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9871
- 條形碼:9787301319871 ; 978-7-301-3198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 本書特色
我國首部網絡犯罪專題研究報告 全景式視野,全方位描述與闡述我國網絡犯罪及其刑事法應對措施 提出以網絡思維治理網絡犯罪的重要理念 集合學界、業界力量,獻智立法、司法和企業實務 共鑄打擊網絡犯罪的劍與盾,探究治理網絡生態的道與術 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 共同出品
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 內容簡介
很近二十多年來,網絡犯罪的數量已經占到所有犯罪的三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大犯罪類型,其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不容小覷。與傳統犯罪相比,網絡犯罪具有智能性、隱蔽性、匿名性與跨國性等特征,因此給中國的實體刑法與刑事程序法帶來了許多嚴峻的挑戰。為了應對網絡犯罪的挑戰,需要對很近十多年以來我國網絡犯罪的立法、司法以及公私合作進行一個全面的回顧和評價,此舉對于完善立法、司法,從而更有效地打擊網絡犯罪具有總結性和啟發性的重要意義。 本書是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中心與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的合作項目成果。本書全面客觀地描述了很近十多年我國網絡犯罪的發展態勢,真實展現了我國打擊網絡犯罪的實體法和程序法內容,并對打擊網絡犯罪的公私合作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本書不僅對于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適合對網絡犯罪問題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閱讀。
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 目錄
目錄
導 論 網絡犯罪對中國刑法的挑戰
**章 網絡犯罪的發展態勢
第二章 網絡犯罪的立法框架
第三章 網絡犯罪的罪名體系
第四章 網絡犯罪的刑事偵查
第五章 網絡犯罪與電子數據
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 節選
編 寫 說 明 江 溯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 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為新型網絡犯罪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近20多年以來,世界各國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就是網絡犯罪的日益增加。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網絡犯罪呈現出諸多不同的特征。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網絡犯罪,我國不斷加強和完善立法與司法,逐步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全面回顧和評價*近20多年以來我國打擊網絡犯罪的立法與司法方面的經驗,對于完善立法與司法,從而更為有效地打擊網絡犯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鑒于此,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與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合作完成了《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以期為觀察和研究我國網絡犯罪提供一個全景敞視式的視角。 本報告**章是“網絡犯罪的發展態勢”。近年來,全國各級法院一審審結的網絡犯罪案件的案件量,以及其在全部刑事案件總量中的占比均呈逐年上升趨勢。相對于傳統犯罪,網絡犯罪有其獨特特征,包括犯罪手段專業化、犯罪主體團伙化、犯罪之間鏈條化、犯罪對象涉眾化、犯罪范圍跨國(境)化。隨著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結合日益緊密,幾乎所有的犯罪都可以在網絡空間內或者利用網絡來實施。根據個罪與網絡關系的緊密程度,可以將網絡犯罪分為兩種重要類型,即專門的網絡犯罪和被網絡化的傳統犯罪。本章以這兩類犯罪涉及的主要罪名為線索,結合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案例數據,描繪了近年來各典型網絡犯罪的發展態勢以及行為模式。此外,本章闡釋了網絡犯罪的地域、人員和手段特征。地域層面,分別分析了網絡犯罪與地域經濟情況、地理位置和人口數量的關系。人員層面則重點考察了職業、學歷和年齡三項因素。手段層面,在總結出網絡犯罪手段整體呈現規模化、專業化、集團化和產業化特征的基礎上,對七種常見技術手段的概念、發展態勢和典型案例進行了相應描繪。 本報告第二章是“網絡犯罪的立法框架”。從目前來看,我國規制網絡犯罪的法律、司法解釋等規范性文件種類繁多、數量龐雜。本章從歷史的、宏觀的、分類的和發展的四個面向梳理網絡犯罪的相關立法,全面呈現網絡犯罪的立法框架。從歷史的面向出發,介紹了網絡犯罪歷經互聯網發展三個時代的立法沿革,以及相關罪名的立法背景和立法模式的選擇。從宏觀的面向出發,總結了網絡犯罪的刑事立法應始終堅持的兩個原則:謙抑性和預防性。從分類的面向出發,一方面,詳細闡述了網絡犯罪的現行規范(包括刑法條文、修正案內容、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犯罪的特殊性,*高人民檢察院、*高人民法院分別出臺了兩批指導性案例作為現行規范的實踐補充,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從發展的面向出發,從上述內容中提煉出五大網絡犯罪的立法模式,分別為“有形向無形:財物到財產性利益”“系統向空間:計算機到網絡秩序”“個體向國家:個人到超個人法益”“單獨向共同:共犯行為的責任擴張”“現在向未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新型網絡犯罪的立法應對”。 本報告第三章是“網絡犯罪的罪名體系”。我國刑法中的網絡犯罪罪名體系經歷了不斷拓展的三個發展階段,體現出回應性擴張、預防性前置、概括開放性的特點。雖然我國網絡犯罪立法積極回應實踐難題,整體上契合網絡刑事治理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值得反思之處。首先,網絡犯罪體現出復雜而多元的法益屬性,兼具公共性、秩序性與個體性的多重特征,將其置于《刑法》第六章**節之下并不恰當。