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10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0761
- 條形碼:9787301320761 ; 978-7-301-3207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100年 本書特色
1. 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獻禮建黨百年華誕的重要理論著作。 2. 作者為知名經濟史家趙凌云,歷時十余年精心編撰。 3. 學術視野宏闊,史料豐富,分析全面深入。全面生動地展現黨的經濟工作百年歷史畫卷及偉大成就。
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100年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始終胸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奮力開拓,探索創新,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個百年歷史使命。 本書由知名經濟史家趙凌云率領研究團隊歷時多年編撰而成,帶領我們走進中國共產黨100年經濟史,梳理史實,厘清脈絡,提煉思想,總結成就,以十個階段的劃分為基礎,系統整理和闡發了各個階段的經濟理論與經濟思想、發展戰略與策略、政策與方針、決策方法、工作組織方法、工作成就、歷史經驗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與貢獻等方面的內容。以宏闊的學術視野、豐富的史料和全面深入的分析,客觀呈現了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中“為了人民的利益”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追求及其偉大成就,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邏輯,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100年來在社會經濟層面的根本價值追求,就是依據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結合中國實際,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殫精竭慮地創造經濟條件和物質基礎。 通過全面生動地展現黨的經濟工作百年歷史畫卷,本書不但清晰地論證了黨的經濟工作目標和經濟工作能力,而且由此進一步論證了黨的先進性和偉大的執政能力。
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100年 目錄
導論
**章 起步(1921—1927):科學社會主義經濟觀的確立與對工農經濟斗爭的領導
**節 科學社會主義經濟觀的確立與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基本觀點的初步形成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實踐的起步與開端
第三節 起步階段經濟理論探索與經濟工作實踐的特點與經驗 .
第二章摸索(1928—1937):新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經濟革命道路的確立與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初步展開
**節 新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經濟革命道路的確立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初步展開
第三節 摸索階段經濟理論探索與經濟工作實踐的成就與經驗 .
第三章展開(1938—1945):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確立與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全面展開
**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與經濟綱領的確立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全面展開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的理論探索與理論總結
第四節 展開階段經濟工作方法、經濟模式及其影響
第四章擴展(1946—1949):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與經濟工作的擴展
**節 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轉變與經濟工作內容的變化 .
第二節 為奪取全國政權而進行的經濟理論準備和經濟工作
第三節 對新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模式的構想
第四節 擴展階段經濟理論探索與經濟工作實踐的特點與經驗
第五章轉制(1950—1956):社會主義經濟改造道路的探索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節 經濟工作指導思想與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理論的形成
第二節 成功領導國民經濟恢復工作
第三節 領導社會主義經濟改造與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第四節 制定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經濟發展戰略,推進“一五”計劃建設
第五節 轉制階段對經濟建設道路的初步理論探索與經濟工作實踐的基本經驗
第六章 曲折(1957—1966):“左”傾錯誤的形成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探索的曲折
**節 “左”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 “大躍進”運動
第三節 調整時期黨的經濟工作
第四節 曲折階段經濟工作的特點
第七章挫折(1967—1976):“左”的錯誤的發展與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探索的挫折
**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經濟發展的三次大挫折
第二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黨對經濟工作的艱難維持
第八章轉折(1977—199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新探索的啟動
**節 經濟理論與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探索與轉變
第二節 探索國民經濟發展新道路
第三節 全面改革中國傳統經濟體制的探索
第四節 全面實施國民經濟的對外開放
第五節 轉折階段經濟工作的特點與經驗
第九章轉軌(1992—2001):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全面創新與經濟轉軌的全面推進 .
**節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全面創新
第二節 推進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
第三節 推進宏觀調控方式的轉變
第四節 制定和實施面向新世紀的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第五節 轉軌階段經濟工作的特點與經驗
第十章轉型(2002—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轉型
**節 重要戰略機遇期思想與新世紀頭20 年戰略目標的確立 .
第二節 科學發展觀重要戰略思想的提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
第四節 對外開放:從開放兼容到全面融入全球化
第五節 宏觀調控的加強與成功應對金融危機沖擊
第六節 全面推動發展轉型的初步實踐
第七節 轉型階段經濟工作的成就與經驗
第十一章變革(2012—202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 .
