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夏中原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9948
- 條形碼:9787521729948 ; 978-7-5217-2994-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夏中原起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青少年1、由院士、專家、名師共同帶來系統的專業知識、前沿的科學理念、廣博的人文地理解讀及全面的中國地理學科知識點,解釋科學認知世界的意義,帶孩子完整、立體地認知中國地理。 2、海量自然風光圖片、精致手繪和原創地圖,全景呈現自然、人文景觀,培養孩子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奠定孩子的世界觀及審美基礎。 3、每個分冊均從地理概況、行走路線、相關知識點的角度,介紹每一個區域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動植物、人文歷史等,將科學知識與趣味故事相結合,讓孩子在閱讀中體驗“日行萬里”的快樂,鮮活地理解真實的中國。 4、獨特的VR展示,立體呈現,全方位的浸入式體驗。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夏中原起 內容簡介
這是一套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中國地理通識讀本。 它將為孩子提供一套地理思維方法,幫助孩子用地理思維來丈量和觀察腳下的土地,探索祖國大好河山,認識、感受多彩中國,發現中國之美。 這套書由院士、專家、名師共同帶來系統的專業知識、前沿的科學理念、廣博的人文地理解讀及全面的中國地理學科知識點。講解中國自然地理知識、討論人文地理話題、了解前沿地理科研方向、解釋科學認知世界的意義,帶孩子完整、立體地認知中國地理。 全套書按照自然地貌、季風、干濕等把中國劃分為8個自然地理單元,包括《青藏·地球第三極》、《西北·文明交匯處》、《西南·多彩民族繪》、《華中·千載富饒鄉》、《東南·嶺南山海間》、《東北·冰火黑土地》、《華北·華夏中原起》、和《海疆·廣袤蔚藍色》,另外還有進階別冊《九州·巍巍山與河》。 全套書將分別在知覺、視覺、功能三個方面,講述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等知識,引領孩子走遍中國。 《華北·華夏中原起》是《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系列的其中一個分冊,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華北地區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歷史典故等。 中原大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早前定居和繁衍的地方,也是帝王成就霸業相爭之地。這里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有奔騰洶涌的黃河,還有太行山、燕山與大別山共同構成的氣勢磅礴的冀北山地。太行山的東面,是平坦遼闊的黃淮海平原。讓我們一起跟著歷史的發展“閱讀“這片大地吧!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夏中原起 目錄
概說篇
一、黃土高原是本天書 華夏文明在此起步
01 黃土高原的土是黃河帶來的嗎?
02 水流切割黃土蛋糕
【Basket·地貌】塬墚峁:黃土高原的三種地貌
03 華夏文明的“搖籃”
04 挖個窯洞住一住
05 黃土高原的富饒與貧瘠
【Box·民居】地坑院:黃土層上開鑿的“升級版”窯洞
二、黃河因黃土高原變黃 母親河讓人“愛恨交加”
01 黃河, 從不黃到黃
02 母親河“發脾氣”時很嚇人
03 去壺口看看瀑布吧
04 黃河變清有隱患?
【Box·河流】黃河:“愛玩漂移”的母親河
三、黃淮海造就大平原 “華北灣”面朝渤海灣
01 被“欺負”的淮河與海河
02 *擁擠的平原
03 黃淮海平原的困境
【Box·氣候】二十四節氣:黃河流域祖先的生活智慧
04 “尷尬”的兩座城市
05 哥兒倆的煩惱
四、巍巍太行和冀北山地
01 絕壁上有公路,還有村莊
02 不到長城非好漢,要到長城先爬山
03 你不會傷害動植物吧?
【Box·動物】華北豹:太行山林區的“叢林之王”
行走篇 線路1
華夏文明拓展之路——從黃土高原到渤海之濱
河與山之間的大路:崤函通道
**站 西安——神秘的地下部隊和輝煌的盛唐
【Bag·建筑】唐代長安城到底有多厲害?
第二站 潼關——不想讓你過,你真過不去
第三站 三門峽——難道總是被取代?
第四站 洛陽——牡丹仙子和女皇的不解之緣
第五站 東營——看黃河入海、飛鳥群逐
【Basket·動物】年輕的土地,鳥類的天堂
行走篇 線路2
“干渴”北方的逆襲之路——從大運河到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的中線和東線
中線游
**站 南陽——有智者頻出,也有遠古的恐龍
【Basket·動物】真正的“中國龍”
第二站 鄭州——你想學少林功夫嗎?
【Box·城市】開封古城:“城摞城”的奇跡
第三站 安陽——來玩猜字游戲吧
第四站 邯鄲——去學跳舞還是學走路?
第五站 北京——聽聽雄雞的心跳聲,看看宮斗的“古戰場”
【Box·城市】偉大的中軸線,壯美的北京城
東線游
**站 泰安——皇帝和好漢都喜歡
第二站 濟南——泉城竟然嚴重缺水
第三站 濰坊—— 一起放風箏吧!
