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222622
- 條形碼:9787010222622 ; 978-7-01-02226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以研究史為主體意識,注重學術與文學的關系,采用歷史描述與理論探討相結合的總體思路。具體而言,從清人文集、序跋、書信、小說評點以及《史記》評點、考據(jù)的專書中采摭相關文學性闡釋與評論,在梳理、歸納的基礎之上,結合清代學術史、學術思想史及其所影響的審美觀念以及《史記》史學經(jīng)典化的語境,以闡釋學理論把握清代學者對《史記》文學性的認知,挖掘清代各家《史記》文學闡釋的深層意義。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研究 內容簡介
清代是《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的高峰期,《史記》文學闡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和清代學術語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經(jīng)學作為清代學術的主體,其內部的離合、嬗變對文化構成了很大的影響,《史記》文學闡釋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節(jié)奏都受到了經(jīng)學發(fā)展脈絡的支配。清代史學的興盛成為《史記>研究的學術背景,清人在對《史記》司馬遷史筆與文心的把握中,達成了“實錄”、選材、“于序事中寓論斷”、“義法論”等范疇與概念史學向文學意義的轉換。不僅如此,清代以復古崇雅、師心尚情為指歸的價值取向與“以古文為時文”的期待視野,成為《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內驅力,而文章學、評點學則是其達成的重要方法。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研究 目錄
序二
**章 緒論
**節(jié)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一、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問題的提出
二、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清代《史記》文學闡釋文獻探討與關鍵詞的界定
一、清代《史記》文學闡釋文獻探討
二、清代《史記》文學闡釋研究的關鍵詞界定
第三節(jié)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的研究理路與內容
一、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的研究理路
二、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 清代文化語境與《史記》文學研究
**節(jié) 滿族專制下的清代學術與文化
一、薤發(fā)易服與滿清“部族”政權的鞏固
二、“漸就中國之制”與“道統(tǒng)”的爭奪
三、防猜與文網(wǎng)
第二節(jié) 清代審美趣味與《史記》的文學闡釋
一、審美趣味與文學闡釋
二、清代古雅趣味與《史記》的文學闡釋
三、清代崇實重質的審美趣味與《史記》的文學闡釋
四、清代“圓而神”的審美趣味與《史記》的文學闡釋
第三節(jié) 清代《史記》文學闡釋的形式與特點
一、清代《史記》文學闡釋的形式
二、清代《史記》文學闡釋的特點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清代經(jīng)學與《史記》文學闡釋
**節(jié) 清初理學與《史記》文學闡釋
一、清初理學官方學術地位的確立
二、清初理學、科舉與《史記》文學闡釋
第二節(jié) 乾嘉漢學與《史記》文學闡釋
一、乾嘉漢學的興起與研究方法的轉換
二、漢學家的文論觀與《史記》文學闡釋
第三節(jié) 漢宋紛爭與《史記》文學闡釋
一、漢宋之爭與調和辨析
二、道咸以后的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清代史學與《史記》文學闡釋
**節(jié) 清代史學之發(fā)展與《史記》研究的史學語境
一、清初遺民與《明史》編纂
二、《四庫》與清代歷史考據(jù)學
三、晚清經(jīng)世史學與西方史、邊疆志
……
第五章 清代文章學與《史記》文學闡釋
