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做數字時代的明智家長 讓孩子成為數字產品受益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99903
- 條形碼:9787544499903 ; 978-7-5444-999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做數字時代的明智家長 讓孩子成為數字產品受益者 本書特色
作為家長,我們大多是數字世界的新手,而孩子天生就適應數字世界。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建議,能夠彌合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鴻溝,使全家輕松自如地使用技術。 ——霍利·菲利普斯,醫學博士,普通內科醫生,哥倫比亞廣播系統醫學撰稿人 我是一個大部分時間都在上網的家長,但我也非常關注孩子的媒體使用情況。本書正是我需要的,其主張不偏不倚、有理有據,不歇斯底里地排斥技術。約迪·戈爾德博士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闡明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數字公民。 ——艾米·希恩,家長,小說家
做數字時代的明智家長 讓孩子成為數字產品受益者 內容簡介
作為一名兒童精神科醫生和三個孩子的母親,約迪·戈爾德對數字技術的益處和缺陷具有獨特的見解。她將科學知識與日常實用建議結合在一起,幫助你在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的這段時期,培養孩子建立與數字技術之間的健全關系。閱讀本書你將了解: 不同年齡段的適宜的數字技術使用時間。 孩子在上網時實際上在做些什么。 數字技術如何影響社會性、情緒和認知的發展。 哪些應用程序和游戲能增進才智,激發創造力。 家長的媒體習慣如何影響孩子。 關于隱私問題、網絡欺凌和其他危險,家長需要知道些什么。 如何制訂家庭成員都能接受的家庭數字技術規劃。
做數字時代的明智家長 讓孩子成為數字產品受益者 目錄
目錄
引言:扔掉規則手冊 1
**部分 美好的數字化新世界
1 了解家庭的數字化居所:培養在線適應能力和數字公民意識 11
拳擊短褲或緊身褲?定義你的家庭文化 17
成功的數字教養秘訣 31
2 數字大事記:數字技術影響孩子成長背后的事實 33
數字技術對孩子發展的影響 34
身體發展 38
認知發展 48
社會性和情緒發展 56
3 數字王國:你應該知道的技術地帶 62
21世紀的電視 65
移動媒體平臺 69
計算機平臺 74
電子游戲平臺 76
社交媒體服務平臺 84
數字王國的發展趨勢 89
4 從馬桶平板架到臉書知名度:數字辯論的好處、壞處及令人厭惡之處 91
使用數字技術:時間、內容、方式 92
同一性 96
關 系 101
組織和智力 106
隱 私 111
第二部分 數字化成長
5 下載進尿布:管理學前兒童的數字世界——0—2 歲 119
足夠好的媽媽 121
成長和依戀:0—2 歲的發展目標 122
6 數字幼童和技術小孩:你應該知道的關于幼兒園里數字世界的每一件事——3—5 歲 136
飛躍和界限:幼童發展目標 139
統計數據:幼兒真用了那么多數字技術嗎? 144
幼兒:讓數字公民意識生根發芽 154
7 數字魔力年代:初中數字風暴前的平靜——6—8 歲 163
獨立!獨立!獨立! 6—8 歲孩子的發展目標 164
6—8 歲孩子的媒體消費 168
8 歡迎來到常客俱樂部:手持數字登機牌準備起飛——8—10 歲 190
身份認同、數字公民和社會熱點:小學高年級的發展目標 192
熟練操控:小學高年級的數字技術使用 195
穿越十字路口:關鍵發展期的數字技術 197
9 少年期和短信革命:數字媒體使用高峰期——11—14 歲 217
告別童年:11—14 歲的發展大事記 219
你該怎樣幫助少年? 221
學校和時間管理 223
身份認同和獨立性 227
社會壓力和網絡欺凌 235
關于性 243
10 完全數字化:改寫有關獨立、約會、朋友和學校的規則——15—18 歲 248
身份認同、獨立性和關系:青春期后期的發展目標 250
青少年的數字技術使用情況 252
數字足跡:代溝 253
身份認同與自我表達 259
數字時代的真正友誼 267
約會和親密關系 272
獨立性 278
青少年規則 280
學業和數字技術 281
第三部分 不能“一刀切”
11 面臨數字化挑戰的兒童:對有多動癥、焦慮和抑郁的孩子需更改規則 291
數字技術和多動癥癥狀 292
社交焦慮和薄弱的社交技能 302
抑郁、自殺和數字媒體 306