第四站 威海——北洋水師誕生之地
第五站 天津——來吃包子聽相聲啦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夏中原起 節選
黃土高原是本天書 華夏文明在此起步 先來看看黃土高原。 高原,顧名思義,特點之一就是地勢高。在我國,有著包括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和黃土高原在內的四大高原。單看名字,“黃土高原”恐怕就會唱一句“我們不一樣”——“青藏”“內蒙古”“云貴”說的都是位置,只有“黃土”說的是特點。 由厚厚的黃土構成,正是黃土高原獨一無二的特點。黃土高原的土究竟有多厚?在很多區域,黃土的厚度有80~120米,*厚的地方達到了439 米——如果把美國紐約著名的帝國大廈埋進黃土高原*厚的黃土層,那么地面上只會露出一截不到5 米長的天線…… 黃土高原的土是黃河帶來的嗎 ? 要給黃河和黃土高原“排排輩兒”,關鍵一點就是:是黃河帶來的黃土沖刷出了黃土高原,還是黃土高原的土把黃河給弄黃了?如果是黃河造就了黃土高原,那么黃河大一輩兒,反之,就是黃土高原大一輩兒。 這個問題曾經也難住了兩個外國人:有一個叫李希霍芬的德國學者看到沙塵暴遮天蔽日地在黃土高原上刮過,就提出了“風成說”,說黃土高原是大風刮來的;但是俄國地理學家帕夫林諾夫看到黃河裹挾著大量的黃土和泥沙流經黃土高原,就提出了“水成說”,認為黃土高原是黃河沖出來的。 到底誰說得對呢?*終,還是咱們中國科學院的劉東生院士(1917—2008 年)和他的同事們通過深入細致的考察,用諸多證據給出了正確答案,揭開了黃土高原的“身世之謎”。 中國的地理學家們通過采樣發現,面積約64 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的黃土并不是“均勻”的:西北部的黃土顆粒更粗大,黃土層更厚實;而東南部的黃土顆粒更細小,黃土層也是由西北向東南逐漸變薄的。 顯然,如果黃土高原是黃河沖出來的,那么大顆粒和小顆粒的黃土會混在一起,不該出現這樣明顯的區別;而且,水流遇到地勢高一點的地方速度就會變慢,黃土就會沉淀得更厚。然而考察中卻發現,在黃土高原上,黃土覆蓋的厚度和地勢高低沒有明顯關系。 反之,如果說黃土高原是風刮來的,這一切就順理成章了:黃土高原的西北側是沙漠、戈壁廣布的中國西北地區和蒙古高原(亞洲東北部的高原地區)。冬、春兩季,來自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強勁冷空氣將戈壁、沙漠地區的沙塵吹揚起來,形成沙塵暴,由西北向東南吹到很遠的地方。在這個過程中,風越大,攜帶沙塵的能力越強。風刮著刮著,越往東南勁兒就越小,隨著風力減弱,風中所挾帶的沙塵就會陸續散落下來,先落下的當然是沉一點、大一點的,后落下的是小一點、輕一點的。所以,黃土高原西北部的黃土層更厚實, 黃土顆粒也更粗大,東南部的黃土層薄一些,黃土顆粒也更細小。 從地圖來看,黃土高原被呂梁山、秦嶺、賀蘭山、陰山、太行山等諸多山系所圍繞,這些大山仿佛高大的圍墻一樣,讓大風吹來的黃土無法繼續南下。于是,黃土就在這里沉積下來。 天長日久,黃土高原這片世界上*典型的黃土沉積區終于形成。那么,風要吹多少年,才能吹出這么大、這么厚實的黃土高原呢?通過同位素等科學方法的測定,人們發現黃土高原下層黃土的沉積歷史竟然超過了258 萬年! 人們管劉東生院士的理論叫作“新風成說”。從“新風成說”來看,黃土高原的土并不是黃河所帶來的,或者說,黃土高原不是黃河的“兒子”。 水流切割黃土蛋糕 黃土高原雖然不是黃河沖刷出來的,但大自然的水流沖刷對黃土高原的地貌確有決定性作用。如果把黃土高原比作大蛋糕,那么水流就好比那把刀。不過,水流并不是把蛋糕整整齊齊切成塊,而是切得千溝萬壑,高低不平。 在黃土高原上,有一種“對面喚得應,走路要一天”的神奇現象,說的是水流切割出來的溝谷往往不太寬,站在兩邊的人可以隔空打招呼、聊天、對歌。但是,如果想走到對面去握握手,就必須下到深達幾十米甚至幾百米的溝底,再爬到對面的高處。 對于地理學家來說,*讓他們興奮的,正是切完以后的蛋糕!從“蛋糕”的剖面上,他們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天書”! “天書”上寫的啥?難道是修仙秘籍?當然不是,這本“天書”寫的是地球從古至今環境的變遷。 黃土高原是二三百萬年來被風一點點吹出來的,而這幾百萬年來的氣候有著周期性的變化規律,有些年頭干旱、寒冷,有些年頭溫暖、濕潤。在干冷的年份,沙塵暴更囂張,吹來的黃土更多,沉積得更厚,黃土的顏色也更黃;反之,在溫暖、濕潤的年份,風吹來的土會少一些,植物長得更茂盛,沉積下來的腐殖質就更多,黃土會發黑;黃土里面的含鐵礦物也會因為經受更多雨水淋洗而氧化變紅。 地理學家只需要研究黃土的剖面上那像生日蛋糕一樣有著顏色、薄厚不同的明顯分層,就能了解到幾百萬年間的氣候變化規律了。 此外,你會發現這個“黃土大蛋糕”里還有不同的“果仁”,比如黃土層中含量非常豐富的蝸牛化石。黃土高原上的蝸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喜歡干冷氣候,一種喜歡濕暖氣候,兩種蝸牛的化石鑲嵌在“蛋糕”的不同層里,從中也可以解讀出氣候的變化規律。 之所以稱為“天書”,**是內容有關氣候變遷,第二是作者為大自然,是“老天爺”。 陜西洛川附近是黃土高原土層*深厚的區域之一,這里的黑木溝保存著*為清楚的黃土剖面,是“天書”的精華頁,也是科學家在研究黃土高原時的參考標準。
給孩子的中國國家地理:華北·華夏中原起 作者簡介
李栓科,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曾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曾長期從事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地貌、第四紀地質環境演變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龐嵐,資深媒體人、時評人、專欄作家,曾長期擔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撰稿人,熱愛地理、文化,足記遍布全國。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