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57547
- 條形碼:9787559457547 ; 978-7-5594-5754-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本書特色
百歲翻譯家許淵沖回憶性散文集
詩譯英法唯一人、百歲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西南聯大學子許淵沖的不朽聯大。許淵沖先生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師承錢鐘書、陳寅恪等大師,與楊振寧是同窗好友,也曾在抗戰時期參軍報國,本書是許淵沖先生對聯大生活的深切記憶。
聯大人是什么樣的
聯大人,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為什么要讀西南聯大
因為西南聯大,是一種精神;
因為西南聯大告訴我們,年輕人該有怎樣的面貌;
因為西南聯大,盡顯國家民族危難時刻,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
因為西南聯大,是一個時代文化史的真實寫照,亦是一代聯大人的不屈風骨。
因為西南聯大,有陳寅恪、聞一多、錢鐘書……這些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在炮火中,護三尺講臺,守山河如故;
因為西南聯大,有楊振寧、朱光亞、許淵沖……這一代聯大人以青春之熱血,繼往圣絕學,讀書救國。
國家危難時刻,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盡顯于此
聯大生活,許淵沖師承陳寅恪(國學大師)、錢鐘書(文學家)、梅貽琦 (清華校長)、馮友蘭 (哲學家)等大師,與楊振寧 (諾貝爾獎得主)、朱光亞 (兩彈元勛)、廖山濤 (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衛星技術專家)、吳有訓 (物理學家)等同學相識相交。本書就包含許淵沖先生對西南聯大老師和同學的回憶。師生間的趣聞軼事,生活瑣事,也是關于聯大的不朽回憶。
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李大釗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內容簡介
國家危難時刻,中國讀書人的血性與風骨,盡顯于此
中國個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楊振寧在香港《今日東方》創刊號上說:“我那時在西南聯大本科所學到的東西及后來兩年碩士所學到的東西,比起同時美國優選的大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說,抗日戰爭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在昆明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已經可以算是世界品質大學了。
聯大8年,培養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5位國家很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元勛,172位兩院院士,100多位名師巨匠……聯大人參與研究了顆原子彈,顆氫彈,中國臺億次銀河計算機……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用這來形容那個時期的西南聯大人才輩出的場景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本書精選畢業于西南聯大的重量翻譯家許淵沖先生關于西南聯大的回憶性散文集,內容涵蓋許先生對西南聯大里老師、同學、生活的回憶,多方面展現西南聯大里的態度風骨與校園生活。
聯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興業的人杰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粒沙中見世界。本書就想沙里淘金,從平凡的現實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來。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目錄
源頭活水
大學前夕
路
第二卷 聯 大
追憶逝水年華
再憶逝水年華
南茜蘿芝
往事如煙憶圖書館
第三卷 往 事
大學情緣
一代人的愛情
大學畢業之后
第四卷 師 友
名師風采
逝水余波
西南聯大的師生
聞一多先生講唐詩
馮友蘭教授談哲學
懷念蕭乾先生
錢鍾書先生和我
我所知道的柳無忌教授
梅校長一家和我
楊振寧和我
程抱一和我
后 記
昆明尋夢
尾 聲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節選
中國**個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楊振寧在香港《今日東方》創刊號上說:“我那時在西南聯大本科所學到的東西及后來兩年碩士所學到的東西,比起同時美國*好的大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說,抗日戰爭時期由清華、北大、南開在昆明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己經可以算是世界一流大學了。
我在《聯大與哈佛》一文中引用《紐約時報》網站2007年6月10日的報道說:“為了聽課來哈佛太傻了,想和地球上*聰明的人在一起,你就來哈佛。”我補充說:聯大可以說是超過哈佛,因為它不僅擁有當時地球上*聰明的頭腦,還有全世界講課*好的教授。