第六章 清代小說評點學與《史記》文學闡釋的互文關系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研究 節(jié)選
明季以后,隨著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傳播的興盛,小說評點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小說評點名家輩出,名作如林,許多著述歷久彌新,無論對小說的文學意義還是文化意義的闡釋都極為重要,成為評點史上關鍵點。同時,小說評點家以《史記》為藝術、文化價值判斷的比較研究,對《史記》文學性的深入闡釋以及小說評點話語的確立都有著重要意義! 督鹌棵贰反蠹s成書于隆慶至萬歷年間,自其誕生后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爭議。董其昌、謝肇涮、袁宏道、馮夢龍等為了為其爭得文學地位,洗卻“誨淫”之作的惡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對其藝術價值和文學地位的揭示都有著重要意義。張竹坡重視《金瓶梅》與《史記》的比較研究,這不僅提升了《金瓶梅》的文學地位,突出了其高超的藝術成就,而且強化了《史記》的文學性,為清代《史記》文學經(jīng)典化做出了貢獻! ∥膶W經(jīng)典的意義不僅在于文本因其卓越的藝術水平而成為百代無法企及的文學典范,還在于它作為藝術尺度和價值尺度的判斷體系的建構。張竹坡將《金瓶梅》與《史記》的比較研究則是《史記》作為經(jīng)典文本價值判斷的實踐! ∏宕鷮W術界主流多將小說視為洪水猛獸。對于《金瓶梅》,批評之聲更為激烈,申涵光在《荊園小語》更多了詛咒式的批評,云:“世傳作《水滸傳》者三世啞。近時淫穢之書如《金瓶梅》等,喪心敗德,果報當不止此。”更有林昌彝的《硯掛緒錄》認為《金瓶梅》會使人“昏迷失性,疾病傷生,竊玉偷香,由此而起,身心瓦裂”,就和禽獸一樣了。在這種情形下,明代以來所形成的為小說求得地位的“羽翼信史”的說法,顯然再也無法求得正解,無法再通過對正史的攀附,來達成其文學意義。如何沖破對《金瓶梅》的文化與道德倫理圍剿,這是擺在評點家面前的首要問題。 與金圣嘆一樣,張竹坡以《史記》為經(jīng)典坐標的比較研究,重新賦予了《金瓶梅》的文學與文化意義。他在《**奇書金瓶梅趣談》《**奇書非淫書論》《竹坡閑話》《金瓶梅寓意說》《批評**奇書金瓶梅讀法》、《雜錄》等《金瓶梅》批評的文章中,始終以《史記》作為藝術判斷的尺度,將《金瓶梅》與《史記》的比較貫穿其中。他強調《金瓶梅》就是一部《史記》,并說:“凡人謂《金瓶》是淫書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處也。若我看此書,純是一部史公文字!保◤堉衿隆杜u**奇書金瓶梅讀法》)張竹坡的這種論述不僅是對以淫書之名對《金瓶梅》文化圍剿的突圍,也是對其以《史記》為標尺的藝術價值判斷。在《讀法》第八十一條,張竹坡還說: 《金瓶》必不可使不會做文的人讀。夫不會做文字人讀,則真有如俗云“讀了《金瓶梅》也”。會做文字的人讀《金瓶》,純是讀《史記》。(張竹坡《批評**奇書金瓶梅讀法》) 他以會做文字的人和不會做文字的人來強調內行和外行之間的閱讀接受中的巨大差異,認為《金瓶梅》具備《史記》一樣的藝術價值。當然,張竹坡的《金瓶梅》純是《史記》之說,絕不止于文字技巧的比較,更深層地是建立在專制主義早期的《史記》和專制主義末期的《金瓶梅》兩部巨著作為美學雙峰的風格比較上。顯然,張竹坡認為,執(zhí)著于文字表層的情色,只能造成對文本的誤讀,要清除這種誤讀,也只有會做文字的內行以讀《史記》的方法去讀《金瓶梅》才能與文本視域融合。這明顯是與金圣嘆將《史記》作為經(jīng)典文本對藝術價值判斷的思路一致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金瓶梅》與《史記》有了比較的前提,兩者創(chuàng)作動機和藝術水平的比較才有了基礎! 〔浑y看出,“羽翼信史”的觀點無法為小說求得文學地位的時候,以《史記》為藝術尺度的判斷,為小說的文學地位提供了新的契機。張竹坡將《金瓶梅》與《史記>的比較,是在小說和史傳文學找到文學性的共性比較,不僅提高了《金瓶梅》的文學地位和藝術價值,也強化了《史記》的文學特性。 ……
清代學術與《史記》文學闡釋研究 作者簡介
王曉玲,1972年生,陜西寶雞人。2012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史記》闡釋史研究,先后主持、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在《西北大學學報》《西安交通大學學報》《中南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