**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
第二節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節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
第十二章變革(2012—2020):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下) .
**節 開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第二節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第三節 黨對經濟工作領導的全面加強與創新
第十三章沉思: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的成就、經驗與歷史方位 .
**節 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的基本成就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的經驗與啟示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的歷史方位
第四節 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的歷史創造
后 記
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100年 節選
導論 一、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的主題 研究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首先必須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年來經濟工作的主題。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就是一部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并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歷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中國共產黨黨史的主題。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民族復興和造福人民,歸根結底要靠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經濟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工作史,是理解和把握中國共產黨歷史內涵的基礎和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史的主題,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中國共產黨依據*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作指導,結合中國的實際,探索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的內涵 從狹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是指黨內以及黨的活動中的經濟事務,如黨的活動經費的籌措與使用等。從廣義上講,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為了實現黨的綱領和奮斗目標,對經濟斗爭、經濟革命、經濟改造、經濟建設、經濟改革與經濟開放等各項工作的領導、組織與實施過程。我們研究的是廣義的經濟工作。這是因為,狹義的經濟工作是黨的組織工作學與組織工作史的研究內容,廣義的經濟工作是與黨的綱領、宗旨與奮斗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根據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展開的層次,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二個基本方面。 (一)經濟思想和經濟理論 中國共產黨開展一切工作,都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經濟工作也不例外研究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首先必須研究中國共產黨的經濟思想與經濟理論發展史。中國共產黨是重視思想與理論建設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與經濟理論發展的基本過程是,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具體來說,這一過程包括:早期中國共產主義者通過接觸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比較中選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確立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中的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逐漸形成和完善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包括中國必須通過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走向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理論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逐漸形成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理論;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中國的實際,逐漸構建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包括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理論、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論、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理論、中國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理論、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等。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分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實際,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包括: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堅持問題導向布置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經濟工作策略和方法。這“七個堅持”,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國化的*新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經濟工作經驗的*新理論概括。 (二)經濟工作在黨的全部工作中的地位 經濟工作只是黨的工作之一,經濟工作在黨的各項工作中的主次、輕重地位決定經濟工作的方式與成就。在革命戰爭年代,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是黨的一切工作的重點和主要目標,經濟工作是為戰爭服務的,經濟工作的方式主要是群眾動員、軍事化組織與行政命令。衡量經濟工作成就的標志主要是經濟工作是否從經濟上動員各種資源,為革命戰爭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和群眾基礎。在奪取全國政權以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黨的八大作出了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 但是,1957 年以后,由于“左”傾錯誤的干擾,實際上將“階級斗爭”放在首要位置,經濟建設被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經濟工作一方面受到頻繁的政治運動的沖擊,另一方面,經濟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衡量標準,也被打上濃厚的政治色彩,即主要通過“抓革命、促生產”等政治運動的方式來推進經濟工作,衡量經濟工作成敗的標準也主要是政治標準,在經濟標準與政治標準發生沖突時,則突出政治標準。1979 年以后,黨的工作重心開始向經濟建設轉移,發展成為黨執政興國的**要務,經濟工作成為黨的中心工作。與此相適應,經濟工作的方法開始轉向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工作本身規律的軌道,衡量經濟工作成敗的標準也轉變成生產力標準。 (三)經濟工作指導思想 經濟工作指導思想主要是指黨在領導經濟工作的過程中的思想路線和基本理念。即是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循序漸進,還是從主觀意志出發,忽視客觀經濟規律,急于求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的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上是正確的,在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以及經濟工作的推進方式上,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從實際出發,因此,經濟工作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戰爭的勝利,支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但是,從1953 年開始,經濟工作開始出現了從主觀意志出發、急于求成的傾向。