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舊事新知風雨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6935
- 條形碼:9787218146935 ; 978-7-218-1469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舊事新知風雨聲 本書特色
他的學術文章,功在人民,海峽**,有目共睹,誰也不會有什么異辭。 ——季羨林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ㄓ猩⑾、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實秋像一朵花。 ——冰心 梁氏的風格上承唐宋,下擷晚明,旁取英國小品文的酒脫容與,*佐以王爾德的驚駭**,講究好處收筆,留下裊裊的余音。學者的散文夾敘夾議,說理而不忘抒情,議論要有波瀾回蕩,有時不免正話反說,幾番回彈逆轉,終于正反相合。 ——余光中
舊事新知風雨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雜文集,包括雅舍雜文、秋室雜文和實秋雜文三部分;蛘撌抡f理,或剖析人生,大事小情在作者筆下都別有情味,讀來生動有趣,簡潔酣暢。其中有種犀利的深刻和勁道,掩卷仍覺意猶未盡。作者的雜文在分析評判之余,更多了一種充滿智慧的調侃,不是冷眼看世界的漠然,也并非憤世嫉俗的狂熱,而是飽含深情地靜觀世間萬象。讀者能從書中感受到作者心底的善意,以及那種只有在閱歷與學識之上才能培養起來的包容心境。梁實秋先生作為華語散文的一代宗師,以雅致有趣,清新雋永的語言風格深深影響了余光中、韓寒等一代文豪。
舊事新知風雨聲 目錄
壹 讀書苦?讀書樂?
漫談讀書 // 002
黑貓公主 // 006
聽戲、看戲、讀戲 // 011
莎士比亞的演出 // 017
談幽默 // 026
回首舊游 // 031
徐志摩的詩與文 // 035
懷念陳慧 // 041
讀書苦?讀書樂? // 046
平山堂記 // 057
早起 // 063
學問與趣味 // 066
說儉 // 070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 073
躍馬中條記 // 077
貳 “但恨不見替人!”
“但恨不見替人!” // 082
美國去來 // 085
升官圖 // 092
悼齊如山先生 // 096
新年獻詞 // 102
利用零碎時間 // 105
“魑魅驚人須早回” // 110
文藝與道德 // 112
略談英文文法 // 117
國文與國語 // 120
中國語文的三個階段 // 126
所謂“普羅文學運動” // 130
瑪克斯·奧瑞利阿斯 // 136
《誓還小品》讀后 // 145
獨來獨往 // 148
憶老舍 // 152
叁 漂洋過海的文思
海嘯 // 160
《琵琶記》的演出 // 164
憶《新月》 // 174
流行的謬論 // 184
關于徐志摩的一封信 // 194
虐待動物 // 198
了生死 // 202
約翰遜的字典 // 206
感恩節的生活紀實 // 216
肆 一個時代的社會寫生
論散文 // 222
翻譯 // 228
論批評的態度 // 231
新詩的格調及其他 // 237
談志摩的散文 // 242
文學里的“幽默” // 247
文學之集合的研究 // 251
戲劇與戲劇文學 // 257
讀《醒世姻緣傳》 // 260
雜感三則 // 269
文學史的材料與方法 // 274
文學與大眾 // 280
舊事新知風雨聲 節選
“ 但恨不見替人! ”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疾革時,宋之問等前去探病,杜審言說:“甚為造物小兒相苦。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胡適之先生作《白話文學史》寫到杜甫的身世時,也提到杜審言這一段故事,認為他是一個有風趣的人。他的這兩句話固然頗有風趣,其實也是十分矜誕,因為就我們所能讀到的杜審言的詩作而言,我們看不出他有什么理由把宋之問等久壓在下。不過“但恨不見替人”這一句話,不管出自誰口,確是很耐人尋味的。昨夜晚,初聞胡先生逝世噩耗,友朋相顧愕然,有人問我有何感想,我未假思索地說:“死者已矣,但恨不見替人!”胡先生不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相反的,他是一個*肯鼓勵后進的人;他樂觀,他相信處處都慢慢地在進步。他本人不會有“恨不見替人”之感,倒是我們客觀的看,他空出來的這個位子短期不易有人能填補上去。 胡先生的位置之所以不易找到替人,是因為那位置的性質不簡單。**是他的學問。胡先生曾經屢次的謙虛的說,自己不知專攻的是哪一門學問,勉強的說可以算是研究歷史的。實則他接觸的范圍極廣,對中國的文化與西洋的文化都有真知灼見,F在學問趨向于專門,講究一個部門的深入,像以往所謂學究天人的大儒,于學無所不通,已不可復求之于今日。茍能學貫中西,于思想學術盤根錯節之處提綱挈要見其大者,即屬難能可貴。第二是他的道德。胡先生的學術思想方面的地位太高了,一般人不易認識他在道德方面之可敬可愛。胡先生數十年來所提倡的“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固已盡人皆知,但這只是一副對聯的上聯,下聯是“認真地做事,嚴肅地做人”。凡是曾列胡先生門墻或曾同窗共事者,多多少少都能舉出若干具體事實證明胡先生為人處世確實做到“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地步。以學問道德涵濡群生,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生死無常,事至可悲,但是學問道德并垂不朽,則又有何憾?我們于哀悼震憾之余,應該平心靜氣地想一想,胡先生所畢生倡導的民主自由的精神,科學懷疑的態度,現在是不是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在這一方向是不是也有一點點貢獻?如果胡先生所倡導的精神態度,能夠繼續努力加以推進,則胡先生雖死猶生。千千萬萬的人,都可說是胡先生的替人了。
舊事新知風雨聲 作者簡介
梁實秋,二十世紀中國重要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他學貫中西,著作無數,堪稱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的泰斗。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云集》《偏見集》《秋室雜文》《槐園夢憶》等,譯作《莎士比亞全集》《沉思錄》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