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行走中的閱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247377
- 條形碼:9787313247377 ; 978-7-313-2473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走中的閱讀 本書特色
怎樣“閱讀”一座城市?在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答案:行走。邁開腳步吧,在城市的街道上走一走,看看城市獨特的建筑與店鋪,帶走一個故事,或是留下一段記憶。 有三千多片茶葉收藏的茶書房,情牽三代人的溫馨咖啡館,會為流浪貓狗尋找主人的酒吧,在城市中追尋“遠方”的書屋主人,“拆家什”起家的樂器維修師,做過郵輪攝影師的咖啡館店主……總有一個地方、一段故事、一些人物,能夠牽動你的心弦。這些點點滴滴,匯聚成一首生動的城市變奏曲。 裝幀簡約,易于隨手翻閱。收錄近百幅精美圖片,后附手繪行走地圖,帶你穿越都市,開啟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派文化之旅。
行走中的閱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關于城市、文化和空間的文化行走隨筆。該書以“閱讀城市”為貫穿全書的線索, 以行走的姿態主要介紹了上海的城市街區及其中的一些獨特的、極具文化內涵的店鋪、建筑等, 帶領讀者在行走中讀城、品生活。
行走中的閱讀 目錄
慢記一
紅磚墻內的白色空間
山房里面有時光
閣樓上的那只橘貓
穿旗袍的女人很“嗲”
淮海路上“做個頭”
粉紅色的“飩門”
有一種文學叫“思南”
“M”女士的時尚經
慢記二
一片葉子的異世界,茶書房里的天地
理想的陽光院子
都市市集的生命體
三只老鼠的故事
弄堂里的JZ
桂花樹下的流光漫影
無用的1984
慢記三
**百貨里的光之海
今日,只談風月
三代人的“東海”
紅磚樓里的“自然之美”
“文創里”:流動的集市攤
慢記四
鐘書閣的“鏡廳”
我們的常德“三分鐘”
這個買手,不太冷
忘不了那一籠“市井”味
隱藏在鬧市的伊甸園
近在眼前的“遠方”
慢記五
竹林深處的“鹿鳴”
當LI遇到HER
HOMELESS,已經流浪了七年
那幢心中永遠牽掛的“綠瓦”
慢記六
言幾又的湖濱時光
“靚爺”的生活哲學
長樂路上的經常“快樂”
“鉦”一個上海給大家看
瑪赫告訴我們的事
慢記七
“建投”的那一片江景
在“白馬”喝一杯咖啡
水和天空變奏的油罐
在安藤的座位上,看流動的外灘
作為藝術品的“藝倉”
慢記八?? 特別推薦
有個女兒叫鐘書
守護藝術的獨角獸
女孩和巴尼熊的故事
有一種生活,叫作“蘇州慢”
找一座流浪的“詩歌”
附錄:文化地圖
后記
行走中的閱讀 節選
有一種文學叫“思南” 書店 | 思南書局 上海市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 *初這里并不叫思南路,而是馬斯南路。馬斯南是個外國人的名字,用這個名字來命名這里是為了紀念一位叫馬斯南的法國音樂家。他*為出名的作品是《沉思曲》,這個作品也是歌劇《泰伊思》的間奏曲。這位著名音樂家于1912年在法國巴黎去世。當時這里是上海的法租界,于是法租界公董局就將這條新開辟的馬路命名為RUE MASSENET,即馬斯南路。 馬斯南的《沉思曲》取材于法朗士的小說,他的另一部歌劇《維特》改編自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他還創作過《瑪儂》,意大利的普契尼也曾寫過同名的歌劇,這兩部歌劇都是根據法國作家普雷沃的著名小說《瑪儂·萊斯科》改編的。可見藝術是相通的,只是運用不同的方式來演繹人類的生活與經歷的事件。或許這條用馬斯南名字命名的道路,也延續著這位法國音樂家對藝術的實踐,并將這種實踐融入自己的故事,形成了新的街區藝術。 很難想象原先這里的居民都是臨水而居的,一派雞犬相聞、樹木蔥郁的景象,即便是在上海開埠后的數十年后也依舊如此。