12 別拿走手機:家庭數字技術協議的基本要點 313
行為規劃概述 314
數字技術使用時間 318
數字技術使用地點 321
數字技術使用方式 322
數字技術使用者 323
違規使用數字技術 324
拓展資料 344
內容索引 349
做數字時代的明智家長 讓孩子成為數字產品受益者 節選
幾千年來,我們都是依賴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和叔嬸,從他們那里獲取怎樣做父母的建議。盡管我們得到的建議常常不是我們想要的,他們也常常在我們并未向他們討教時給我們一些建議,但我們總是本能地從我們父母的做法中尋求幫助。*近,我發現自己在問這樣一些問題: 我的父母什么時候用各種應用程序(apps)來獎賞我的良好行為? 我是怎樣在發短信、聊天、發推特、發帖子的同時完成家庭作業的? 我多大時,父母給了我**部智能手機? 我的父母如何選擇下載哪部迪士尼影片?如何決定我可以玩哪種角色扮演類電子游戲(role-playing games,RPG)? 我的父母如何確保我和妹妹的安全,并使我們免受網絡暴力和色情短信的危 害? 我的父母如何幫助我們管理自己的數字足跡(digitalfootprint),并教給我們做良好數字公民的基本信條? 我的父母如何幫助我平衡好數字虛擬接觸的世界與現實游及真實人際交往的關 系? 我成長于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我的父母雖然很棒,但他們未曾面臨這些困境。我出生于數字革命之前。我是人們所說的“數字移民”,數字技術不是我的**語言。我是后來學會并接受這種語言的,雖然現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都會用到這種語言,但我用得并不十分熟練。我在說“技術語言”或“數字語言”的時候是“有口音”的。如果歸類恰當,我9歲和7歲的兒子是*年輕的“蘋果一代”(iGeneration)、千禧一代(millennials)或“應用程序一代”(appgeneration)——他們出生在互聯網出現之后。我5歲的女兒生于2008年,是一個“數字幼童”。對她這一代來說,互聯網已經歷史悠久。她在蘋果手機產生以及隨后的觸摸屏革命之后才出生。 與你的孩提時代相比,技術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平心而論,技術一直在變,每一代父母都面臨著與他們的父輩不一樣的技術王國。我的父親總是永不厭倦地告訴我,他家是溫尼伯市(Winnipeg)*早擁有電視的家庭之一。他和他的兄弟會長時間地觀看印第安人頭像測試信號(Indian-head test pattern),等待節目正式開始。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技術以音速發展,而我們現在正經歷著技術的光速發展。 人們一直在爭辯,究竟是我們控制技術(工具論)還是技術控制我們(決定論)。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早期的童年經驗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究竟會長成怎樣的人。這并不是說我們不能重塑自己,而是說我們不可能完全不受童年的影響。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同樣如此。這里的問題是,任何人都沒有與交互式數字技術一起成長的直接經驗。我想我們的孩子長大后會有一些經驗。至少他們經歷過數字時代的童年,能從中找到一些養育孩子的方法。今天,沒有人有這種真正的親身經歷可以用來幫助家長弄明白蹣跚學步的孩子是否應使用馬桶平板架,或者是否應在平板電腦上學習閱讀。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孩子何時該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或者何時可以注冊Instagram(照片墻)之類的圖片分享應用程序。你如何幫助青春期前的女兒處理好身心變化與網絡影響之間的關系?你如何幫助青春期的兒子處理好中學的學業要求與游戲、信息和Instagram 等圖片分享應用程序的誘惑? 無論是你,還是你通常使用的信息渠道,都難以提供在數字化環境中做父母的經驗。遺憾的是,“專家”也提供不了什么幫助。盡管這方面的研究發展迅速,縱向研究卻很少。在這一點上,那些針對“90后”孩子進行的研究都有些過時。早期的許多研究結論是可怕的、悲觀的,它們多聚焦于被動的電視收視,而極少聚焦于交互式數字技術。 我的朋友和家人一直問我:既然我已有一份全職工作,還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為什么還要開展這個項目?