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56237
- 條形碼:9787302556237 ; 978-7-302-5562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本書特色
《尹鴻自選新集》收錄的文章集中于作者2005-2018年的作品。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是影視產業評論,二是影視作品評論,另有少部分作者對自己求學、為師生活的回憶和思考。作者筆力縱橫,文采斐然,令人讀罷意興湍飛又回味不已,同時心有所得。 影視評論家尹鴻教授從事研究三十余年的評論力作,一部經過時光打磨的影視評論精選集。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內容簡介
隨著影視業的蓬勃發展,影視愛好者和品鑒者群體的不斷擴大,影視批評已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尹鴻自選新集》精選有名影視評論家尹鴻教授從事研究三十余年的影視評論力作,形成這樣一部經過時光打磨的影視評論集,對于影視評論愛好者和希望提高影視鑒賞水準的讀者,具有收藏和參考價值。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目錄
建設性的批評者與批評性的建設者——尹鴻教授訪談實錄
20年教學時光無悔
人文精神與大眾傳媒
第二編 鴻論
走向小康時代的中國電影:紀念中國電影110年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藝與時代變遷
關乎人文化成天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電影
劇變中國的影像見證:中國電視劇文化50年
時代碑銘與民族史詩: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電視劇
建構大眾電影的敘事范式: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電影類型
演變
論新主流電影: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
好萊塢在中國:1897—1950年
論新中國社會主義經典電影體系
當代中國文化的影像多棱鏡:關于中國抗戰題材影視創作的
對話
高概念商業電影模式初探
影院性:多屏時代的電影本體
中國電影與國家“軟形象”
好萊塢電影與美國文化軟實力
中國電視劇的藝術傳統
中國電視:從條塊分割走向有序競爭
文化·創意·產業:中國電視的三維空間
傳統媒體的真正對手是新媒體嗎?
“文化產業學”學科體系研究
第三編 時評
通向中國文藝創作的高峰之路
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
“綠色票房”與文化自覺
理性面對亞文化的挑戰
電影賤時代:娛樂電影的尺度之爭
電影批評的倫理原則
公眾性決定公眾人物的話語責任
文化軟實力與核心價值
名著改編熱背后
歷史劇是“歷史”還是“劇”?
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應回到歷史的原點
喜劇電影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人人愛國家與國家愛人人
只有歷史的苦難還是不夠的
類型片與超越觀眾的專業智慧
科技與市場: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
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啟示
泛傳播時代的微文化
網絡視聽節目既要管好,也要管活
談談網絡劇與電視劇規范的共同底線與媒介差異
第四編 品析
《滿城盡帶黃金甲》:豈一個俗艷了得
一流的制作,二流的作品:評《金陵十三釵》
張藝謀:歸去來兮三十年
好萊塢的皮囊,張藝謀的心:電影《長城》
圣化的梅蘭芳:評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
從犧牲的圣壇走向世俗的平凡:陳凱歌之《趙氏孤兒》
《夜宴》: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那不是個圓圈,那是面鏡子:《我不是潘金蓮》觀后
這一年,有部電影叫《芳華》
《刺客聶隱娘》:一部“現象級”的文人電影
“很李安”也“很實驗”:《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建國大業》:人見人異的萬花筒
魚與飛鳥的愛情:《云水謠》觀后
《天狗》:*后的守候
為什么與蕭紅擦肩而過:《黃金時代》觀后
好電影,不分商業片和藝術片:《白日焰火》觀后
驚艷吊詭的什錦拼盤:徐克導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與世界的“真實的想象”:評《三打白骨精》
全球化背景下的《功夫熊貓》
工匠精神、主流價值與類型精品:對《戰狼2》現象的三點思考
讓無名人的歷史獲得藝術命名:評長篇電視史詩劇《闖關東》
昨天的現實主義,今天的理想主義: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人民的名義》:映現時代
刻畫人性
第五編 記憶
一道閃電劃過我的1977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清華大學的大學精神
范敬宜的新聞教育思想與實踐:《范敬宜新聞教育文集》編者前言
仁厚我師:緬懷楊占升先生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追憶成琰兄
底特律與芝加哥札記
