介紹了激波后高溫氣體所產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學現象,包括激波后氣體的熱力學特性,分子的振動激發、離解、電離、化學反應以及輻射等物理和化學現象的非平衡動力學特性,超聲速稀薄流中的激波結構,高焓非平衡激波層流的特性與研究方法。重點是激波后不同過程之間的耦合及其與流場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方法。
激波中的高溫現象 目錄
緒論
參考文獻
第1章 激波后氣體的熱力學特性
1.1 引言
1.2 原子能級的配分函數以及全能級與有限能級方法
1.3 雙原子分子的配分函數
1.4 輸運截面與碰撞積分
1.4.1 未知碰撞系統的唯象法
1.4.2 共振電荷轉移
1.4.3 中性粒子-中性粒子相互作用
1.4.4 中性粒子-離子相互作用
1.4.5 電荷-電荷相互作用
1.4.6 電子-中性粒子相互作用
1.5 熱等離子體的熱力學特性:截止準則
1.5.1 截止準則
1.5.2 基于薛定諤方程的截止準則
1.5.3 例:空氣等離子體
1.6 雙溫等離子體的輸運
1.7 電子激發態在等離子體傳輸特性中的作用
1.8 空氣等離子體
1.9 結論
附錄A 空氣等離子體的熱力學和傳輸特性
參考文獻
第2章 激波后的非平衡動力學和輸運特性
2.1 引言
2.2 態-態方法
2.2.1 分布函數和宏觀參數
2.2.2 控制方程
2.2.3 一階近似
2.3 準靜態方法
2.3.1 振動分布:控制方程
2.3.2 輸運項
2.3.3 生成項
2.4 空氣中和CO2混合氣體中激波后的非平衡過程
2.4.1 雙原子氣體混合物中的非平衡動力學與輸運特性
2.4.2 空氣中的非平衡動力學與傳輸過程
2.4.3 含有CO2分子的混合氣體
參考文獻
第3章 激波后非平衡動力學實驗研究
3.1 引言
3.2 雙原子分子的振動弛豫
3.2.1 O2、N2、CO、NO振動弛豫
3.2.2 雙原子分子與能級活性原子碰撞的振動弛豫
3.2.3 H2和D2振動弛豫
3.2.4 鹵化物的振動弛豫
3.3 三原子和多原子分子的VT弛豫
3.3.1 CO2的VT弛豫CO2(0110)+M→CO2(0000)+M
3.3.2 N2O的VT弛豫N2O(0110)+M→N20(0000)+M
3.3.3 H2O的VT弛豫H2O(0110)+M→H20(0000)+M
3.3.4 NO2的VT弛豫NO2(010)+M→N02(000)+M
3.4 化學反應
3.4.1 C-O系統的化學反應
3.4.2 N-C-O系統的化學反應
3.5 非平衡輻射
參考文獻
第4章 激波后電離現象
4.1 引言
4.2 帶電粒子的產生、反應和遷移
4.2.1 電子
4.2.2 離子
4.3 弱電離等離子體的碰撞與輻射過程仿真建模
4.3.1 碰撞-輻射模型
4.3.2 結果
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激波后的輻射現象
5.1 引言
5.2 輻射機理與輻射特性
5.2.1 束縛-束縛躍遷
5.2.2 束縛-自由躍遷
5.2.3 自由-自由躍遷
5.3 應用示例
5.4 輻射傳輸模擬
5.4.1 逃脫因子法
5.4.2 光譜模型
5.4.3 輻射傳輸的幾何處理
5.4.4 蒙特卡羅法
5.5 輻射與流場的耦合
5.6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激波結構
6.1 引言
6.2 計算方法
6.2.1 單一單原子氣體玻耳茲曼方程的求解
6.2.2 廣義玻耳茲曼方程的求解
6.2.3 RT弛豫的兩級動力學模型
6.2.4 混合氣體的玻耳茲曼方程求解
6.3 邊界層問題的論述與計算數據
6.4 純單原子氣體中的激波結構
6.4.1 硬球分子氣體
6.4.2 倫納德-瓊斯(Lennard-Jones)氣體
6.5 多原子氣體中的激波結構
6.5.1 帶有固定振動能級的激波結構
6.5.2 帶有激發旋轉和振動能級的激波結構
6.6 單原子混合氣體的激波結構
6.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高超聲速稀薄流中的激波
7.1 引言
7.2 稀薄流的一般現象
7.2.1 流動分區
7.2.2 激波厚度和脫體距離
7.2.3 稀薄流條件下的熱流量
7.2.4 超聲速稀薄流中的前緣流動和黏性相互作用
7.2.5 自由分子流區的壁面壓力
7.3 試驗
7.3.1 高超聲速稀薄流風洞
7.3.2 低密度流中的激波-邊界層相互作用
7.3.3 低密度流中的激波-激波干擾
7.3.4 稀薄流中的壓力測量
7.3.5 熱流量測量
7.3.6 激波控制
參考文獻
第8章 高焓非平衡激波層:實例介紹
8.1 引言
8.2 高焓圓柱激波層中的化學弛豫現象
8.2.1 哥廷根高焓激波風洞
8.2.2 分步全息干涉法
8.2.3 CFD程序
8.2.4 試驗配置與結果
8.2.5 總結和結論
8.3 激波層中輻射現象的CFD建模
8.3.1 簡介、定義和術語
8.3.2 參與性介質中的輻射方程
8.3.3 輻射方程的一維近似解
8.3.4 三維輻射方程式的近似解法