表現在,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雖然總體上是穩定前進和健康發展的,但也出現了過急、過快、過于粗糙的問題,過早地結束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在“大躍進”時期,在推進生產關系演變方面出現了“人民公社化”這種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問題,在生產力發展上,出現了盲目追求“超英趕美”的問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在生產關系上盲目追求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窮過渡”的問題。 1979年以后,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上轉變到實事求是、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的思想路線上,各項經濟工作的推進總體上是循序漸進的,但是,在某些時候、某些領域、某些地區依然存在從主觀愿望出發,急于求成,如在經濟體制改革上一度強調“價格闖關”,經濟建設中一度出現脫離實際和國力的“投資熱”“開發區熱”“項目熱”,經濟發展上出現了忽視環境保護、忽視社會建設、忽視以人為本的傾向。 2003 年10 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并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黨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實現了向科學發展觀的重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確立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逐漸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黨的經濟工作思想又一次實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 (四)經濟發展戰略與策略 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是指對長遠和重大的宏觀經濟問題以及重大經濟關系的處理方略。它的制定和實施,是具體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取得革命戰爭勝利是占主導地位的任務,經濟工作處于服從地位,談不上獨立的經濟發展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在經濟發展方面,依據黨的奮斗目標,搶抓戰略機遇,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戰略。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四面八方”戰略,過渡時期總路線所體現的“一化三改”戰略,“一五”時期制定和實施的以重工業為核心的工業化戰略,“大躍進”時期制定和實施的“超英趕美”戰略,20 世紀60年代下半期到70 年代上半期制定和實施的“三線建設”戰略,20 世紀70 年代末期到21 世紀初制定和實施的“三步走”現代化戰略、對外開放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制定和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時代“兩步走”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等。 此外,在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中,還有許多具體的、局部的和短期的戰略,即經濟工作的策略。例如,改革開放以來,在開放方面采取的局部試點與試驗逐步推進的策略;在改革方面采取的通過局部突破再實施整體推進的策略;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采取的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帶動其他地區共同富裕的梯度推進策略;在協調國內與國際經濟發展方面,從推進“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際大循環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 (五)經濟體制的構建與改革 構建特定的經濟體制,是實施特定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目標的重要條件和重要內容。經濟體制的構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總體理解,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道路與模式的選擇。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構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一度嘗試繼續實施并完善這種經濟體制,但是,實際上,中國共產黨迅速結束了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構建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而且,從1957 年開始,雖然開始了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但實際上是在不斷強化這種體制。直到1979 年,才開始改革這種體制。到2020 年,通過40 多年的改革,中國初步構建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中國共產黨對經濟體制選擇、構建與改革的歷史,重點在于研究這一過程背后的指導思想、理論以及深層的歷史過程和歷史背景。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創造性地選擇和構建起新民主主義的經濟體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什么又迅速改變這一體制,而構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中國構建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是照搬現有的蘇聯模式,還是基于自己的歷史經驗和國情的選擇和創造?中國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與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相比有什么特點?中國為什么會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中國為什么能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中國為什么沒有選擇“激進式”改革道路,而是選擇“漸進式”改革道路?中國的以社會主義為基礎的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會成功?等等。 (六)經濟政策與方針的制定與實施 在特定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框架下,經濟工作主要靠經濟政策與方針指導。在經濟政策與方針的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的宏觀經濟工作方法。 因此,重大經濟政策與方針的制定、執行、修正與完善,是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史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共產黨100 年經濟工作中,制定和實施了不計其數的經濟政策與方針。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民族工商業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民主改革政策,**個五年計劃時期的“三大改造”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的各類改革政策、開放政策、宏觀調控政策和方針等。這些經濟政策與方針,是中國共產黨開展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手段。研究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史,要注重研究重大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實施過程與深層背景,例如,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改革中對于地主和富農的政策,不僅要研究不同時期這一政策的基本內容,更重要的是研究其演變過程及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才能把握這種政策與中國共產黨整個革命戰略及其轉變之間的深層關聯。要注重研究不同歷史背景下解決同一經濟問題的政策與方針的演變過程。例如,同樣是制止經濟過熱,“大躍進”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20 世紀80 年代初期、20 世紀80 年代后期、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及21 世紀**個十年、21 世紀第二個十年采取的政策與方針完全不同,研究這些政策與方針的演變,比較其不同,對于理解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背景下解決經濟問題的方式方法有重大啟發意義。要注重總結和分析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和經驗,作為今后黨更好地制定經濟工作的政策與方針提供歷史借鑒。
為了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經濟工作100年 作者簡介
趙凌云,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歷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湖北省委副秘書長兼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改革辦主任)、湖北大學校長、華中師范大學校長;兼任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