縱橫英倫札記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節選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張小琴:1993年設立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初衷是什么? 尹鴻:中國電影那時候開始進入低谷。我當時有個直觀的感受,電影界老了,都不了解年輕人喜歡什么樣的電影,怎么拍年輕人認可的電影。所以我覺得**需要讓電影界了解青年人。第二青年人也需要有更多接觸電影的機會,從私心來講,因為我是一個剛剛從事電影研究的人,我希望自己找到一個角度進入電影界,讓電影界知道我跟電影是有關系的。白手起家,沒有一分錢,甚至沒有一間辦公室,就這樣開始創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張小琴:怎么辦起來的呢? 尹鴻:**屆我們兩三個教師帶著幾個學生干。到現在為止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那些主要獎項都是當時設計的,跟各個電影公司、電影廠要東西,都是我們自己去談,所有合同文書都是手寫,出去打印。學校不給錢,那個時候很窮,經過黃會林老師聯系,臺灣的一家方便面企業說有贊助意向,愿意跟我們談,他們在宣武門外,那時候打不起出租車,冒著風沙,我們騎著自行車去跟他們談,談了5萬塊錢,這樣**屆大學生電影節就啟動了。 我們也找了北京電影公司,靠自己的青春熱血說服他們當時的經理,因為沒有拷貝,我們**屆電影節所有拷貝都是把北京電影公司發行的拷貝調過來給我們放映,場地都是我們跟人家磨下來的,免費使用,那時候年輕,一個一個磨,就磨下來了。獎項設計大家都覺得很有特色,藝術創新特別獎、*佳觀賞效果獎,等等,這都是傳統獎項里沒有的。那時候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跟別的獎不一樣,要有青年人特點;第二要在“五四”青年節頒獎。**年,到頒獎那天,一半的獲獎者沒有到場,但是到場的那一半評價都特別高,說這是你們青年人用良心評出來的獎。而且我們設置的獎比較特別,學生和專家評委一起評。 從那以后我們的一些判斷標準、一些對待電影的方式開始被電影界認知。 張小琴:設獎參照了什么? 尹鴻:我自封了評獎委員會的主任,獎項也是我們自己提出來的方案,我們想的是怎么反映年輕人對電影的認知,不設專業門類獎,因為那種專業獎普通學生認知不了,所以評的獎都是普通觀眾、青年學生能夠認知的東西,這樣就跟傳統獎項不一樣,而且確實體現了觀眾的選擇,所以在當時挺有影響的,包括除了*佳男女演員,后來增加了*受觀眾歡迎的男女演員,表明他們可能不是演技*好,但是人氣*高,觀眾喜歡。 張小琴:這個電影節您做了幾屆? 尹鴻:我一、二、四屆都是秘書長、評委會主任,第三屆我正好在加拿大做訪問學者,所以基本上開創期的幾屆我都是主要的組織者。當時藝術系全體老師,在黃會林教授的領導下,對電影節全力參與和支持。 張小琴:后來您參與創辦了高校**個電影學博士點,這個博士點為什么在北師大開始建? 尹鴻:首先是我們覺得社會確實需要它。但是電影學院教授都認為他們是教創作的,不需要有博士,所以電影學院對此事并不積極,于是我們北師大幾個老師就覺得有機會突破這一點。那個時候在高校里博士很少,像我這樣有個博士學位的其實在電影學科當中也是很少的。大家就覺得有機會,黃會林老師有非常好的說服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們*后就建立了中國高校**個電影學博士點。 ……
尹鴻自選新集:影像文化批評 作者簡介
尹鴻,重慶人,1961年生,清華大學教授,博士。 現為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兼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委員會主任,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兼產業與管理研究會會長。 著有《悲劇與悲劇意識》(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徘徊的幽靈:弗洛伊德主義與中國二十世紀文學》(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影視文化》(北京出版社1998、2015)、《尹鴻自選集:媒介圖景·中國影像》(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新中國電影史:1949-2000》(尹鴻、凌燕,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娛樂旋風——認識電視真人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跨越百年: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當代電影藝術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百年中國電影史:1900-2000)》(尹鴻、凌燕,湖南美術出版社2014)、《通變之途: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電影產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等十多本著作,譯著有《悲劇》(昆侖出版社1993)、《大電影產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等。多部著作和相關篇章被翻譯為英文、韓文、俄文出版。 多次擔任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等全國性影視獎項的評委。擔任數百部集電影、電視劇以及眾多電視欄目的策劃、顧問和藝術指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