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風俗畫的20世紀--2020年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1679
- 條形碼:9787559651679 ; 978-7-5596-516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風俗畫的20世紀--2020年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特色
回顧、探討20世紀中國乃至亞洲風俗畫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歷程。 1.重點關注風俗畫與民俗文化、鄉村振興、“一帶一路”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風俗畫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態意識及其對弘揚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 2.論文所探討的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對東亞區域內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和澳門地區風俗畫的探討,也有對中國風俗畫歷史與現狀的研究,還有對嘉興地區以灶頭畫為代表的風俗畫的系統調研。
風俗畫的20世紀--2020年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論文和調查報告共計21篇,多角度、深層次地回顧和探討了20世紀中國乃至亞洲風俗畫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歷程,研究其表現形式、審美特征和精神內涵,以及它在推進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作用,重點關注風俗畫與民俗文化、鄉村振興、“一帶一路”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風俗畫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態意識及其對弘揚我國很好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
風俗畫的20世紀--2020年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從風俗畫看中國古代節日生活習俗對東亞的影響/ 劉 峰
民俗生活場的呈現:農民畫的立足之本/ 鄭土有
漢畫像石的敘事方式/ 張從軍
澳門風俗畫中的文化交融/ 王志勝
披圖可鑒 平民趣味——長白山地區風俗畫/ 施立學
提倡國貨 挽回利權——山東近代紡織業與近代風俗畫/ 姜 波
近三十年來宋代風俗畫國內研究綜述/ 賈海鵬
當代風俗畫的意義與價值——以臺灣素人畫家洪通為例的省思/ 謝貴文
首都博物館藏20 世紀初期北京風俗畫的初步研究/ 于奇赫
熙暤之象:《太平歡樂圖》的風俗圖繪/ 李瑞明
用風俗畫卷記錄文化遺存,服務社會發展——以創作《大運河文化系列風俗畫》的感悟為例/ 季全保
飲茶風俗的世界傳播與變異——基于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茶畫”的賞析/ 潘 城
榴美如珠艾葉長 紅葵還似美人妝——端午節令畫圖像中的花草世界/ 張楠
以圖證史:《天津天后宮行會圖》與天津民俗文化/ 呂埴
中國風俗畫的概念、類型與節日文化表達——以《端陽故事圖冊》為中心/ 王曉濤 朱 吏
風俗畫中看民俗——以清代《端陽故事圖》為例/ 柴 智
嘉興“灶頭畫”的歷史淵源、民俗意蘊及當代價值/ 彭海云
社會變遷視野下農民畫的傳承研究——基于嘉興秀洲農民畫的田野個案/ 沈 莉
風俗畫中的民間精神和智慧——以中國端午風俗畫為中心/ 魏澤民
躍然畫里的江南民俗——季全保民俗畫賞析/ 席建立
論豐子愷古典與民俗漫畫的詩意美/ 王儀佳
編后語
風俗畫的20世紀--2020年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節選
風俗畫歷史悠久、趣味盎然,是廣泛存在于各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題材,如在魏晉時期稱之為“風俗圖”;在日本稱為“浮世繪”(うきよえ);在英文中稱為“Genre Painting”;在西班牙文中稱為“Cuadro de Costumbre”。目前關于風俗畫的定義,大都是從狹義的角度來描述的,如《辭海·美術卷》將“風俗畫”定義為“以社會生活風習為題材的人物畫”。但是,沒有人物出現的繪畫也可以反映某種社會風習,如明清之后大量出現的“清供”題材繪畫;而一些風俗畫可能還有著其他表現形式,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早期宴樂漁獵攻占紋青銅壺,就表現了戰國時期人們采桑、習射、宴樂、打獵、勞作和習武的場景。 張廷波認為:“以真實表現社會習俗生活,采取客觀的視角,具有較為明確的民間性、社會性、群體性、季節與時令性、現實性、歷史文獻性、常見性等藝術特征,并基本排除想象與理想因素,并不帶有政治、宗教或倫理等價值判斷。且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要信息傳遞主體的繪畫作品。”他對于風俗畫的定義雖然十分全面,但是從目前保存下來的風俗畫來看并不能全部滿足上述特點。例如,有些風俗畫看不出描繪的是什么季節,其背景是一片空白;很多風俗畫描繪的是一個人,究竟這一風俗是否具有群體性也不能確定;風俗畫的作者很可能在創作中借用了其他創作者的樣式,所以在一些顏色和細節的描寫上存在主觀因素。而上述3 個問題,就存在于本文所要討論的首都博物館收藏的一套20 世紀初期的北京風俗畫中。 一、首都博物館藏20 世紀初期北京風俗畫的發現與整理 1974 年9 月,首都博物館藏品保管人員在清理賬外文物時發現了一套20 世紀初期的北京風俗畫,共計10 冊,每冊包含50 幅紙本彩繪風俗畫(以下簡稱“首博本”)。首都博物館研究人員從其中的《抓彩賣糖》中發現了一面北洋政府初期的“五族共和旗”,因此將其繪制的時間定為民國初年。