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世紀騎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619980
- 條形碼:9787514619980 ; 978-7-5146-199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世紀騎士 本書特色
★五大主題全方位解析經典歷史文化符號。 ★近400幅精彩圖片全景呈現中世紀騎士文化。 ★一本書參透中世紀騎士精神內核。 沙場之上,騎士披甲持劍,浴血奮戰。 騎士是弱者的保護者,是戰場上決定勝負的力量。 騎士歷經興衰榮辱,見證中世紀跌宕起伏的重大時刻。 騎士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在《中世紀騎士》中,英國歷史學者艾米.貝斯特全面細致地介紹與歐洲中世紀騎士相關的一切。《騎士的演變》一章闡述了歷史上*偉大勇士的起源;《生活與訓練》詳解了成為一名合格騎士所要經歷的艱辛訓練,騎士使用的武器裝備、必須掌握的戰斗技能,以及他們永生誓死要維護的榮譽使命;在《騎士典范》中,你將了解那些重裝鎧甲之下的著名騎士,如埃爾.熙德、“獅心王”理查、“黑王子”愛德華、圣女貞德等;《戰爭與侵略》使你身臨那些知名的中世紀戰役之中,如英法百年戰爭、玫瑰戰爭、陶頓戰役、阿金庫爾戰役、金馬剌戰役等;《騎士的傳承》追尋了騎士的*后歲月和他們留下的寶貴遺產。 中世紀騎士崇尚直率、勇猛、助人等美德。他們的獨特魅力讓騎士文化延續千年生生不息。世人據此不斷創作的文學作品、影視、游戲等又賦予了騎士文化頑強的生命力。騎士作為一種文化符號,至今影響著世人。 為你而戰,我的品德; 為你而戰,我的女士; 為你而戰,我的祖國。
中世紀騎士 內容簡介
在歷史故事和傳奇神話中,騎士就是力量、騎士精神和榮譽的代名詞。無論是在馬背上擊敗強大的對手,還是從高聳的尖塔中救出少女,騎士的傳說無一不令人津津樂道。《中世紀騎士》詳盡展現了埃爾·熙德、“獅心王”理查、“黑王子”愛德華等典型騎士,細數了騎士使用的武器裝備、必須掌握的戰斗技能及他們誓死維護的榮譽使命。打開這本書,近四百張精彩紛呈的圖片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將帶您了解與中世紀騎士有關的一切!
中世紀騎士 目錄
7 騎士的演變
生活與訓練
18 騎士的訓練
22 中世紀的武器防具
25 武器革新
32 中世紀搏擊俱樂部
騎士典范
46 “ 征服者”威廉
59 埃爾.熙德
70 “ 造王者”沃里克
76 “ 獅心王”理查
91 威廉·華萊士
103 “ 黑王子”愛德華
113 貝特朗.杜.蓋克蘭
123 貝德福德公爵約翰
132 圣女貞德
戰爭與侵略
140 中世紀的攻城之道
152 法國改革軍隊
157 冰上之戰
160 圣殿騎士團的落幕
177 金馬刺戰役
180 充滿血腥與憤怒的百年
186 阿金庫爾戰役
190 玫瑰戰爭
209 騎士的傳承
中世紀騎士 節選
騎士的演變 騎士是中世紀的頂極戰士,是君主刺向敵人的利劍,也是王國中一人之下的存在。 提到騎士,我們馬上會想到亞瑟王和圓桌騎士、為榮譽而戰、女性的愛慕,以及英勇的一對一決斗。這些絕非憑空想象;事實上,早在中世紀之前,歐洲便已有騎士的概念,而且一直在發展演變。 為了追溯騎士的起源,我們將目光投向古羅馬及那里的騎士階級。當時的騎士被稱為“equity”,其源于拉丁文“equus”,意為馬。在以財產論階層的古羅馬,騎士階級處于社會的第二階層,位列元老院之下。在古羅馬的傳統中,三大部落各擁有100 名騎士。這些騎在馬背上的士兵是古羅馬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享有普通士兵的4倍薪酬。成為選舉大會的成員后,他們握有重權,后逐漸遠離戰斗,轉而成為有權有勢的商人和地主。