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書--《勸學篇》評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59505
- 條形碼:9787519459505 ; 978-7-5194-5950-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勸學篇》評注 內容簡介
《評注》 中日甲午戰爭戰敗之后,日本占領臺灣,德國占青島,沙俄占領旅順,中國即將形成被瓜分的態勢,國將不國。在此情況下,關于如何救亡圖存,士大夫之間出現異常激烈的爭論,保守派和維新派互相指責,陷入激戰,人心浮動,不知出路何在。在此背景下,當時擔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召集幕僚,梳理問題,條分縷析,指出根本出路在于昌明學術,“竊惟古來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張之洞提出的昌明學術,既包括傳統綱常倫理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學術,也包括西方學術,發出了以學術解決中國問題的宣言,是為《勸學篇》。 《勸學篇》全文共4萬多字,分為序言、內篇、外篇。序言強調國人要“五知”:一是“知恥”,強調以落后為恥,知恥而后勇;二是“知懼”,懼怕成為印度、越南、緬甸等殖民地國家;三是“知變”,要痛改阻礙發展的積習;四是“知要”,強調關鍵在于經世致用;五是“知本”,強調熱愛國家和民族是人的根本所在。 “內篇務本,以正人心”,具體有:“同心”,講團結一致;“教忠”,講忠于朝廷;“明綱”,知綱常所在;“知類”,講種族相親,不可為賣國漢奸;“宗經”,講傳承中華學術傳統;“正權”,講正確認識個人權利;“循序”,講凡事應有本末;“守約”,突出主干,刪去枝葉,以求精簡;“去毒”,談清除鴉片的方法。 “外篇務通,以開風氣”,具體有:“益智”,講增強民智;“游學”,講推動留學;“設學”,講興辦教育;“學制”,談教育體系框架;“廣譯”,談多多培養翻譯人才;“閱報”,講提倡輿論監督;“變法”,改革阻礙發展的做法;“變科舉”,改變阻礙人才培養的考核標準;“農工商學”,談如何綜合發展農工商業;“兵學”,談如何富國強兵;“礦學”,講如何開發礦藏;“鐵路”,推動交通運輸;“會通”,談化解中西畛域;“非弭兵”,反對以國際裁軍為名阻礙中國發展軍事;“非攻教”,反對暴力對待傳教士 通篇文字,愛之深,責之切。既有飽滿的愛國熱情,又對不知進取、不講方法的觀點進行了深刻批判。此后,張之洞以《勸學篇》為指導,繼續開展洋務改革,成為晚清后期洋務運動的領袖,為中國的近現代化轉型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勸學篇》值得大眾閱讀,尤其值得各行業精英反復閱讀。然而因為是文言文體,常人閱讀不易,德平博士進行注解、加以介紹,以便于了解更全面的社會背景和具體形勢,從而對當時中國狀況有更全面的認識,以更珍惜當前來之極其不易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局面。
新書--《勸學篇》評注 節選
是時候重新審視晚清時期出現的《勸學篇》了。 進入 19 世紀以后,西方國家開啟的資本主義浪潮,將全世界拖入了工 業化飛速發展的快車道。這時,中國仍在以天朝大國的姿態俯視著蜂擁而至的世界各國,視之為蠻夷戎狄。1793 年,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向乾隆皇帝獻上英國*為先進的毛瑟槍和裝配有 110 門炮的軍艦模型,請求和清朝擴大雙邊貿易。清朝在拒絕了馬戛爾尼提出的要求之后,并沒有意識到可能產生的后果,也沒有意識到精美禮物所隱藏的威脅含義。 1840 年,**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敗給英國。1856 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敗給英國、法國。1884 年,中法越南戰爭爆發,清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迫使法國茹費理內閣倒臺,取得近代以來唯一一次對西方列強國家的軍事勝利。然而,卻仍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不敗而敗。 如果說前三次和西方國家發生的戰爭沖突都沒有動搖晚清王朝的國本,那么 1894 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則推倒了促使大清朝崩盤的**張多米諾骨牌。 一方面,中國的民族自信心遭受嚴重打擊。大清慘敗于“蝦夷”日本,而且是徹頭徹尾的完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精銳的淮軍、湘軍連連敗退,從朝鮮平壤一直潰敗到山海關。這次徹底的失敗,使更多人認為中國傳統學術是無用的:有的因認識到中國傳統學術的不足而倒向西方,成為“中學無用”論的堅定支持者;有的因得到洋人慈善、傳教等方面的實惠而支持西方,成為西方的擁護者;有的則因為投機洋人求得利益而否定中國,成為“貴洋賤華”的倡導者 另一方面,戰敗的屈辱更加強化了保守主義精英的保守情緒:有的出于恐懼而排外,妄圖更加封閉;有的因認識西學的缺陷而更加堅定地批判,無視自身的缺點;有的因洋人、崇洋者的跋扈而反感,進而否定西學;有的出于自身的既得利益而反對西方,以維持自身利益。 在中國如何選擇發展道路上,雙方發生了激烈沖突。在文化慣性、經濟侵略、軍事介入等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廷內部對洋人既恨又怕,民間則產生非理性沖動,爆發各地的排外、反洋教事件,加劇了中西方的沖突。 這種沖突隨著局勢的惡化而不斷激化。 關鍵是清廷已經無力阻止局勢的惡化。因為,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之后,已經海防全失,門戶洞開,西方列強的軍艦可以沿內河而上,深入內地,清廷束手無策。 1897 年 11 月,德國借口巨野教案而強占膠州灣。一個月后,俄國強占旅順口、大連。1898 年 6 月,英國逼迫清政府拓展香港邊界。1899 年 11 月,法國租借廣州灣。加上已經被日本占領的臺灣島,中國面臨四分五裂的危局,國將不國。 惡化的形勢,反過來又加劇了國內各種異見群體之間的沖突。主張變法維新的群體,如康有為、梁啟超等利用報刊、學會、上奏等手段,施加各種影響,極力推動變法。受此影響,光緒帝也開始起用主張變法的年輕力量,推動變法。同時,變法新政的各種舉措引發守舊勢力更加集中的反擊,雙方的論戰時常變為拳打腳踢的斗毆,文人之間上演“全武行”。攘臂大呼,赤膊上陣,斯文掃地,亦可謂“一為文人,便無足觀”。 在此背景下,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勸學篇》面世了。 之所以說是時候重新審視《勸學篇》了,是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受近代民族危亡觀念的影響,往往認為這個歷史階段的價值僅僅在于救亡圖存。而現在中國的使命是實現民族復興、重回世界之巔,那個危亡時代對于當前歷史階段已經沒有意義。這種想法是極其錯誤的。實際上,重新認識晚清,不斷深入研究中國近代衰敗的原因,防止重犯歷史錯誤,對于當前的民族復興尤其關鍵。更重要的是,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指出的問題,道盡了盛衰規律:不論盛世衰世,國家、民族和個人要想實現不斷進步、提高,除去《勸學篇》中指出的道路之外,別無他途。這就是重新評注張之洞《勸學篇》的出發點。
新書--《勸學篇》評注 作者簡介
德平,男,1980年生,河南人,博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學術的源流、發展和近現代轉型、流變,提倡以史料事實來認識歷史,取按照合理的順序、次第開展閱讀才能不斷上升的涵義,發起“登第閱讀”,結合青少年的成長規律而提供經典閱讀素材,扎實提高青少年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理解、運用的能力和水平。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