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四朝高僧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2421
- 條形碼:9787542672421 ; 978-7-5426-724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四朝高僧傳 本書特色
在浩瀚如煙的古籍寶藏中,如何敲開大門,擷取**知識,轉換為現(xiàn)代生活實用數(shù)據庫,是本系列希望能為讀者服務的目標。在經典古籍的名句品讀與內容精講的基礎上,借由形式的突破,喚醒讀者接近經典的興趣,輕松閱讀,有效學習,達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語文涵養(yǎng)以及靈活“再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這正是句讀經典的魅力所在。 #貫穿中國佛教十三個宗派,數(shù)百位高僧大德的修行故事,一窺漢傳佛教全貌# 《四朝高僧傳》集《高僧傳》《續(xù)高僧傳》《宋高僧傳》《明高僧傳》精華與一身,貫穿中國佛教的13個宗派,記載了從東漢至明朝,1300多位高僧的修行記錄,反映了中國佛教的起承轉合,可一窺漢傳佛教發(fā)展全貌。 #100 則發(fā)人省思的睿智話語# 佛教為中華文化帶來了數(shù)量極為龐大的名言警句,極大豐富了中華語料庫。 #可考史,可品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獻價值# 幾本典籍收錄龐雜,兼有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清代的經學家孫星衍認為其極具價值:“遁入釋道,故多通品,辭理可觀,且足資考史,地方古跡亦可借證,實為有用之書。” #推動俗文化發(fā)展# 佛教在中華傳布過程中親近民眾的布道方式極大推動了中國古代俗文學的發(fā)展,很多流傳至今的話本、小說中都有濃厚的佛教印記。
四朝高僧傳 內容簡介
《優(yōu)雅的漢語》叢書以“輕松閱讀經典,深入中文堂奧,體味漢語大美”為目標,“中文經典100句”,通過經典“金句”,“句讀”經典的方式,令讀者無須整本“啃讀”經典,即可了解“名句的誕生”,更理解“名句的內涵”,還能延伸“名句的妙用”,在輕松閱讀中精粹盡覽,更覓得經典中鮮活的中國智慧。 《四朝高僧傳》是中國佛教史上的經典之作,貫穿中國佛教13個宗派,記載了從東漢至明朝,1300多位高僧的修行記錄,反映了中國佛教的起承轉合。《中文經典100句:四朝高僧傳》遴選《四朝高僧傳》中的一百條名句,以名句解讀的方式串聯(lián)起中國佛教*重要的四個時期,介紹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百多位得道高僧的修行故事;通過通俗化講解,讓讀者輕松貫通中國佛教文化,領悟佛學精妙警語。
四朝高僧傳 目錄
四朝高僧傳 節(jié)選
(一)《四朝高僧傳》背景簡介 南朝梁慧皎撰《高僧傳》十四卷,唐代道宣撰《續(xù)高僧傳》三十卷,宋代贊寧等撰《宋高僧傳》三十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傳》八卷,合稱“四朝高僧傳”。這是中國佛教史上的經典之作,貫穿中國佛教的十三個宗派,記載了從東漢至明朝,一千三百多位高僧的修行記錄,反映了中國佛教的起承轉合。這四部“高僧傳”所記錄的時間正是中國佛教*重要的四個時期:東漢至南朝時期佛教的初傳、廣譯、研究;隋唐時期宗派的構成以及佛家義學的發(fā)展;宋代各家宗派的融通與實踐;及至明代,由臺賢所代表的中國佛家義學在此時期重現(xiàn)。 作為“高僧傳”的濫觴,南朝梁時的慧皎撰《高僧傳》大量引用史料,湯用彤先生在《讀慧皎〈高僧傳〉札記》中說:“及晉、宋、齊、梁春秋書史,秦、趙、燕、涼荒朝偽歷,地理雜篇,孤文片記。并博諮古老,廣訪先達,校其有無,取其同異。”清代的經學家孫星衍認為其極具價值:“遁入釋道,故多通品,辭理可觀,且足資考史,地方古跡亦可借證,實為有用之書。” 《高僧傳》收錄的都是德高的僧人,取“高蹈獨絕”之義,慧皎在《高僧傳·自序》中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高僧傳》在體例上將載錄的僧人分為十科,即“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忘身”“誦經”“興福”“經師”和“唱導”。每科末尾,都有總論一篇,稱“贊曰”或“論曰”。前八科論贊具備,后二科有論無贊。一科之“論”,概述這一門類的意義、源流概述與重要的僧人、事象之評論。后來的僧傳也參照了這種體例和分類。 《續(xù)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唐代道宣撰,記錄了梁初至中唐佛教的史料。道宣認為《高僧傳》中記載的梁代高僧較少,需要做補輯,經過長時期的資料收集,而得《續(xù)高僧傳》三十卷。呂澂先生認為隋唐是中國佛學的構成時期,這種構成是以宗派的形式出現(xiàn)的,這些宗派出現(xiàn)的先后次序為:天臺宗、三論宗、慈恩宗、賢首宗、禪宗,各宗各派的大勢即成,各家代表人物粉墨登場。 《宋高僧傳》記載了唐高宗至宋太宗時期各宗派高僧的事跡。在唐代,佛家的義學達到巔峰,而宋代的各家宗派更為注重融通,一般佛教徒著重實踐的傾向極為顯著,故禪凈兩宗*為流行。在《宋高僧傳》中,以唐代為主體,可以看出唐至宋時期的各家演變,《習禪》《感通》二科*具特色,前者反映了禪宗南頓北漸之爭,對于研究禪宗史有著極高的價值,后者從護法弘教的角度來看,自有其宗教價值。 《明高僧傳》是從北宋末年至明神宗時期,共五百余年的佛家史事,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佛家在當時已融入了中華文化,深深地扎根在華夏的土壤中,成了中華文明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在南宋至明代,佛教僧人在傳法布道教化上的著力,極大程度地推動了俗文學的發(fā)展。