奧古斯都大帝(EmperorAugustus)改變了這一局面。他禁止騎士參與政治,使之重新回歸軍隊。想要加入軍隊的男性必須身心健康,且擁有可觀的財富;如有妻子,則妻子不應處于孕期或哺乳期。加入后,他們還必須在下級軍事崗位服役一段時間。騎士之職令無數人趨之若鶩,這些人排著長隊等待某個騎士退出以便取而代之。1 世紀,騎士階層的地位更接近于現代的公務員。他們作為帝國代理人被分配至各個省份。埃及的騎士甚至擁有一定的軍權。 歷史上,在中世紀以前也有許多其他由騎兵組成的軍隊:東哥特人對騎兵非常依賴;在希臘,只要養得起戰馬,就可以自行組建騎兵團;古羅馬后期和拜占庭帝國時期也曾出現雇傭軍。這些士兵并非嚴格意義上的騎士軍隊,而是受雇于富人并由其給養的武裝力量。他們所接受的訓練比尋常士兵更嚴格,裝備也更好,因此成為戰士中的精英。 法蘭克人建立了向首領宣誓效忠的扈從隊。和其他軍隊不同的是,他們騎馬參戰,卻通常下馬作戰。不過在中世紀早期,也就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統治時期,隨著馬鐙的發展,法蘭克士兵更多的是在馬背上戰斗。中世紀騎士的許多傳統都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時期。比如,在騎士授封儀式上,年輕的貴族男性成為騎士后被授予武器,就源于查理曼大帝時期為青年授予武器的古老儀式。 查理曼大帝手下全副武裝的戰士助他攻城略地,打贏一場又一場勝仗,可謂英勇無匹。他深知自己精英部隊的意義非凡,于是賞賜他們城池作為圣俸,以保其忠誠。騎士階級因而逐漸強大,并在查理曼大帝去世后仍保有勢力,封地也被代代相傳。 西羅馬帝國隕落后,騎士階層的重要性更加突顯。中央政府軟弱無能,人們不僅要忍受本地強盜的騷擾,還要遭受維京海盜的威脅,而且還有一個貪婪而野心勃勃的“鄰居”。沒有政府的保護,人們的村莊和城市根本無法擺脫被劫掠的命運。身強力壯的年輕男性深知武裝力量的重要,于是聚集在一起,共同抵御面臨的威脅。為了嘉獎其貢獻,國家將戰利品賞賜給他們,后來發展為賞賜土地。有了土地作為收入來源,他們得以支持高昂的裝備支出,包括馬匹、盔甲和武器。 在英格蘭,“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引入了騎士思想。當地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多為步兵,少有騎兵,而諾曼人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新的國王,還有大量社會、文化和政治實踐經驗。這些實踐經驗隨后便演變為中世紀騎士的行為方式。 中世紀的騎士 騎士幾乎與馬是分不開的。騎士之所以能夠聲名鵲起,是因為一個騎在馬上的人所具有的戰斗力是具毀滅性的。中世紀,一些地區的人未曾見過馬,騎在馬上的身影對他們來說如同鬼魅一般可怖。因此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許多國家,“馬”或者“騎馬”就是“騎士”一詞的起源。但是,英格蘭打破了這一慣例,英文中的“騎士”(Knight)源于盎格魯-撒克遜語言中的“cniht”,意為“仆從”或“家仆”。但隨著中世紀騎士階層的發展,英格蘭的騎士與仆人也被逐漸區分開來。 中世紀的英格蘭騎士一般會向更高級別的貴族或領主宣誓效忠,提供服務和保護以換取土地,甚至食物、住所、盔甲、武器、馬匹,當然還有金錢。騎士每年服役,為期40 天,這是他們保住自己土地的方式。而那些在戰斗中證明了自己能力的騎士會備受追捧,并獲得更多報酬。榮譽加身的騎士還有機會獲得官職,為國王效力。 在騎士文化發展的早期,任何能夠證明自己善于戰斗的男性都可以成為騎士,但這一標準很快發生了改變。隨著土地被代代相傳,騎士成為地主階級,擁有了遠高于雇傭兵的地位。