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風格三論(精)/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9880
- 條形碼:9787100189880 ; 978-7-100-18988-0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格三論(精)/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藝術類專業學生、藝術史研究者以及藝術愛好者作為20世紀*偉大的藝術史家之一,潘諾夫斯基在圖像學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影響廣泛。而本書收錄的潘諾夫斯基的三篇文章,分別以巴洛克藝術、當代電影與勞斯萊斯汽車發動機等為切入點闡述藝術風格的問題,與他深入人心的圖像學及主題研究等“方法論”表現出很大的差別,體現了潘諾夫斯基淵博的學養以及別樣的洞見。此外,《電影中的風格和媒介》作為潘諾夫斯基發表的*的一篇電影論文,可能是他重印次數*多的論作之一,被認為是*重要的電影研究文獻之一。
風格三論(精)/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圖像學大師歐文?潘諾夫斯基移居美國后用英文寫作的三篇論文:《何謂巴洛克?》 《電影中的風格與媒介》《勞斯萊斯汽車散熱器的觀念先例》。“三論”皆以“風格”為主題:風格之特點,風格之地理,風格之歷史。潘諾夫斯基試圖描繪專屬于某一特定時期(巴洛克)、某一特定媒介(電影)、某一特定國家(英國)的藝術作品的“視覺征候”,并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觀念框架參考下來評估這些征候的意義。畢竟,風格——視覺藝術的“視覺性”——是藝術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之合法性的關鍵要素。在本書中,潘諾夫斯基將個人品質融入嚴肅的學術話語里。這些論文皆以簡潔優雅的散文筆法寫就,字里行間透露出幽默睿智,將智識性和文學性完美結合在一起。書中還收錄了歐文?拉文撰寫的導言以及威廉?赫克舍關于潘諾夫斯基的回憶錄。這兩篇文字可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潘諾夫斯基的風格研究,更全面地領略這位藝術史大師充滿魅力的人生。
風格三論(精)/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目錄
前言
編者導言 ……歐文??拉文
何謂巴洛克?
電影中的風格與媒介
勞斯萊斯汽車散熱器的觀念先例
歐文??潘諾夫斯基的人生履歷 ……威廉??S.赫克舍
注釋
插圖目錄
出版說明
人名索引
風格三論(精)/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節選
我們中的所有人,若是年紀足夠大,能記得1928年之前發生的事,那么,就會對那個老時代的鋼琴師有印象。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屏幕,根據影片中不同事件的現場氣氛和發展節奏,為之配上適宜的音樂。我們還應該記得,當這位鋼琴師離開座位的短暫片刻,影片自顧自地繼續放映,黑暗中只剩下機器單調的沙沙聲,此時觀眾會被一種古怪的、幽靈般的感覺所襲裹。由此可見,即便是默片,也從來不是寂靜無聲的。銀幕上的畫面總會需要,并且獲得一種聲音的伴奏。從一開始,這一特點就將電影與簡單的啞劇區別開來,且只要稍作修改即可與芭蕾舞歸于一類。影片中對話的出現與其說是一項“增添”,不如說只是一種變化:音樂的聲音轉變成口頭表達的語言,這樣一來,一種類似于啞劇的表演也就變成了一種全新的演出品種。有聲電影的聲響要素由明白易懂的語言構成,從這一點上說,它不同于芭蕾舞劇,倒與戲劇一致;然而,有聲電影的聲響要素卻又與視覺畫面密不可分,從這一點上說,它又不同于戲劇,而與芭蕾舞更加接近。在一部電影中,我們所聽到的,無論音質好壞,都與我們所看到的融為一體。影片中的聲音,不管清晰與否,都不可能表達出比同時出現的動作畫面更多的內容,好電影甚至根本不會試圖這么做。簡而言之,一部電影的演出[play]——或者用一種更恰如其分的表達方式來說,一部電影的“劇本”[script]——必須服從于所謂的“可共同表現性原則”[principle of coexpressibility]。 ……
風格三論(精)/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 作者簡介
歐文??潘諾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國漢諾威,1921年進入漢堡大學參與創立藝術史系,1934年因納粹上臺移居美國,先任教于紐約大學,后進入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新成立的歷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圖像與觀念的關系,其思想不僅奠定了現代圖像學理論,也對整個人文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史學者,使藝術史學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國學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史家”。其代表作有《圖像學研究》《理念》《丟勒的生平與藝術》《哥特式建筑與經院哲學》《早期尼德蘭繪畫》《視覺藝術中的意義》《西方藝術中的文藝復興與歷次復興》等。 譯者簡介: 李曉愚,1980年生,現為南京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西方美術史、古籍版畫史。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項目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一項,省級藝術文化課題兩項。著有《塑造趣味:晚明以西湖為中心的文人藝術生活研究》、《中華文化故事》(六卷本)、《我在劍橋》等,譯有《西班牙主題變奏》等。在《文藝研究》《學術月刊》《新美術》等刊物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