到了1975 年,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借走8 冊,導致這套完整的資料被分散兩處保存至今。2005 年,首都博物館新館落成,這套風俗畫被定名為《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繪本》,列入該館的出版計劃。首都博物館書庫編輯委員會從兩個博物館的收藏中選取367 幅,在2007 年以《華夢遺珍——老北京三百六十行繪本》的名稱(以下簡稱“《華夢遺珍》”),并分為上、中、下3 卷進行了出版。這本裝幀考究的圖書經歷了多方斡旋才得以出版,十分難得,以編輯部主任祁慶國為首的首都博物館工作人員付出了大量的勞動。但是這套圖書存在以下3 個問題: 首先,編輯人員對這套風俗畫的出版存在著明顯的價值判斷。這套保存下來的風俗畫共計500 幅,但是*終僅選擇了367 幅進行出版,使得人們難以看到這一套風俗畫的原貌。《華夢遺珍》的后記中提到了選擇的原因是“一些畫幅所繪內容對我們來說十分陌生,已無法識別,這大約有40 幅左右。一些畫幅大致知道在做什么,如賣食品,但細究起來,不識所賣為何物,這大約有10 余幅。一些畫幅雖已辨認出來,但沒有查詢到相關資料,這約有六七幅。還有一些畫幅所繪內容相近,如賣鮮花,有挎籃子賣的,有挑擔子賣的,有擺攤賣的;如賣酒,有擺桌賣的,有推車賣的;如屠夫,有牽著繩子逮豬的,有壓在案子上欲向豬遞刀的,有提著豬正將豬血滴入木盆的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畫幅是活生生的老北京生活,如聽其語,如聞其聲,約有八九十幅”。博物館為館藏專門編纂圖書實屬不易,但不能僅僅因為編者自身不認識的原因而割裂了藏品的整體性,從而限制了其他人對于20世紀初期北京風俗風貌的了解,就像我們很難想象考古學家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因發掘出了一件沒有見過的東西而不予在發掘報告中詳細描述。 其次,首都博物館對這套風俗畫的研究工作進展緩慢。這套風俗畫僅見圖像,沒有其他的說明文字,也就造成了編委會在后記中所說的,雖然知道一些畫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但無法細究的識讀困難。《華夢遺珍》對于出版了的風俗畫定名較為確切,其學術顧問由郭子昇與李濱聲擔任,二位都具有深厚的北京民俗研究能力。但是郭子昇1919 年出生于石家莊高邑縣,1949 年隨解放軍進入北京;李濱聲1925 年出生于哈爾濱,原籍遼寧本溪,1948 年畢業于北平中國大學政治系,次年畢業于華北大學第三部美術系。這兩位先生都不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所以他們能夠看到的已經是經歷過改造后的北京了。而自1975 年首都博物館發現這套作品之后,2005 年才啟動相關研究,擱置的30 年內很多生于清末的北京人已經故去。加上中國民俗學的發展本來就遲緩,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直到2003 年才展開,使得人們對于這套風俗畫的認識越來越困難,而這也是其珍貴之處。 *后,首都博物館對這套風俗畫的命名并不能完整地體現其內涵。上文提及這套風俗畫原本包含500 幅,但是為了能夠與俗話中說的“三百六十行”相符,編輯人員選取了367 幅。但是徐珂在《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道:“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由此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一種文字的游戲。近代人齊如山考證“三百六十行”的說法在宋代就出現了,他在其撰寫的《三百六十行》一書中列出了七百四十一行。以煙草這一項為例,齊如山就記錄了煙葉行、煙鋪、鼻煙廠、鼻煙局、鼻煙鋪、旱煙袋鋪、水煙袋作坊、煙袋店、紙煙莊、紙煙鋪、煙斗作坊、焊煙壺蓋共計12 個行當,涵蓋了煙草的販運、加工、銷售與零售;鼻煙深加工、銷售與零售;不同煙具的生產與銷售;特種煙草的制作與銷售。這反映出清代行業分工的細化,這也就是為什么上文首都博物館的編輯人員說道:“如屠夫,有牽著繩子逮豬的,有壓在案子上欲向豬遞刀的,有提著豬正將豬血滴入木盆的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沒有被編輯人員選入出版的風俗畫,實際上是行業分工細化的圖像證明。 從繪畫技法的角度來看,《華夢遺珍》繪制者的技術水平在同時期同題材作品中,屬于中等偏上水平。這套風俗畫中,人物比例較為協調、畫面構圖較為嚴謹、色彩搭配較為協調、輪廓線條較為流暢;所有風俗畫的繪制者應該是同一個人,但不排除有其他合作者進行分工協作的可能;繪制者應該接受的是中國傳統繪畫的訓練,與廣州等地受到西方繪畫技法影響的風俗畫有著一定的區別;其中關于《修腳》《趕腳的》《號脈》三幅作品,同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清代佚名繪《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的同題材作品相似,說明《華夢遺珍》的繪制者參考了一些繪制于清代的同類作品。
風俗畫的20世紀--2020年嘉興端午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簡介
生于1970年8月,浙江海寧人,中共黨員,曾任海寧市海昌街道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現任中共嘉興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張碩 畢業于浙江理工大學機電系,工學 學士,曾任嘉興市政府副秘書長,現任嘉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 王一偉 生于1963年8月,浙江龍游人,中共黨員,曾任嘉興市科學技術協會辦公室副主任、嘉興科技報總編、宣傳聯絡部部長、科普部部長、黨組成員,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黨委委員,現任嘉興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