要形成現在的模樣,馬斯南路的修筑本身就是一段歷史。*初的馬斯南路只是環龍路(現在的南昌路)到辣斐德路(現在的復興中路)之間的一段。后來北邊延伸到霞飛路(現在的淮海中路),南邊擴展到薛華立路(現在的建國中路),不久繼續往南延伸到了賈西義路(現在的泰康路),這樣今天的思南路就基本形成了。到了1946年,這里以貴州省思南縣命名,于是就有了思南路的重生。 很多人喜歡這里,因為這里的氣質,和具有歐陸風格的住宅區。這里有各種形態的建筑式樣,這些式樣可都是當年的歐美流行設計,現在依舊延續著那個時代的模樣。但設計只不過是一種形式,真正骨子里的是這里的文化和歷史的諸多聯結。這里曾經的居住者與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傳奇。人們講述這些傳奇,猶如講述這座城市的成長史,它的重生與城市的重生一樣,帶來一次又一次新的變革與憧憬。 聽說原先距離這里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叫紅鳥書店的法文書店,店主是一位名為卡松的法國人。他書店里的法文圖書、報紙和雜志曾是滬上法文書店中*為完備的。卡松博學多才,藏書極為豐富。店里的絕大多數書籍都是從法國運來的,顧客大多是居住在上海的法國僑民。附近的震旦大學、中法工業專門學校、中法藥科專門學校的用書也都是向卡松的書店購買的。逐漸地,一些中國人也來光顧書店了。他們來主要是為購買原版圖書閱讀,法國的文學作品也逐漸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這也促成了一些中國作家將法國文學作品翻譯成中文,當時有不少作家選擇居住在馬斯南路這一帶。 正是這些人文思想與作品令這一帶的文化氛圍變得更加包容并蓄。看著眼前依舊是一只紅色小鳥標記的思南書局,這樣的錯覺還會時不時地縈繞在心頭,這既是文化的延續,也是對于這個街區*為合適的繼承。 當你隨著石階拾級而上,看著一旁墻壁上綠茵茵的爬山虎,就仿佛游走在時光的階梯上。不經意地坐在室內的木制樓梯上,靠著一旁的舊式窗架,偶爾飄來的風帶起幾片綠葉浮動,伴隨著遠處傳來的自行車鈴鐺聲。 文學源自生活,盡管它有藝術加工和作者個人主觀的感受。有一次來思南參加鄒韜奮紀念館的活動,在不大不小的場地里面,一排排的座位全都坐滿了。臺上一位白發老者深情地朗誦了鄒韜奮先生的《轉到光明方面去》,曾經的場景又再次浮現在眼前:讀大學時參觀過鄒韜奮紀念館,在這個隱藏于鬧市高架旁的居所內,我們看到了鄒韜奮先生的文字。每個新聞專業學子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新聞偶像,只怪當時年少,只是聽說過那些所謂的“偶像”。跟著帶我們參觀的教師,只感覺這是個極為擁擠的地方。待到工作后,接觸了鄒韜奮先生的文字,才發現他心中有一個特別真善美的世界,在那個兵荒馬亂、國破家亡的年代里,他將自己內心的無限光明給予充滿迷茫的青年人,還有在當時似乎是看不到希望的民族。 或許與這里的房屋一樣,凡事皆需要經歷一些風雨,才能夠感受到一些內在的涌動。歷經大浪淘沙后沉淀下來的才是真正能留在心底的。如今這樣的內涵又重新出現在摩登的氛圍中,成為現世的弄潮兒所推崇的又一種海派摩登。你可以在書店里選擇一本書翻看,或在LONDON REVIEW角邊的壁爐架上發現一輛倫敦紅的雙層巴士模型。這里的復古鍵盤像極了那個時代的打字機,讓你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的文學產生過程。 如今這里依舊會產生它的文學,因為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思南”。大家慕名而來,不僅僅因為這里的曾經,也因為它的現在,還因為這里可以在不經意間遇見文學。原本不屬于這塊土地的文化,用文學的方式降臨在這里,就像20世紀涌現的那些翻譯作品一樣,這里的翻譯和交流也還在繼續。這種延續隨著一家家書局的開設,讓更多的人意識到這片街區的特別氣質,不管你是不是曾經仰慕過,不管你是不是曾經懷疑過,這里就是文學的一部分,因為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人都會出現在文學中,也會從文學中收獲自己。 