8.3.5 “惠更斯”號進入“土衛”六大氣過程中的熱流峰值預測
8.4 總結與結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第1章 激波后氣體的熱力學特性
1.1 引言
1.2 原子能級的配分函數以及全能級與有限能級方法
1.3 雙原子分子的配分函數
1.4 輸運截面與碰撞積分
1.4.1 未知碰撞系統的唯象法
1.4.2 共振電荷轉移
1.4.3 中性粒子-中性粒子相互作用
1.4.4 中性粒子-離子相互作用
1.4.5 電荷-電荷相互作用
1.4.6 電子-中性粒子相互作用
1.5 熱等離子體的熱力學特性:截止準則
1.5.1 截止準則
1.5.2 基于薛定諤方程的截止準則
1.5.3 例:空氣等離子體
1.6 雙溫等離子體的輸運
1.7 電子激發態在等離子體傳輸特性中的作用
1.8 空氣等離子體
1.9 結論
附錄A 空氣等離子體的熱力學和傳輸特性
參考文獻
第2章 激波后的非平衡動力學和輸運特性
2.1 引言
2.2 態-態方法
2.2.1 分布函數和宏觀參數
2.2.2 控制方程
2.2.3 一階近似
2.3 準靜態方法
2.3.1 振動分布:控制方程
2.3.2 輸運項
2.3.3 生成項
2.4 空氣中和CO2混合氣體中激波后的非平衡過程
2.4.1 雙原子氣體混合物中的非平衡動力學與輸運特性
2.4.2 空氣中的非平衡動力學與傳輸過程
2.4.3 含有CO2分子的混合氣體
參考文獻
第3章 激波后非平衡動力學實驗研究
3.1 引言
3.2 雙原子分子的振動弛豫
3.2.1 O2、N2、CO、NO振動弛豫
3.2.2 雙原子分子與能級活性原子碰撞的振動弛豫
3.2.3 H2和D2振動弛豫
3.2.4 鹵化物的振動弛豫
3.3 三原子和多原子分子的VT弛豫
3.3.1 CO2的VT弛豫CO2(0110)+M→CO2(0000)+M
3.3.2 N2O的VT弛豫N2O(0110)+M→N20(0000)+M
3.3.3 H2O的VT弛豫H2O(0110)+M→H20(0000)+M
3.3.4 NO2的VT弛豫NO2(010)+M→N02(000)+M
3.4 化學反應
3.4.1 C-O系統的化學反應
3.4.2 N-C-O系統的化學反應
3.5 非平衡輻射
參考文獻
第4章 激波后電離現象
4.1 引言
4.2 帶電粒子的產生、反應和遷移
4.2.1 電子
4.2.2 離子
4.3 弱電離等離子體的碰撞與輻射過程仿真建模
4.3.1 碰撞-輻射模型
4.3.2 結果
4.4 結論
參考文獻
第5章 激波后的輻射現象
5.1 引言
5.2 輻射機理與輻射特性
5.2.1 束縛-束縛躍遷
5.2.2 束縛-自由躍遷
5.2.3 自由-自由躍遷
5.3 應用示例
5.4 輻射傳輸模擬
5.4.1 逃脫因子法
5.4.2 光譜模型
5.4.3 輻射傳輸的幾何處理
5.4.4 蒙特卡羅法
5.5 輻射與流場的耦合
5.6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6章 激波結構
6.1 引言
6.2 計算方法
6.2.1 單一單原子氣體玻耳茲曼方程的求解
6.2.2 廣義玻耳茲曼方程的求解
6.2.3 RT弛豫的兩級動力學模型
6.2.4 混合氣體的玻耳茲曼方程求解
6.3 邊界層問題的論述與計算數據
6.4 純單原子氣體中的激波結構
6.4.1 硬球分子氣體
6.4.2 倫納德-瓊斯(Lennard-Jones)氣體
6.5 多原子氣體中的激波結構
6.5.1 帶有固定振動能級的激波結構
6.5.2 帶有激發旋轉和振動能級的激波結構
6.6 單原子混合氣體的激波結構
6.7 結論
參考文獻
第7章 高超聲速稀薄流中的激波
7.1 引言
7.2 稀薄流的一般現象
7.2.1 流動分區
7.2.2 激波厚度和脫體距離
7.2.3 稀薄流條件下的熱流量
7.2.4 超聲速稀薄流中的前緣流動和黏性相互作用
7.2.5 自由分子流區的壁面壓力
7.3 試驗
7.3.1 高超聲速稀薄流風洞
7.3.2 低密度流中的激波-邊界層相互作用
7.3.3 低密度流中的激波-激波干擾
7.3.4 稀薄流中的壓力測量
7.3.5 熱流量測量
7.3.6 激波控制
參考文獻
第8章 高焓非平衡激波層:實例介紹
8.1 引言
8.2 高焓圓柱激波層中的化學弛豫現象
8.2.1 哥廷根高焓激波風洞
8.2.2 分步全息干涉法
8.2.3 CFD程序
8.2.4 試驗配置與結果
8.2.5 總結和結論
8.3 激波層中輻射現象的CFD建模
8.3.1 簡介、定義和術語
8.3.2 參與性介質中的輻射方程
8.3.3 輻射方程的一維近似解
8.3.4 三維輻射方程式的近似解法
8.3.5 “惠更斯”號進入“土衛”六大氣過程中的熱流峰值預測
8.4 總結與結論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激波中的高溫現象 作者簡介
李益文,空軍工程大學等離子體動力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講師。從事空天等離子體動力學與技術的相關科研工作。
書友推薦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