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數據與動態安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路)/法學格致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618006
- 條形碼:9787521618006 ; 978-7-5216-1800-6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態數據與動態安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路)/法學格致文庫 本書特色
本書立足于當前大數據環境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體系構建,針對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高發態勢,提出大數據環境下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完善建議,構建完整的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刑法規制體系,并針對司法實踐中產生的現實需求,力圖從整體上明晰大數據環境下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宏觀體系與規律特征,融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網絡信息安全刑法保護于一體,致力于解決現實法律問題。
動態數據與動態安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路)/法學格致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揭示了大數據環境下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特點及其對于傳統刑事法律體系的實體影響與沖擊,從整體上反思了大數據環境下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必要性、可行性、建構路徑等,對侵犯個人信息犯罪的制裁思路和大數據環境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體系構建進行前瞻性的思考,闡述了大數據環境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體系應當具有的技術特征和法律規范方向,為具體立法規則的起草、司法解釋的起草提供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切入點,也為個人信息保護的刑事立法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和建議方案。
動態數據與動態安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路)/法學格致文庫 目錄
**章 網絡數據安全與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
**節 網絡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安全的宏觀審視
一、網絡數據與個人信息安全的時代議題
二、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凸顯
三、靜態數據向動態數據演變后對法益保護的挑戰突出
第二節 我國網絡數據安全的刑法罪名投放與現實桎梏
一、罪名體系的首次擴充:《刑法修正案(七)》的罪名解讀
二、個人信息安全的強化保護:《刑法修正案(九)》的罪名解讀
三、整體性反思:我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的現實缺憾
第三節 網絡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路
一、短期模式:個人信息的合理化解釋
二、長遠模式:網絡數據的體系化保護
第二章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公民個人信息”的法益屬性與入罪邊界
**節 “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刑法定位與規則設計
一、“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刑法地位:“附屬化”保護模式
二、“公民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范圍:個人信息的概念擴張
三、“公民個人信息”獨有法律地位的明確:與個人隱私、個人數據、個人資料的關系厘清
第二節 “公民個人信息”的法益屬性與權利邊界
一、學界關于“公民個人信息”法益屬性的理論爭訟
二、刑法評價的新路徑:“公民個人信息”的權利屬性明確
第三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入罪邊界
一、前置性要件的實質解讀:“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法律內涵
二、定量性門檻:“情節嚴重”的基本類型
第三章 惡意爬取數據行為的刑法規制與評價思路
**節 問題提出:數據爬取行為的異化
一、數據爬取行為的“鏈條化”
二、數據爬取行為的“法益侵害多元化”
三、數據爬取行為的“違法性邊界模糊化”
第二節 數據惡意爬取行為法益侵害的多元復雜性
一、爬取數據侵害的權利類型復雜
二、數據爬取侵犯的法益種類多元
三、原因分析:數據屬性關注的缺失
第三節 數據惡意爬取行為刑事違法性的邊界模糊性
一、數據惡意爬取與“合規”爬取的邊界模糊性
二、爬取數據對象的邊界判斷不清
三、爬取行為的惡意性判斷存在障礙
第四節 數據惡意爬取行為的刑事應對思路
一、爬取行為的類型化明確
二、爬取數據對象的類型化明確
三、爬取行為主觀罪過的明確
第四章 網絡服務提供者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不作為責任與邊界
**節 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的要素解讀與理論認定
一、行為主體: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類型
二、義務來源:“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
三、行政前置程序:“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
四、責任根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注意能力
第二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幫助犯與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的區分
一、主觀認知:區分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故意與過失
二、行為等價:不作為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之前提
第三節 網絡服務提供者不作為刑事責任的邊界
一、犯罪主觀認知要求與犯罪客觀結果限定
二、“技術中立原則”的適用與限制
第五章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犯罪圈的“收縮”與出罪化路徑:基于個人信息多元化屬性的思考