其次,現有網絡犯罪罪名體系存在刑法保護范圍不周延、罪名之間相互交叉重合的現象。*后,近年來的網絡犯罪立法并沒有對明確性原則給予充分重視,引發了正當性危機和司法適用爭議。面對上述問題,在法教義學的努力之外,應當在宏觀層面重構網絡犯罪罪名篇章結構,嚴密刑事保護法網,在微觀層面理順罪名關系,細化罪狀表述。 本報告第四章是“網絡犯罪的刑事偵查”。 網絡時代沒有旁觀者,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或主動或被動地與網絡空間發生關聯。而犯罪作為一個難以徹底根治的社會問題,自然也就蔓延到網絡空間之中。由于網絡犯罪相比傳統犯罪利用了新型技術,對于網絡犯罪的偵查措施也必須進行一定的革新,其中,大數據偵查將成為網絡犯罪偵查所依賴的主要偵查技術。本章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對網絡犯罪偵查的研究綜述。首先,明確網絡犯罪偵查所應遵循的原理,也即物質交換原理、同一認定原理和犯罪再現原理,以及這些原理應用于網絡犯罪偵查時,區別于傳統犯罪偵查的獨特之處。其次,明確網絡犯罪的偵查模式應當包括事前偵查模式和事后偵查模式。*后,明確網絡犯罪偵查與隱私權保護的關系,展示網絡犯罪偵查中可能出現的網絡隱私侵權問題,同時提出網絡犯罪偵查規范化的嘗試,例如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大數據偵查的地位等,以期能夠實現對網絡犯罪偵查相關核心問題較為全面的概括。 本報告第五章是“網絡犯罪與電子數據”。電子數據對于打擊網絡犯罪至關重要。本章對網絡犯罪與電子數據的一般問題、電子數據的法律淵源及其規制路徑進行了介紹。網絡犯罪與電子數據的一般問題包括電子數據的界定、電子數據與網絡犯罪的關系、電子數據與公民權利保障的協調。電子數據,是指案件發生過程中形成的,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網絡犯罪必然會產生電子數據,但有電子數據不意味著發生了網絡犯罪,非網絡犯罪也可能在計算機或網絡中留下與犯罪相關的電子數據。電子數據的取證難免侵犯到公民個人權利,因此有必要把目光投向如何在堅持有限制取證的同時保證證據的完整性。在法律淵源上,電子數據的法定地位經歷了從非法定證據向法定證據的轉換,其規制體系也在逐步完善。*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審查判斷電子數據若干問題的規定》對電子數據進行了體系化的規則建構。根據這一規定,檢察院、法院工作人員對此撰寫的“理解與適用”以及現有研究和司法判例,電子數據的規制路徑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收集提取、移送展示、審查判斷。其中,收集提取部分包括取證主體與取證方法,取證規則,凍結,收集、提取電子數據的程序要求,檢查以及鑒定與檢驗;移送展示部分包括移送和展示;審查判斷部分包括對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審查判斷、對合法性的審查判斷、對關聯性的審查判斷、對瑕疵證據的補正與排除以及一般性的排除規則。 本報告試圖全面客觀地描述*近20多年我國網絡犯罪的發展態勢,真實展現我國打擊網絡犯罪的實體法和程序法框架。本報告的框架由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溯與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李佳、門美子等研究人員共同商議確定。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為本報告的撰寫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參考資料,尤其是騰訊公司內部發行的《騰訊安全戰略研究》為本報告的撰寫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報告的具體執筆人員均為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和博士生,他們分別是:江溯(負責導論);李佳馨、邢文升(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負責**章);褚礎(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負責第二章);王華偉(北京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負責第三章);馬天成(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負責第四章);曾軍翰(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負責第五章)。本報告初稿完成之后,王華偉老師撥冗對全文進行了審校,在此予以特別感謝。此外,本報告還得到了北京大學法學院陳興良教授、梁根林教授,*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陳國慶同志和*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同志的親切指導,騰訊公司副總裁謝呼先生給予指導并作序,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謝意!我們期待今后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與騰訊網絡安全與犯罪研究基地的進一步深度合作,不斷更新《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使之成為觀察和研究我國網絡犯罪的一面明鏡。 謹識于北京大學法學院陳明樓304室 2020年12月5日
中國網絡犯罪綜合報告 作者簡介
江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實證法務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學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刑法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中心副主任,《刑事法評論》主編,中國犯罪學會信息犯罪防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案例法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法律英文譯審專家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絡犯罪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刑法學,發表中文、英文、德文論文四十余篇,專著兩部,主編著作五部,翻譯論文、著作十余篇/部。 李佳,騰訊安全法律部總經理。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