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嶺南古邑 革命前言
**章 農運烈火 光照南粵
**節 大革命運動
一、早期黨團組織的創立與發展
二、農民運動的興起
三、成立東莞縣農民協會
四、維護農民群眾權益
五、反抗民團和土豪劣紳的壓迫
六、支援東征
七、援助省港大罷工
八、東莞“四二四”事變與大革命運動失敗
第二節 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嘗試
一、建立中共東莞縣委和石龍市委
二、策劃和組織工農暴動
三、東莞、石龍黨團組織的恢復和整頓
四、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失敗
第二章 浴血抗戰 旗飄華南
**節 東莞抗日游擊戰爭的興起
一、中共東莞地方組織的恢復、發展
二、抗日武裝斗爭的準備
三、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成立
四、榴花塔阻擊戰
第二節 開辟敵后抗日游擊區
一、開辟東(莞)寶(安)邊抗日游擊根據地及游擊區
二、成立東(莞)寶(安)惠(陽)邊人民抗日游擊隊
三、開展東寶惠邊敵后游擊戰
四、應對 頑固派的 逆流
第三節 開辟大嶺山抗日根據地
一、挺進大嶺山
二、黃潭戰
三、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四、打退地方頑固勢力進犯
五、百花洞戰斗
六、粉碎 頑固派的軍事進攻
第四節 恢復大嶺山抗日根據地
一、成立東江軍政委員會
二、再次挺進大嶺山
三、主動攻擊日偽軍
四、打破日偽軍“萬人大掃蕩”
五、東江縱隊成立
第五節 根據地反攻和迎來抗戰勝利
一、打擊廣九線日偽軍
二、挺進鐵東地區和水鄉
三、鞏固抗日老區的斗爭
四、開展夏季攻勢
五、全面反攻和受降斗爭
第六節 抗日根據地建設
一、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和黨組織建設
二、根據地的經濟和文化建設
三、根據地的統一戰線工作
四、根據地人民擁軍支前
第三章 武裝抵抗 迎接解放
**節 保衛解放區
一、解放區遭受 軍大規模進攻
二、東江縱隊分散堅持斗爭
第二節 解放區恢復武裝斗爭
一、東江縱隊北撤后東莞地區的局勢
二、隱蔽待機方針的貫徹和自衛斗爭的開展
三、武裝斗爭初步恢復
四、惠東寶人民護鄉團第三大隊成立
五、東寶地區游擊戰爭的開展
第三節 解放區反“清剿”斗爭
一、為反“清剿”做準備
二、粉碎 期“清剿”
三、粉碎第二期“清剿”
第四節 擴展解放區
一、粵贛湘邊縱隊東江 支隊第三團成立
二、開展春季攻勢
三、擴展大嶺山游擊根據地
四、東江沿岸、水鄉老區人民配合開展游擊斗爭
第五節 解放區配合南下大軍解放東莞
一、開展支前工作
二、東莞全境解放
第六節 解放區建設
一、解放區的政權建設和群眾團體的發展
二、解放區的財政和經濟建設
三、解放區的文化教育事業
第四章 艱辛探索 曲折前行
**節 支援抗美援朝運動
第二節 曲折發展的農業
一、恢復發展經濟
二、經濟困難時期
三、農村經濟調整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三節 方興未艾的社隊企業
一、對個體手工業改造
二、社隊企業發展
第四節 革命老區的水利與道路建設
一、治澇工程
二、灌溉工程
三、道路建設
第五節 革命老區社會事業發展與民生改善
一、支持革命老區建設
二、文化事業
三、教育事業
四、衛生事業
五、人民生活
六、優撫工作
第五章 改革開放 天下為先
**節 農村經營體制改革
一、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二、股份合作制
第二節 全面振興革命老區農業
第三節 走在開放前沿的革命老區制造業
第四節 革命老區鎮特色產業
一、黃江鎮的果業發展
二、大嶺山鎮的果業發展
三、大嶺山鎮的家具產業
四、厚街鎮的制鞋業
五、大朗鎮的毛織業
第五節 改善基礎設施 提高生活質量
一、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革命老區人民生活質量提高
第六章 革命老區 紅星閃爍
節 革命老區評劃
第二節 革命老區鎮情
一、厚街鎮
二、大嶺山鎮
三、大朗鎮
四、黃江鎮
五、東坑鎮
第三節 革命老區村簡況
一、虎門鎮
二、東城街道
三、南城街道
四、中堂鎮
五、望牛墩鎮
六、麻涌鎮
七、高埗鎮
八、厚街鎮
九、長安鎮
十、寮步鎮
十一、大嶺山鎮
十二、大朗鎮
十三、黃江鎮
十四、樟木頭鎮
十五、清溪鎮
十六、塘廈鎮
十七、鳳崗鎮
十八、謝崗鎮
十九、常平鎮
二十、橋頭鎮
二十一、橫瀝鎮
二十二、東坑鎮
二十三、企石鎮
二十四、石排鎮
附 錄
附錄一 主要革命遺址
附錄二 歷史文獻
附錄三 紅色歌謠、歌曲
附錄四 革命烈士
附錄五 重要革命人物
附錄六 大事記(1923 年—1949 年10 月)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