如聯大聞一多講《詩經》,比哈佛大學吉特勒基講《莎士比亞》更有創見;而聯大卞之琳講《莎士比亞》,也比吉特勒基更有新意。至于《詩經》,哈佛根本無人能講,更無人能譯成英文。還是聯大柳無忌去美后,為美國培養了許多漢學家,包括哈佛的海濤樂(Hightower)和歐文(Owen),但比起聯大人來,相差甚遠。即使以《詩經》**篇《關雎》而論,聯大人譯為Cooing and Wooing(叫春和求愛),英文水平之高,不在哈佛人之下;用詞巧妙,則遠在英美翻譯家之上。如果要把《詩經》和同時代的荷馬史詩相比,則朱自清認為《詩經》用“比興”的方法來歌頌和平生活,比起荷馬用“比而不興”的方法來歌頌戰爭暴力和英雄主義,也不可同日而語。而沈從文在平凡中見偉大的《邊城》,比荷馬在暴力中見英雄的阿基力士,可說是各有千秋。
聯大為什么可以和哈佛一樣,造就這么些世界上*聰明的頭腦呢?哈佛的格言是“來為求知,去為服務”。聯大常委梅貽琦校長的名言卻是:“大學貴在大師而不在大樓。”聯大校歌更說明:“中興業須人杰。”由此可見哈佛要培養的是能服務掙錢的知識分子,聯大要造就的卻是能振興中華的國家精英,而培養精英則需要大師。
聯大的大師首先有清華四大院長:那就是提出四種境界的文學院院長馮友蘭(自然境界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人民,功利境界如《孟子見梁惠王》中“言利”的惠王,道德境界如“言仁義”的孟子,天地境界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孔子);發揮“邊際效用”經濟原則,到了上課分秒不差地步的法學院院長陳岱孫(只有一次下課時沒響鈴,原因是鈴響晚了);做X射線試驗幫助康普頓教授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學院院長吳有訓(他講課生動有趣,用不倒翁來說明力學問題);中國**個科學博士,對世界**臺電子計算機做出貢獻的工學院院長顧毓琇(他還是世界少有的文理大師,1976年當選世界桂冠詩人)。這四位院長起了帶頭作用,于是聯大大師就風起云涌了。
中國文學系的詩人兼研究《詩經》《楚辭》的大師聞一多,散文大師朱自清,小說大師沈從文,前面己經講到。外國語言文學系的名師則有二十歲在美國出版英文詩集,得到美國桂冠詩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贊賞,并與英國諾貝爾獎詩人愛利爾德(T.s. Eliot)交流的葉公超,他以問為答的名士作風得到的毀譽不一。
全世界**個研究中西比較文學的大師吳宓,他*愛中國小說《紅樓夢》和英國雪萊的詩,認為雪萊說的愛情如燈光,不會因為照兩個人而減少光輝,可以應用于寶玉對黛玉和寶釵的愛情,他并身體力行,也得到不同的毀譽。但他認為文學高于生活,因為文學是濃縮的生活,哲學是汽化的生活,詩是液化的生活,小說是生活的固體化,戲劇是生活的爆炸化。
而使文學通俗化,散文政治化的則有陳福田,他喜歡的《傲慢與偏見》說明他的功利主義思想,《憤怒的葡萄》則說明了他的人民大眾觀點,他主編的《大一英文》宣揚了美國自由民主的觀念。不過美國“自由”中國化,成了做好事的自由,美國“民主”中國化,成了智者和能者的統治。而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錢鍾書,他講的課能化科學為藝術,使散文有詩意,是年輕一代的學術大師。
文學院歷史系的大師首先是陳寅恪,他提出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代表了聯大一代大師的品格。當蔣介石要求“中央研究院”選教育部長為院士時,陳寅恪不同意,說研究院選院士不是為蔣先生選秘書,表現了他的獨立精神。他是**個通讀德文馬克思《資本論》的中國學者,卻反對機械照搬馬克思主義,可見他的自由思想。他研究歷史,提出以詩證史的方法,他在詩中說:“玉顏自古關興廢。”說明帝王的寵幸往往關系到朝代的興衰,因此研究楊貴妃的問題是唐代盛衰的關鍵。他寫了一本《柳如是傳》,也是從“玉顏”的側面來分析明清之交的文化精神的。
研究西方歷史的皮名舉教授講到兩千年前羅馬大將安東尼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史實,說:假如埃及女王克柳芭的鼻子長了一寸,古羅馬的歷史就要改寫。可見“玉顏興廢”之說,不但是在中國,而且在西方也有例證。不過與羅馬大將同時的漢武帝雖然也愛“傾國傾城”的李夫人,卻為了江山而犧牲了美人,他寫了一首《落葉哀蟬曲》,也只是“以詩證史”了。詩詞可為歷史作證,歷史又可為哲學作證,哲學是歷史的總結。如《三國演義》開始所說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小說家對歷史的哲學觀。
而聯大能用簡單明了的文字說明錯綜復雜的哲學的大師是馮友蘭。如馮先生把孔子的政治哲學總結為“禮樂之治”,又把“禮”概括為對自然界外在秩序的模仿,而“樂”則是模仿自然界內在的和諧,這簡單地說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天人合一”的和諧思想。而西方哲學卻研究人與自然的矛盾斗爭,就是人征服自然的“人定勝天”哲學。
在聯大研究西方哲學的有能把簡單問題深入復雜化的金岳霖。
由此可見聯大兼容并包的學術精神。
總之,從文史哲三方面看來,聯大都有可和哈佛相提并論的聰明頭腦。而學生呢?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追舊人。以中文系而論,汪曾祺師從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但又有所突破。如朱自清開《宋詩》課,汪曾祺卻提出晚唐李商隱詩和溫庭筠詞,是“沉湎于無限晚景”,有用山間晚霞“作臉上胭脂”的特色,這是運用朱自清的“比興”說而有所超越的表現。聞一多批評汪曾祺不問政治,汪曾祺卻批評聞先生參加政治活動太多;聞先生說汪曾祺向他開了高射炮,汪卻說是聞先生先向他俯沖轟炸的。師生二人已經把《詩經》的“比興”從學術上應用到生活中了。沈從文批評汪曾祺把對話寫成兩個聰明腦殼打架,但卻認為他的神來之筆寫得比自己還好,并且破格給了他120分。由此可見在有些方面,汪曾祺可以說是后來居上了。