**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既有犯罪圈的梳理性考察
一、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初衷:涉個人信息犯罪鏈條的前置化打擊
二、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的問題:評價半徑的過于擴張化
第二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評價半徑的學界爭議與反思
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評價半徑收縮和轉型的嘗試
二、進一步的反思:個人信息多元屬性下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
第三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犯罪圈“收縮”的必要性根據
一、數字經濟模式下個人信息的數據多元性利益
二、大數據模式下刑法的謙抑性堅守
三、個人信息保護中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平衡
第四節 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出罪化路徑
一、數據屬性從個人信息屬性中的剝離
二、信息安全屬性從信息權利中的剝離
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構成要件的限縮
四、強化法秩序的統一:避免前位法不違法的行為進入刑法評價半徑
五、正當化事由與責任減免事由的關注
第六章 公共風險防范視野下個人違法犯罪信息的公開與邊界
**節 問題的引入:違法犯罪人信息公開與公共風險防范
一、違法犯罪信息的定性與權利屬性
二、大數據背景下保護違法犯罪人信息的必要性
第二節 違法犯罪信息公開的類型與價值博弈
一、作為新聞公共信息的公開:匿名利益讓位于公共利益與新聞自由
二、作為犯罪記錄的公開:個人利益讓位于犯罪預防與社會防衛
三、作為違法記錄的公開:我國二元處罰體系下值得關注的新問題
第三節 違法犯罪信息公開的效用與功能化定位
一、基本的功能:違法犯罪預防與公共風險防范
二、衍生的功能:民事領域征信評價與公共風險防范
三、新型功能:推動以大數據分析為依托的社會治理
第四節 公開的邊界:公共風險防范與個人隱私權的平衡
一、個人信息與公共信息的雙重屬性:違法犯罪信息的公開應兼顧個人信息屬性
二、防衛社會與個人權益的平衡:避免社會公共風險防范對個人權益的過度擠壓
三、平衡的界限:違法犯罪信息公開期限的確定
第五節 公開與保護的對接:違法犯罪信息公開后的保護路徑
一、保護違法犯罪人信息的“當務之急”
二、隱私化保護:加快構建完善犯罪記錄查詢制度
三、加強對違法犯罪人被遺忘權的規范確立
第六節 違法犯罪信息公開的模式與期限
一、違法犯罪信息的公開模式與具體路徑
二、違法犯罪信息公開的期限
第七章 信息公共利益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正當化及其邊界
**節 問題的提出:以公共利益“侵犯”個人信息的問題提出
一、以維護公共利益“侵犯”個人信息的行為類型
二、以維護公共利益侵犯個人信息是否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反思
第二節 癥結所在:公共利益是否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正當化事由
一、個人信息的雙重利益屬性:個人信息利益與信息公共利益
二、以維護公共利益去侵害個人信息利益是否具有正當性
三、維護公共利益是否作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正當化事由
第三節 問題的解決:個人信息利益與信息公共利益的平衡
一、刑法謙抑下個人信息保護與個人信息應用間的平衡
二、法益視域下個人信息利益與信息公共利益的平衡
三、刑法構成要件中對個人信息保護范圍的合理厘定
第四節 公共信息利益限縮個人信息利益的限度把握
一、主觀目的的限定
二、行為類型的實質判定
三、豁免事由的明確
第八章 數據安全犯罪的迭代異化與刑法規制路徑:以刑事合規計劃的引入為視角
**節 侵害數據安全犯罪的迭代異化與刑法挑戰
一、數據安全犯罪主體演變對刑法評價對象的挑戰
二、技術沖擊下數據安全責任認定的邊界困惑增加
第二節 數據安全犯罪規制引入刑事合規的必要性與正當性
一、必要性:單一刑法手段解決數據安全問題捉襟見肘
二、正當性:網絡服務提供者保證人地位的應然要求
第三節 數據安全刑事合規的基本理念與制度功能
一、數據安全犯罪的積極的一般預防
二、明確數據安全責任主體的刑事責任邊界
第四節 數據安全刑事合規機制的構建思路與路徑
一、數據安全刑事合規計劃引入的模式選擇
二、數據安全刑事合規計劃的基本內容導向
三、數據動態安全保障視角下的合規計劃與實施
第九章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法治一體化保護
**節 政府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職能定位與運行現狀
一、個人信息行政保護的體系架構
二、個人信息政府保護的現狀:職能與角色呼應
三、個人信息政府保護的特征:缺陷與變革共存
第二節 網絡平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責任
一、網絡平臺對個人信息保護的規范設計
二、網絡平臺個人信息保護責任的強化
第三節 個人信息保護與數據動態運行的雙軌并促
一、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轉向其他部門法保護:避免過度犯罪化
二、數據安全的共治模式:實現政府管控、網絡服務商防控統一
展開全部
動態數據與動態安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路)/法學格致文庫 作者簡介
于沖,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刑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錢端升青年學者。兼任國家反興奮劑中心聽證委員會委員、最高人民檢察院網絡犯罪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求是網網評員。入選中國刑法學研究會青年人才、北京市百名法學英才、全國婦聯專家庫。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北京社科基金、司法部、最高人民檢察院、民政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家藥監總局、北京市教委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余項,主持北京市法學會年度課題等其他項目近20項。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余項。在《法學評論》《政法論壇》《法學》《環球法律評論》《政治與法律》《當代法學》《法學論壇》《中國刑事法雜志》《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等CSSCI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在《青少年犯罪問題》等其他刊物發表40余篇,在《學習時報》、學習強國、人民網等媒體發表10余篇,多次接受新華社、CCTV采訪;出版網絡法學研究領域專著3部,譯著1部,撰寫刑法學教材1部,參編網絡法學教材2部、刑法學教材2部。曾獲中國法學會中國法學青年論壇一等獎、民政部部級課題成果二等獎、“中國刑法學優秀論文獎”二等獎等科研獎勵近10項;連續3屆獲選中國政法大學“最受本科生歡迎的十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