我決定開展這個項目是因為,我作為一名家長和一名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醫生,想就數字技術環境下怎樣做家長這個問題提出一套更為縝密的方法。對于數字時代,人們有太多擔憂。當我告訴朋友和同事我要寫一本這樣的書時,他們的**反應基本都是飽含擔憂的:“你要告訴家長如何保證孩子的安全?”或者“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還有可能形成有意義的關系嗎?”你可以回避數字時代,但你終究無法逃離數字時代,它就在這里。因此,我想提出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使我們不再擔憂,使我們接受并控制數字技術,而不是被數學技術控制。 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在家里,在那些被稱為“數字土著”的孩子身上,我都曾看到一些由數字技術帶給他們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好處和壞處——其中一些完全出乎意料。我想結合兒科學、精神病學和育兒方面的知識來回答我們這些“數字移民”的問題,并就如何*大限度地發揮“新”技術的益處,*大限度地降低其不利影響,開啟一場建設性對話。 我總是接到家長的來電,詢問他們的孩子是否到了可以擁有一部蘋果手機的時候,讓孩子加入Instagram或玩《使命召喚》(Call of Duty)這類射擊游戲是否安全。在我坐在天天面包店(紐約的一家比利時面包特許經營店)完成本書的過程中,我所做的全部事情就是觀察鄰座的人,以幫助我了解這些問題。在我右邊,一對年輕夫婦在谷歌上為他們正蹣跚學步的孩子搜索“推薦屏幕時間”,而他們18個月大的寶貝坐在高腳兒童椅上拿著他們的另一部蘋果手機又捏又敲。在我左邊,兩個年輕女孩相對而坐,興奮地發著信息,不時看著手機大笑。她們之間的交流方式是《杰特遜一家》(The Jetsons)和我成長的20世紀80年代的科幻電影都無法想象的。遺憾的是,沒有針對這種更新和創新的育兒指南。我們都不放心SnapChat(“閱后即焚”)之類的照片分享應用,也擔憂色情短信的泛濫,對下一波即將來臨的東西也還未作好準備。家長、教育工作者、內科醫生都處于“追趕”的狀態。我們需要規則,卻沒有規則。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你形成一套周全、系統的方法,以制訂出針對數字技術的規則、指南,并盡早開始坦率的溝通。 與其他育兒問題一樣,我們的方法也需要與發展階段相適應。適合12歲孩子的方法也許不適合9歲的孩子。你的兒子什么時候開始玩《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比較合適?在女兒多大時你相信她有權擁有自己的智能手機并能負責任地使用?本書自始至終鼓勵你根據自己的直覺和對孩子的深入了解作決定。你*了解自己的家庭,*了解自己家庭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和習慣,相信它們能給你指引。 當然,你也想知道研究得出了什么結論。我將提供已有科學證據,如果還沒有相關研究,我將根據自己的教學和臨床經驗來提供一些建議。希望你的孩子能形成在線適應能力(online resilience),形成健康發展的數字足跡,增進自我表達而不是自我毀滅。 先前有許多研究警告,富人和窮人之間可能出現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即窮人的孩子很少有機會使用數字技術,這將妨礙他們發展,使他們處于貧困之中。過去5年來,由于有更多的計算機進入課堂,再加上智能手機革命,有關數字鴻溝的研究已經發生變化。西北大學*近一項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比年收入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擁有更多數字設備。當前的關切不在使用機會(access)而在如何使用(usage)。如果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通過智能手機而不是計算機訪問互聯網,那么他們所能做的會是在線創造還是單純消費?在剛進入21 世紀時,研究者關心的問題是,與線上陌生人之間的“真正”友誼可能會被社交網絡替代。隨著社交媒體和互聯網變得無處不在,現在的研究問題是,如何在虛擬世界中與你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保持充分聯系。 我們的父母在這一點上幫不了我們,研究又一直在變,那么我們現在該做些什么 呢? 