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江河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154406
- 條形碼:9787551154406 ; 978-7-5511-5440-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江河記 本書特色
《江河記》主要包括七個部分:“浮草人間”,記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回憶了爺爺、姥姥、一些舊鄉鄰,還有陪伴自己的小動物,文筆充滿溫情。“大師時代”,記述了作者所熟悉和打過交道的幾位大師級前輩,包括田間、牛漢、公劉、張志民、李瑛等五位詩人,對每位前輩都提煉出一個主要特點進行勾畫,使讀者對他們的崇高人格得以把握。“浮生錄”,記述了自己一些生活歷程,在娓娓道來之中展現了作者的情懷和性靈。“青海日記”,以日記體裁記述了參加首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的經歷,內容豐富,充滿深情。“川北悲歌”,記述了汶川地震后,作者參加中國作協組織的“中國作家‘重建美好新家園’采訪、捐建育才圖書室活動”的見聞和感受,筆調凝重。“被圍困者”,懷念了好友、詩人伊蕾,感情真摯、熱烈、痛切。“江河無痕”,記述了作者走過的一些城市,記述了這些地方寄托的情懷和與當地文友相往來的友誼,抒發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江河記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浮草人間”“大師時代”“浮生錄”“青海日記”“川北悲歌”“被圍困者 —— 我的大姐伊蕾”“江河無痕 —— 我所走過的城市”。
江河記 目錄
蒼涼雞鳴
滹沱河南岸
舊友記
皮店街93號
大師時代
田間:詩不可說
牛漢:“立體的、冒煙燃燒的良心”
公劉:把提純的血結晶為詩
張志民:“人”這個字何其難寫
李瑛:紅花開滿山
浮生錄
搬家記
閑趣記
失眠記
煙酒記
讀書記
植物記
散步記
青海日記
川北悲歌
被圍困者——我的大姐伊蕾
江河無痕——我所走過的城市
江河記 節選
浮草人間 蒼涼雞鳴 我小的時候,爺爺一個人在鄉下生活,我的祖籍是河北省深縣,現在叫做深州。深縣位于滹沱河故道,屬黑龍港流域,曾為上谷、鉅鹿郡地,那個地方以盛產“深州蜜桃”而聞名。我的老家叫郗家池村,是一個與饒陽、安平三縣交界的地帶,往南走,距當時的公社所在地辰時村三里地,往北走,距離饒陽縣的五公村八里地,五公村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時期曾經出現過一位著名的全國勞動模范,叫耿長鎖。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從我不到十歲,一直到我參加工作,每年都要回老家陪爺爺過春節。老家只剩下爺爺守著一所空宅院,春節前,我就從一百多里地以外坐長途公共汽車回到郗家池,每當我在傍晚的時候疲憊地趕到村口,爺爺總是站在離村子一里多地的路邊等著,這個情境是人們在回憶故鄉和長輩時常會提到的細節,但對于我說來,它是一個刻痕。 那時候的冬天很長,大人們很苦,孩子們很純,想起來就有許多單純和復雜。當時我老家的那個村子壯勞力一天能掙一個工分,每個工分一角五分錢。一角五分錢現在不知道能買點兒什么,但那時候,它支撐著一位老人的全部生活。爺爺有手藝,買了議價糧蒸饅頭到村里去賣,每天早晨四五點鐘就聽見他拉著風箱點火、揉面、揣堿、上鍋,記得每天早晨我醒來的時候,火炕角的被子下面總有蓋著的兩個碗,里面放著一個新蒸的饅頭,那是爺爺留給我的早餐,那饅頭實誠飽滿,麥香四溢,他自己卻揣個貼餅子去街上叫賣。鄰居的奶奶會做豆腐,每次我回來時她就端來一碗熱騰騰的豆腐,豆腐的那種香氣啊,那么恣意地彌漫,直到現在想起來,我依然覺得那是我長這么大聞到的*香濃的味道。 爺爺在村子的同族人中輩分很大,老家有習俗,每逢大年初一,村子里同輩分的人就聚在一起去給長輩拜年。從太陽剛剛露頭開始,就聽到門外面這個喊“給爺爺拜年了,磕頭了”,那個喊“給大伯磕這兒了”,也不進屋,就在院子里跪倒一片,從小窗眼里往外看,還沒有來得及看得很清是誰,人們已經呼呼隆隆地離去,又趕到另外一家拜年。老家有很多親戚家的小玩伴,我就做了火柴槍,做了彈弓,用塑料的圓形針線盒做了小手電筒送給他們,跟他們一起在村子里瘋玩兒。 到了晚上,吃過晚飯,老人們就陸陸續續來到爺爺家,坐在炕上抽著煙袋,一鍋一鍋接著抽,屋里煙霧繚繞,滿屋子都是旱煙葉子的味道,卻不覺得那味道嗆人,坐在那么多大人中間,很興奮,很踏實。在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下,不知道哪位爺爺帶了兩本沒有封面的《楊家將》和《呼家將》(封面是那位爺爺自己撕掉的,那個時候要有這樣的書,是要被當成“四舊”的),我就像說評書那樣一頁一頁讀給他們聽,爺爺們聽得津津有味,人越來越多,有的時候炕上都坐不下了。每到這個時候,爺爺就提著大錫壺給鄉親們加水,給我也端來一碗,然后坐在長凳子上聽著看著我,目光里滿是憐愛和驕傲,那也許是他在老伙伴們面前*為風光的時候。許多經歷能讓我們繞過人生中的坎坷和艱險,忍受世間的種種苦難,卻很難繞過一個“情”字,有人說文字能讓人回憶,聲音也能讓人回憶,這個我信。我知道,我在老家的那幾天,是爺爺真正的節日。 1963年,我七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坐火車回老家陪爺爺過年,要先坐火車到一個叫做前磨頭的小站,再倒小火車或者是長途汽車才能到家。在前磨頭車站等車的時候,父親去買長途汽車票,對我說:“把包看好,我一下就回來。”等他回來以后,發現放在書包口上的兩個饅頭不見了。我肯定是貪玩兒了,或者是看哪里都新鮮,東張西望,沒有看好那兩個饅頭。兩個饅頭當時是我們一天的口糧,我當時不知所措,父親沒有責怪我,對我說:“偷饅頭的人不會是小偷,如果是小偷,就把包一塊兒提走了,一定是那些餓極了的人,丟就丟了吧。”那時候三年困難時期剛過去,街上總有要飯的人。父親就又拿糧票在車站飯店買了兩個燒餅,就作為我們的午餐了。 ……
江河記 作者簡介
原名李立叢。河北深州人,現居石家莊。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編審。著有詩集《郁蔥抒情詩》《生存者的背影》《世界的每一個早晨》《郁蔥的詩》《塵世記》等十余部,著有隨筆集《藝術筆記》、評論集《談詩錄》《好詩記》等多部。《郁蔥抒情詩》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塵世記》獲塞爾維亞國際詩歌金鑰匙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