許多流傳至今的話本故事、優(yōu)秀的小說作品中都有濃厚的佛教印記。俗文學的受眾十分廣泛,尤其在普通民眾中廣為傳播,諸多佛教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形塑了中國人生命、文化、價值等根本上的觀念。 (二)內文樣章 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 名句的誕生 生既潛思日久,徹悟言外,乃喟然嘆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 ——義解四·竺道生 完全讀懂名句 語譯:竺道生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領會,終于洞悉、曉悟經典的深刻義理及其言外之意,由此嘆道:“圣人畫卦象,是為傳達心意,明白意義后便不需拘泥于卦象;語言文字是用來詮解道理,了悟道理后,語言文字的作用也隨之完成。自從佛經東傳來此,翻譯的人受到語言文字等重重的限制,多固守窒礙難解的文辭,很少看到能將義理說明得圓融無礙的譯文。如果可以在捕到魚的時候,不再拘泥于捕魚的竹器(意即不執(zhí)著于章句文辭,而能契合佛理),這樣的人才能與之共談佛法、真理。” 僧人背景小常識 竺道生(三五五至四三四年),俗姓魏,后從竺法汰出家,故改姓竺,為東晉、南朝時著名高僧。鳩摩羅什入華后,竺道生曾受學于羅什,與道融、僧叡、僧肇等并稱為“關中四圣”。道生學有所成后,著有《二諦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凈土論》《應有緣論》等文,又大加闡發(fā)“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和“闡提悉有佛性”等義理。“闡提悉有佛性”之說原與六卷本《泥洹經》相違,之后大本《涅槃經》譯出,才印證道生不誤。 名句的故事 這世間有諸多的經文,傳遞著真理與修行法門,可供我們理解、學習,進而體悟,然而在學習乃至體悟真理之后,便不應執(zhí)著于語言文字。舉例而言,醫(yī)生開藥是為了治病,但若疾病已痊愈,那么這帖藥便無須再繼續(xù)服用。同理,經典中的語言文字,便是圣人、仙佛留下的處方,用以治療世間諸多人心的問題,倘若依循此經修行,真正證悟真理,那么便可以不再拘泥于經文的字句。有些事理,即便經典并無記載,我們也可以通過自身的智慧加以體會。 歷久彌新說名句 “忘筌取魚”事實上是運用了《莊子》的典故。在《莊子》一書中有說道:“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意思是指捕魚者得了魚便可以忘卻捉魚的器具,獵戶捕捉到了兔子,也可以忘記獵兔的工具。從這里衍生出的道理,便和竺道生所謂“忘筌取魚”是相近的意思。
四朝高僧傳 作者簡介
文心工作室簡介 吳秉勛 ︱ 就讀于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曾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臺中市大道初中國文教師、臺中市大肚區(qū)與龍井區(qū)鄉(xiāng)志編輯委員。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學、思想等方面。 林世賢 ︱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志在融通儒、釋、道三家,并進而回應當代。深知此志之艱難,但仍愿意勉力為之。 陳沛淇 ︱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yè)。現(xiàn)居于花蓮,左能擁中央山脈,右能抱海岸山脈;人生就該消磨在山光水色中,才有逍遙可言。 黃守正 ︱ 高職語文教師,現(xiàn)就讀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著有《明代楞伽經注疏研究》(碩士論文)、《郭象〈莊子注〉中“性分”論的重估》、《方玉潤〈詩經原始〉詮釋特色探究》。 黃庭頎 ︱ 政治大學碩士,現(xiàn)為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碩士專治甲骨文,目前關心出土文獻、戰(zhàn)國文字、金文等方面的研究。 蕭正龍 ︱ 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班肄業(yè)。擅長古文翻譯,對諸子百家略有涉獵。 季旭昇 (總策劃) 1953年生,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畢業(yè),國文研究所碩士、博士。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退休教授,現(xiàn)任文化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詩經吉禮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詩經古義新證》、《金文單字引得》(合編)、《說文新證》、《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讀本》等。 1994年,臺灣地區(qū)中華電視臺雞蛋碰石頭《說文解字》撰稿;1996年,中華電視臺《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2001至2006年,《字圓其說》專欄撰稿。商周出版書系《中文可以更好》《中文經典100句》 總策劃,2007年出版《漢字說清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