既然父母和研究者都幫不上什么忙,那么我們就應從頭開始來形成一個升級版的育兒模式。我們把這段旅程分為三步。 1. 弄清你的教養風格和家庭文化。對孩子的數字技術使用來說,父母的“規則”和家庭文化是基礎。你必須以相對無縫的方式將數字技術結合進孩子的生活,使之與你的家庭文化、價值觀和規則相一致。例如,如果你的丈夫(或妻子)玩《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s),一玩就是幾個小時,而你卻規定10歲的兒子每天玩游戲的時間不能超過1 小時,那么你注定會失敗。將15歲女兒看電視的時間限定在2小時以內,可自她出生以來你家的電視就始終作為背景打開著,這將使你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在第1章,我將帶領你去發現你的育兒觀念的根源,定義你自己的育兒風格,然后坦誠地評價你家的數字技術節制(technology diet)方案。*終的目的在于,思考你與數字技術的關系類型,以及你希望你的家庭未來與該技術形成何種類型的關系。 2. 理解數字王國。重要的是,要了解數字技術的發展演進,即什么時代發生了什么。同樣至關重要的是,要親身感受今天的兒童和青少年實際上是如何使用數字技術的。本書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發展的。也就是說,我所有的分析和建議的基礎是對不同年齡段的發展目標和重大事件的理解。這種數字化教養發展模式將考察數字技術如何支持成長,以及在孩子的每個發展階段你需要著重處理的具體問題。在第2章,我們審視了那些探討數字技術如何影響兒童發展的研究,然后在第3章帶你游覽廣闊的數字技術王國。第4章介紹了一些幾乎占據家長全部對話的熱點話題,包括從數字襁褓(iBlankie)到眾所周知的5分鐘臉書知名度的所有東西。接著,本書第二部分的各章分年齡段探討了數字技術與孩子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應如何更好地令數字技術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支持工具而不是阻礙工具。在第11章,我們會進一步探討那些需要更多關注和家長介入的孩子,揭示多動癥(ADHD)、焦慮癥和抑郁癥的危險信號。這些“蘭花孩子”(orchid children)需要更多的關愛和不一樣的技術參數。 3. 制訂一個家庭技術規劃和家庭媒體規則,保證數字技術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規則”這一主題將在本書中反復出現,尤其是在第二部分討論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章。雖然我會提出一些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你的家庭和你的規則。我鼓勵你坦誠地對待自己和自己使用數字技術的實際情況——當然,這些是你每天為孩子樹立的榜樣。我將幫助你仔細考慮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習慣,這樣你就能把它們用到你的家庭技術規劃中去。*后一章提供的準則可幫助你將從本書中讀到的一切融入你的個人家庭技術規劃。我強烈建議你花些時間為家庭制訂一個規劃。制訂一個能夠直達完全開放的數字技術前沿的、有目的的行動方針是唯一的方法。有了家庭規劃,理解了變化中的數字技術王國,你的家庭就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熟練、聰明、安全地使用各種有趣的工具。
做數字時代的明智家長 讓孩子成為數字產品受益者 作者簡介
作者 約迪·戈爾德(Jodi Gold):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科醫生,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臨床助理教授。常就數字時代的發展性育兒方法發表演講和文章。 譯者 王為杰: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教育技術學理論、教育信息化理論與方法。編著有《傳播心理學》《教育技術學》;譯作有《教學設計與技術的趨勢和問題》(第二版)、有效教學譯叢(共五本)、《無限制的學習——下一代遠程教育》等。發表多篇有關教育技術理論、遠程教育、教師教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的論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