至于外文系呢,英國教授白英和謝文通、袁家驊、卞之琳等教授合作,20世紀40年代在英美出版了一本《白駒集》(The White Poney),按照西方譯法把中國詩詞譯成分行散文,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英譯文是:
▲Everywhere falling leaves fall rustling to,
The waves of the Long River onrushing without bound.▲
譯文雖然可以算是忠實,但原詩音韻之美,對仗之工,疊字之力,都沒有傳達出來。而后來聯大人在前人基礎上,重新翻譯如下: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讀者可以聽到無邊無際的森林撒下一大片,一大片的落葉,這象征著昔日的光榮已成過去;但又可以看到無窮無盡的長江波濤滾滾而來,這象征著未來的前浪和后浪洶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無休無止。也象征著中國的文化傳統將傳之千秋萬代。
歷史系的何炳棣(也是哈佛教授)從七千年前的地下化石中發現物證,駁斥西方所謂中華文化源自非洲的謬論。
何兆武師從陳寅恪和錢穆等大師但卻指出錢先生的論點“缺乏一番必要的邏輯洗練。他發揮民主的精義,更重要的是在于其精神,而不在于其形式”。對于陳先生,他總覺得“從其中所引證的材料,往往得不出來他那些重要的理論觀點來,即是說,歷史研究事實上并非是‘論從史出,而是‘史從論出’。”何兆武指出錢先生缺乏邏輯,陳先生“史從論出”,這就使中國的歷史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
哲學系的殷福生在聯大時思想右傾,受到蔣介石的接見,到臺灣后卻急劇轉變,成為反對蔣介石的自由主義戰士,并且培養出了李敖這樣自由主義的學生。
還有向金岳霖學習數理邏輯的王浩,后來得了數學里程碑獎(相當于諾貝爾數學獎),由此可以看出聯大文學院的學生是如何超越前人,超越自己,爭取世界一流的。
聯大理工學院的精英更是文理兼通的人才,成就之大,遠遠超過了文法學院的同學。如1957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朱光亞、王希季等。
楊振寧不但是理論物理學家,而且對文化很有研究。他在美國讀到我寫的聯大回憶錄,要我寄他一本,我就請他為回憶錄的英文本寫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說:“我讀后再一次體會到詩人的生活和科學家的是多么不同。許多年前,艾略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詩人)來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有一天,在所長奧本海默舉行的宴會上,奧本海默對他說:‘在物理方面,我們設法解釋以前大家不理解的現象;在詩歌方面,你們設法描述大家早就理解的東西。’許淵沖在這本回憶錄中寫道:‘科學研究的是一加一等于二,藝術研究的是一加一等于三。’不知道他的意見和奧本海默有無相通之處?”
楊振寧用科學家的語言來說明用藝術的語言解釋科學有所不當。可見他不但科學水平高,藝術水平也高。1997年他來北京,我們久別重逢,談到這個問題。但一見面他先問我翻譯了晏幾道的《鷓鴣天》沒有?我聽成嚴幾道了,不知道是哪一首,他就背給我聽:“自別后,憶相逢。”這首詞在久別重逢時念,正是再恰當不過了,他小時候背的詩詞還沒有忘記,可見他的記憶力多么強,對文學作品多么熟悉。
聯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中興業的人杰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一粒沙中見世界。本書就想沙里淘金,從平凡的現實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來。梁啟超講杜甫《石壕吏》時說:詩寫得越真就越美,說明真即是美的道理。真或現實是平凡的,美卻并不平凡。真加真如能等于美,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相關資料
楊振寧:他幾乎每天一個靈感。
錢鐘書:靈活自如,令人驚奇。
陳魯豫:許先生身上有聯大群體的血液,視自由為天經地義,為熱愛愿傾其所有。
許淵沖--永遠的西南聯大 作者簡介
許淵沖,1921年出生于江西,100歲高齡的*寶級翻譯家。
許淵沖畢業于西南聯大,1941年入美國志愿空軍任英文翻譯,1948年留學巴黎大學,1950年底歸國后任北京大學教授,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曾獲國際翻譯界*尖獎項之一“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獲獎者(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曾獲國家漢辦“國際漢學翻譯大雅獎”
國家文化部授予其“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 主題:
也許是期待太高了吧,讀后略有一點小失望。感覺作者與西南聯大的大師們過于熟稔,描寫的很多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適合數十年后同學聚會大家坐在一起追憶往昔,對普通讀者加深對大師們的了解幫助不大。此外還寫了許多作者關于翻譯工作的研究心得,對于我來說興趣不大。不是本書不好,只是不是我的菜吧。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