他們開始具有影響力,參與社會政治,并與國家權力者建立密切聯系。12 世紀,這些“真正的騎士”已經遠遠不同于單純全副武裝的非貴族騎兵,也就是說,騎士不等同于騎在馬上戰斗的人。他們是一個社會階層,一個需要權力和地位的階層。 騎士身份讓人趨之若鶩。對于高升幾乎無望的下層貴族,成為騎士是少有的向上攀登階層的機會,但很難實現。他們需要足夠努力,需要證明自己擁有與騎士身份相匹配的勇氣和戰斗能力。一個男性成為騎士*簡單的方法就是帶著騎士身份出生。騎士和王室的子嗣享受著早已鋪就好的騎士之路。他們在8 歲時會被送給當地貴族做侍童,并借此學習政治、寫作、音樂和武器知識。13歲時成為扈從,接受武器、騎馬和戰斗技能的訓練。訓練完成后,經過授封儀式升為騎士。儀式通常在盛大節日期間舉行。準騎士需要沐浴凈身,徹夜祈禱,然后進行宣誓。劍尖在肩膀上輕點的那一刻,一名新的騎士就誕生了。 騎士的聲望 貴族之間為了騎士身份你爭我斗是有充分理由的。在中世紀的戰場上,騎士是*令人畏懼和尊敬的人。這些全副武裝的士兵在戰場上擁有巨大的優勢,使得他們成為那個時代的精英。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輕易獲得在馬上戰斗的能力,這需要多年訓練。相應地,成為騎士后,隨之而來的則是環繞于身的令人畏懼、尊重和尊敬的聲望。持有長柄武器并全副武裝的騎士可以輕易打破尋常步兵的防線。 在幾次武器革新的影響下,騎士階層崇高而受眾人敬仰的地位有所動搖,但正是騎士克服困難與接受挑戰的能力賦予了他們所向披靡的光環。12世紀,長弓和十字弓的出現使得鎖子甲不堪一擊。但到13世紀,鎖子甲又被板甲所替代,它們可以保護騎士免受箭矢的傷害。可以說,武器的進步也促進了防具的發展。隨著鐵器時代的推進,人們對武器的準備越來越充分,因此保護領主時,騎士顯得愈為重要。15世紀,戰場上的騎士全身穿戴盔甲,這使得他們幾乎無法行走,但在馬背上,他們就是所向披靡的戰爭機器。 15世紀至17世紀,由于有關騎士的戰場神話和其崇高的社會地位,騎士的身份內涵從戰斗技能發展為行為準則。這些準則也多被人們賦予了浪漫色彩,如亞瑟王的傳說。同時,對許多人來說,這種行為準則比戰斗技能具有更大魅力和更重要的意義。 騎士與騎士精神 在歐洲流傳的傳奇故事使騎士精神成為騎士身份中*重要的部分。查理曼大帝的圣騎士在英雄頌歌中永垂不朽;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在中世紀文學中經久不衰…… 這些讓勇敢、尊貴與騎士風范廣為流傳。此外,騎士精神還源于天主教和騎士之間的密切聯系。在十字軍東征的故事中,騎士形象得以突顯,人們也逐漸把騎士當作基督教會的士兵。 但事實上,十字軍的故事并非這一概念的起源,它實則源自10 世紀的法國,并經過數百年的孕育和發展。當時法蘭克人的野蠻暴力是出了名的,武力與戰斗被視為專業能力被代代相傳。然而,當他們信奉基督后,野蠻暴力則被變成克制與守序。基督教會對武力加以約束,形成了針對騎兵的一套法典,即人們所知的騎士精神。這對后世的騎士行為準則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不同年代,騎士精神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但其主要內涵始終不變,那就是對領主忠誠,保護自己的土地和人民。騎士有義務保護弱小,特別是社會地位較低的人,比如窮人和女性。在戰場上,騎士要英勇戰斗,展現專業的軍事能力。如此,他們戴上了受人尊敬的光環,哪怕在戰事中成為俘虜,對方也會給他們提供舒適的住所和悉心的照料—— 比戰死沙場的普通士兵強百倍。諷刺的是,騎士的行為準則并不適用于弓兵和步兵,他們在與敵方騎士的正面戰斗中被視為阻礙,往往不受重視。 久而久之,原本只在戰場上流行的行為準則逐漸擴展到社會層面。人們要求騎士脫下盔甲后依然是彬彬有禮的紳士,熟知教義,善于寫作、音律,甚至法律。