今日,只談風月 西餐館 | THE PRESS(申報館店) 上海市黃浦區漢口路309號申報館1樓A1—03 白色冷光的簡單線條勾勒出這里的“言簡意賅”,似乎只需要一點點的亮光就能將這銘刻在石板內的被歲月熏黑的三個字“申報館”照亮,照亮的一瞬間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凝重。《申報》是一份有百余年歷史的報紙,從英國人美查創辦開始,這份報紙便與城市的呼吸有了一種長時間的關聯。 這份報紙的報名與這座城市是一致的,同為一個“申”字,可報名的誕生還有這樣一段小插曲。一般來說一份報紙的創辦人總是希望將自己的報紙冠上當地的地名,這樣一看便知這是哪個地方的報紙。美查自然也是這樣想的,可他并沒有找到報紙的理想名字。有次,他從徐家匯去閔行的路上,沿途經過一個叫春申橋的地方,橋下曾有一座春申君的廟宇,廟旁還曾有一座紀念春申夫人的庵堂,美查察覺了這個在上海民間有著深遠影響的字“申”,于是自己的報紙也有了名稱。《申報》就這樣與這片土地有了一種聯結。 研究它,就是在研究近代發生的一幕幕,它記載了很多歷史,也因由它誕生了許多人物。當年《申報》的創始人美查邀請到定居在滬北吳淞江濱淞隱廬的王韜做編輯,那年王韜56歲,這位流亡了22年的晚清文人得以在他闊別了半生的上海,繼續自己的筆耕之旅。他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見所聞可驚可愕”的事情寫了下來,這些文字出現在了申報發行的《畫報》上,雖在當時還是文言筆記形式的單篇連載,卻也對那個時代乃至后來文人們的小說有著不可言喻的影響。當然這些文字早已離我們遠去,其所留下的印記也變成了“申報館”那三個字里的一點塵埃。 “申報館”幾個大字下,是THE PRESS的字眼,它的名字來源于“ESPRESSO”里面的“PRESS”。這家由畢業于20世紀80年代的復旦校友們所創辦的咖啡館,保留著這里百年來的老照片。在這些至今高掛墻壁之上的老照片旁邊,是原來的那個雕花穹頂。這是個吸引人的穹頂,可能在歐洲并不罕見,但在上海這確實是個讓人驚喜的意外,當初有多少人因為這個穹頂而踏入這里,喝一杯咖啡,試圖與穹頂所見證過的那些個人、事、物打個他們自己認可的照面。 但復旦學子的80年代依舊在這里延續著,那是一個自由而不羈的時代。那時候校園里應該洋溢著詩歌的味道,在這樣的味道下,也許很多人的大學時代是被詩歌占據的,以至于寫詩在一些人的眼中是一種幸福。幾乎每個同學的床頭都會放一本或幾本詩集,在那些至今珍藏著的私人手冊上,抄寫的是自己喜愛的詩篇;存在于相輝堂和那個“3108”階梯教室的詩歌朗誦會,將這群復旦詩人們變成了那個時代備受寵愛的校園焦點。 當這些曾經的復旦詩人們再一次在THE PRESS朗誦起那些包含著他們曾經記憶的詩歌時,那個所有詩人夢想中的時代,就變得不再遙遠。這段日子透過字里行間散發出能量和光,他們應該會懷念那種一碰面就把新寫的作品遞給對方的校園生活,也應該會懷念臺下少女們的如癡如醉。在如今這個物質早已不匱乏的年代,這里依舊是他們心靈的棲息地。二樓時常會亮起“只談風月”四個字,伴著組成它的彩色燈管跳躍著。這跳躍喚醒了散落的泛黃的報紙版面。如今,它們被小心翼翼地收集在畫框里。在杯盞之間,完成了另一種奇妙的碰撞。 再次來到這里時,正處于外灘行走中,當嘉賓再度為大家講述起史量才的《申報》故事時,報館內的學生拍攝者按下了快門。一張與時間延續重疊的照片出現了:窗外聽著故事的讀者們,窗內等待著孫輩婚禮開始的老者,還有窗下方的那句出自史量才的“國有國格,報有報格”。這何嘗不是一種讓這里保持豐富的*好的方式,這種豐富隱匿于街頭巷尾和人間煙火之中。這里沒有變,只不過成了更多人心中*美好的時光片段。
行走中的閱讀 作者簡介
張瑩:上海圖書館館員,“微閱讀·行走”系列閱讀推廣項目執行人 樊詩穎: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編輯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