這樣的騎士精神逐漸發展為一些具體的要求。騎士遵循這些要求,彰顯自身的能力,比如參加錦標賽、狩獵大會、馬背長矛比武等。宗教仍然是構成騎士這一角色的主要元素之一。隨著騎士制度的發展,騎士被要求宣誓,表示自己會使用手中的武器保護弱者和手無寸鐵的人,并嚴格服從教會的命令。基督教的騎士軍團將十字軍東征視為一項神圣的職責,并在東征結束后還要展現自己對教會的價值。這不僅僅包括他們在戰場上的戰斗,還包括他們在宮廷及公共職能中的行為。 盡管這些都是中世紀騎士的理想化標準,但騎士精神就像歷史一樣,幾個世紀以來被各種傳說故事浪漫化。事實上,直到中世紀后期,騎士精神才完全融入騎士文化。縱觀歷史,有許多騎士不過是嗜血的戰士,殘酷無情,只為一己私利。 騎士團 隨著騎士的名望日漸提高,他們開始建立一些除正常騎士— 領主關系之外的聯盟。這些組織通常帶有宗教及軍事性質,有些直到今天還吸引著人們。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s)和圣墓騎士團(Holy Sepulchre)是*早的騎士團,成立于1099 年**次十字軍東征期間,信奉天主教。隨后,其他類似團體逐漸出現,如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s)和圣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s)。 起初,這些團體的主要目的僅為保護前往圣地的朝圣者,但隨著基督徒大獲全勝,他們在國 家中也擁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權力。 迄今為止,圣殿騎士團是這些團體中*為出名的一個,這主要是由于有太多關于他們的引人入勝的秘聞。由于圣殿騎士團在銀行業的飛躍式發展,他們成為了中世紀*有錢有勢的團體之一。歷史為他們的財富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留給世人的只有流傳至今的傳聞。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騎士團,其大多形成于中世紀后期,如意大利宗教騎士團天使報喜騎士團(Knights of the Annunciation);法國圣靈騎士團(Order of the Knights of the Holy Spirit),由100 名騎士組成的團體,由國王領導,以國王的旨意為*高命令;龍騎士團(Order of the Dragon),成員被稱為龍騎士,據說電影《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 )的靈感便源于此。還有一些騎士團甚至存續至今,但已不再具有當初的軍事性質,僅保留了其宗教意義和騎士精神,如哥倫布騎士團(Knights of Columbus),其作為一個羅馬天主教騎士團體,致力于傳承慈善、團結、友愛、愛國等騎士精神;嘉德騎士團(Order of the Garter),成立于14 世紀中葉并存續至今,除英國君主和威爾士親王外僅有24 名成員,其中包括相當數量的騎士和女性,是目前歷史*為悠久的騎士團,也是英國榮譽體系中的*高榮譽團體之一。 如今,騎士身披盔甲、騎在馬背上馳騁疆場的時代已經過去,但騎士精神和榮譽卻不曾消逝,仍對人們產生深遠的影響。
中世紀騎士 作者簡介
艾米.貝斯特 ,英國未來出版社歷史類編輯。未來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英國知名出版公司,旗下擁有80個品牌,包含上百種圖書、音像、手機應用(APP)等產品,內容涉及游戲、電影、攝影、音樂、藝術設計、科普、前沿科技、戶外運動等,并在美國和澳大利亞設有分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